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艺为何又被称为“郭老曹”剧院?

  古稀革命老诗家,后进文章拙亦夸。

  相约长风冲雪浪,休怜细雨湿黄花。

  高年笑敛三升酒,晓日吟开万里霞。

  一怒定教白骨碎,乾坤正气在中华。

  这是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赠给著名文学家郭沫若先生的一首诗,《诗谢郭老秋雨中来访》。说起郭沫若先生和老舍先生,他们都和北京一个具有独特表演风格的中外闻名的专业话剧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有关。北京人艺曾被称为“郭老曹”剧院,在6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演出过郭沫若、老舍、曹禺等文学大家20部剧作,至今有多部剧目还在上演,成为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之作。2018年四月,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和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宣布进行战略合作。从7月19日起,北京文艺广播《打开文化之门》推出“人艺戏剧博物馆系列直播节目”。根据人艺博物馆的珍贵展品和文物,系列介绍和人艺、人艺剧目相关的众多文学家的故事。

  本期嘉宾刘琳

  北京人艺戏剧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郭沫若与《蔡文姬》1957年1月到7月,《虎符》在首都剧场共演出了73场,其虚实结合的表演、充满诗意的台词、小桥流水的布景,得到了郭老和戏剧专家的一致认可。此后,郭沫若先生又为北京人艺创作了话剧《蔡文姬》。北京人艺戏剧博物馆珍藏着郭沫若先生修改过的话剧《蔡文姬》的剧本,还有郭老的几封信,这些藏品有什么故事呢?郭沫若(海鹏 绘)《虎符》上演后,不甘止步的焦先生又选择了一部郭老的剧本《高渐离》,希望在音乐方面进一步探索,郭老被他的执著精神所感动,决定再为人艺专门创作一个既是古装又有音乐的新剧本,这就是《蔡文姬》。1959年《蔡文姬》上演

  1959年2月,郭老以天赋的才情仅用了7天创作完成剧本,当他把剧本交到导演焦菊隐手上时,焦先生兴奋地说:您写的剧本正是我想要的剧本。焦菊隐带领朱琳、刁光覃、蓝天野等一批骨干演员仅用了40多天就将该剧搬上舞台,使它成为北京人艺向建国十周年献礼的八大剧目之一。郭老看完该剧的彩排后,兴奋地与焦先生说:你在我这些盖茅草房的材料的基础上,盖起了一座艺术殿堂!言中既有郭老的谦逊和胸怀,也对焦菊隐成功的二度创作和高超的导演技艺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然而,北京人艺戏剧博物馆中保存的另外几份郭老的信札显示,郭老的这座茅草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几封信写于1959年的3月至6月,内容皆与《蔡文姬》剧本的的人物设置和台词细节相关,郭老想到哪里立即写信告之北京人艺的领导和导演焦菊隐。

  曹禺、焦菊隐同志:

  《蔡文姬》中“杨训”一角请改名为“周近”。凡说白中提到“杨司马”的地方均请改为“周近司马”。

  此致

  敬礼

  郭沫若

  三、十七而其余五封,皆为对台词细处的修改,足见郭老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仍念念不忘于创作细节上的完善,对该戏倾注了足够的精力。当年的11月5日,《蔡文姬》演出100场之际,郭老因参与纪念十月革命胜利四十周年的活动,不能前来人艺祝贺,特用中国科学院抬头的信纸写来一信,与北京人艺的院领导共贺此盛事,表达了谦逊和喜悦的心情。郭沫若就《蔡文姬》演出百场给曹禺、焦菊隐的信(1959.11.5)郭沫若才华横溢,他是政治家、历史学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而北京人艺先后演出了他的三部历史剧,留下了往来信札和文稿20余份,这些手稿对于研究他在戏剧创作方面的贡献必然起到重要的作用。

  老舍先生怎么写出的《茶馆》

  《茶馆》是老舍先生创作的的经典话剧,1958年,首次搬上北京人艺的舞台,至今已经走过了60年春秋。先后上演了至少7个版本,演出700多场。1957年,大文人郭沫若先生,请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演职员们,什么于是之啊,蓝天野啊,朱旭啊,等等吧,到周口店去参观猿人遗址。郭沫若先生对历史和考古是一位研究大家,主编过《中国史稿》和《甲骨文合集》,能有郭老亲自为大家讲解是多么的难得,所以北京人艺的艺术家们兴致都很高,中午,郭老和老舍先生陪同大家共进午餐。这时老舍对于是之说:我写了个新戏,主角儿的词几百句从小演到老。尽管老舍先生的新作刚透露一点儿头儿,于是之不太了解老舍先生写戏的情况,也不便于追问。但从心里已经有了要演这个从小到老有几百句词的人物。老舍先生的《龙须沟》就是于是之主演的,刚刚23岁,一炮而红,而老舍先生也被北京市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老舍先生和于是之说的这个戏原名叫《秦氏三兄弟》。

