北大教授116字微博被找出12处语病,引网友质疑,本人回应

  如果不是北大教授身份,尤其是北大中文系教授的身份,或许很多人都不会关注到张颐武教授的一段点评。

  

  但是也正是因为他这一特殊身份,导致他的下面这段话被网友们挑出了毛病,而且严格来说,确实有不少毛病,至少通读一遍之后,你会发现语句不通顺的情况并不罕见。

  张颐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单从头衔来看,张颐武教授的水准自然很高,毕竟北大中文系是国内中文系实力排在顶端的存在,而想要成为北大中文系的教授,那么个人的水准自然也很高,不然也不会出现在这个位置。

  

  只是让人没想到的是,张颐武教授针对上海防疫发表了一篇短评被细心的网友们发现了不少的问题。

  这篇短评只有116个字,但是网友们却从中找出了12处语病,比如用词多余、语义含糊、标点符号用错、书面语和口语混用等。

  

  所以,这篇“纠错”微博发布后,便获得了广泛关注和热议,众多网友们深以为然,纷纷表示赞同。

  其实,如果不是张颐武教授有着北大中文系教授的身份,那么不论他说些什么,不论语句是否通顺,表意是否清晰,书面语和口语是否混用都没有谁会关心,毕竟普通人的影响力有限,而且普通人的学识也确实有限。

  但是张颐武教授作为北大中文系的教授,虽然不要求在平时的短评中做得高标准、严要求,但至少发表的一些言论不至于出现特别低级的错误,不会让网友们感觉到“这水平还不如我呢”。

  因为公众人物的言行,代表的不再是个人,而是大家对北大中文系的认知和评价,是大家对北大这所高校的认知与评价。

  

  随着此事获得广泛关注后,张颐武教授对此先后进行了两次回应。

  第一次回应总结一下就是:感谢传播,之前写的短评没什么问题,不喜欢就直说,没必要费这么大力气去关心这件事,希望以后多指教。

  

  第二次回应总结一下就是:之前写的短评还是没什么问题,找出语病的人是因为不喜欢内容。

  

  通过张颐武教授的两次回应,大家可以看到张教授的观点几乎没什么变化,就是坚信自己之前写的短评就是挑不出什么问题来。找出12处语病的人“过于操心”了,没必要。

  其实这件事之所以会引起这么大的关注,并非是因为这段话,而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因为说出这段话的人是北大中文系教授,按道理说,这个身份的人的文学水平处在国内顶尖水平,然而从这段短评的表达来看,大家内心更多是质疑。

  

  如果,张颐武教授私下里这么表达,自然没谁会说些什么,但是作为公众人物,尤其是拥有900多万粉丝的大V,而且还是顶着北大中文系教授光环的大V,那么这种情况下,你的言行就会有较大的影响力,也会在不知不觉间引导他人,成为别人效仿的对象。

  所以,这就要求平时更应当谨言慎行,让自己公开发表的言论经得起推敲,经得起检验,而不是轻飘飘地随意表达。

  不然,大家质疑的不仅仅是说出这段话的个人,而且还会质疑整个北大中文系。这并不是大家想要看到的结果。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