  老舍先生初稿写出后,到剧院读给曹禺、焦菊隐等人听,曹禺焦菊隐等听完了剧本后,一致认为第一幕第二场的戏非常生动,精彩,他们认为可以把这场戏作为基础,发展成一个大戏。老舍先生听后说:好,这个主意好,三个月后给你们交剧本。三个月后,老舍先生果然完成了这部定名为《茶馆》的传世之作,后来还被谢添导演拍成了电影。

  1958年《茶馆》上演,编剧老舍、导演焦菊隐、夏淳,于是之饰王利发、蓝天野饰秦仲义、郑榕饰常四爷。

  曹禺:北京人艺永远的“曹头儿” 曹禺先生原名万家宝,生于天津,祖籍湖北潜江。他自幼酷爱戏剧,15岁加入南开新剧团,开始从事戏剧活动。1933年在清华大学读书时,发表处女作《雷雨》,这部作品不仅奠定了他在中国话剧史上的杰出地位,而且该剧也成为中国话剧艺术从年轻走向成熟的标志。他一生写了十多部戏,除了《雷雨》外,其他代表作还有《日出》、《北京人》、《家》等。他的作品不但提高了戏剧文学的水平,同时对导表演艺术和舞台艺术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话剧真正成为综合性艺术。 曹禺是中国最久负盛名的剧作家,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中国的戏剧事业。在他众多的社会职务中,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这个职务,是他倾注心血最多的一个。从1952年建院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一直领导和关怀着剧院的艺术建设。近半个世纪来,北京人艺前后十四次排演了他的八部剧作,他的作品培养了人艺一代又一代的导演、演员、舞台美术工作者,也培养了人艺一代又一代的观众。曹禺被任命为人艺院长

  梁秉堃《北京人艺老院长曹禺》一书中写到:说也怪,剧院里几乎没有人叫曹禺师为“曹院长”或者“曹老师”的,都叫他“曹头儿”,连家属院的小孩儿也是如此,而曹禺师还答应得很响亮,很兴奋。我问他为什么要如此,他说:“这么叫是‘爱称’,听着觉得亲切,感动!如果你叫‘院长’,我反倒觉得生分,有距离了!”就是这样,曹禺师酷爱着北京人艺所有的人,我们所有的人也酷爱着他,因为大家火红的心是在一起跳动着。

  话剧《雷雨》为什么叫“雷雨”?

  话剧《雷雨》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故事的高潮、悲剧的发生都集中在雷电交加的狂风暴雨之夜。 “雷雨”是整个作品的自然环境;作者以雷雨象征作品的社会环境,告诉人们,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沉闷抑郁的空气里,一场改变现实的雷雨即将来临;作者通过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和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冲突,反映了正在酝酿社会大变动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社会现实。北京人艺于1954年上演的《雷雨》

  周总理喜欢看《雷雨》

  周恩来总理光看北京人艺演出的《雷雨》就有七、八遍之多。而且,也是可以把其中的精彩台词背诵下来的人。上个世纪60年代有一次周总理来看《雷雨》,当演到第二幕鲁侍萍和周萍那段重要戏(就是前面提到过的)时,朱琳说台词发生了口误,丢掉一个字。没想到的是,周总理看完戏回到家里,立即请邓颖超大姐给朱琳打来电话询问情况,得知是口误后,仍然再三嘱咐:“一个好戏里的精彩台词是不能够更改的。”1962年,周恩来出席北京人艺的迎春晚会郭老曹铸就了北京人艺的风格,因此,北京人艺也被称为郭老曹剧院,这其中,曹禺先生的剧作在中国话剧史上建立的划时代的成就是不可磨灭的。他为北京人艺做出的贡献更是巨大的。曹禺先生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之一、中国话剧的奠基人之一和著名的戏剧大师,这同他44年长期担任北京人艺院长是分不开的。

  部分内容来源:《戏剧博物馆中的文学家记忆》 作者刘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