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评|广东一考生三考北大获奖200万?是职业考霸还是另有苦衷?别把高考当成生意

  6月27日,网传一名学生三次考上北大,三年共赚200万元奖金,相关高考喜报截图引发了网友热议(点此回顾)。

  网传截图显示,喜报发布者为广东省茂名化州市青鸟实验学校。该校学生全某某在今年的高考中,凭借694的高分斩获茂名市高考状元,考上北大。备注信息显示,全某某在2020年就考上了北大,2021年在湛江一民校复读,再度考上北大。前后三年间,该名学生三次考上北大,状元奖励金额累计200万元。

  不少网友质疑,该名学生是“职业考生”,收了钱为相应的学校“出战”考北大。也有报道称该学生多次参加高考是为了上心仪的专业。目前,当地教育部门已经介入调查。真相是什么?该如何看待这样的行为?对此,钱江晚报·小时新闻的评论员有话要说。

  炒作高分复读背后有条灰色的利益链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评论员 高路

  学校主动给高分考生巨额奖励,而且还几十万上百万地给,这学校难道是助学慈善机构吗?显然不是这样的。

  所谓无利不起早,教育部门三令五申不得炒作高考状元、高分考生,一些民办学校顶风作案是因为背后浮动着一条灰色的利益链。

  炒作高分考生有两个好处:一个是能吸引来生源。在各种宣传话术中,诸如高考状元,被北大、清华录取,名校上线率等,对学生和家长而言,无疑最具说服力。另一个好处是能抬高自己的身价,为高额收费铺路。把饼画得大一点,家长才会心甘情愿地掏钱,学校的高价复读费才有收的理由。

  一边给高分考生可观的奖励,一边向普通学生收取高额的复读费用,只有这样,游戏才玩得转。学校看起来给出了钱,其实收得更多。说到底这就是一门生意,有吆喝的有捧场的有负责装点门面的,所有的伎俩目的就是为了让人多掏钱。

  这条利益链不斩断,炒作之风就很难停止。这几年,高分复读现象频频发生,这背后就有一些民办学校、复读机构在推波助澜。教育部门应该作出处罚,严禁此类行为的发生。

  考上北大而不入,应引起教育部门警惕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评论员 项向荣

  对于网传广东茂名一考生三年三考北大并赚取200万奖金一事,网络舆论评论不一。

  于考生个人而言,看似没有违背规则,不等于这个现象就是合理的。更有人指出,有高考专业户通过篡改往届生身份或其他资料获考试资格,倘若如此,那么对高考秩序的扰动更是难以估算。这些都是值得警惕的,需要各地教育部门未雨绸缪,在制度规则上堵漏洞。

  对于任何一所高校来说,都未必欢迎全某某这样的学生。高考是个双向选择的过程,你完全可以不填报我的志愿,既然填报了录取了,又拒绝就学,出尔反尔算什么?

  须知每次录取工作都是无数人辛勤努力的结果,尤其是类似北大清华之类的名校,本着对每个考生负责的态度,必须把工作做到非常精细,录取后又弃学,意味着空出了一个名额,这个名额到底要不要补上,该怎么补上,牵一发而动全身。全某某这样的行为,无疑扰乱了正常的招生秩序,甚至可能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对于此类行为,教育部门及各高校应引起重视。

  不宜过多指责个人,更多反思功利教育观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评论员 陈江

  广东的全同学这回摊上大事了,很多人指责他是“高考雇佣军”。事情的真相到底如何,还要等待调查结果。

  看到有媒体采访了他的同学,说全同学的目标是北大光华学院或是清华经管学院,这个要求必须是全省高考的前20名,前两年全同学虽然是高分,但是并没有达到录取要求,所以连年复读再考。为了自己的梦想,考多少次都是他的权利,拿奖金也只是顺手的事,在我看来实在无可指责。

  退一步说,全同学因为个人“考术”一骑绝尘,尝到了赚钱的乐趣,就是把高考当职业了,看看他是不是违规违法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偷不抢的,每一张试卷的完成,都是诚实劳动啊。只能说他钻了规则的空子,也或者迫于家庭经济压力讨生活,实在不宜过多指责考生本人。该反思的是分数至上、过于功利的教育观,该批评的是那些请全同学去考试的学校。

  据说全同学这次是茂名市的第1名,全省的第16名,这个成绩进北大光华或者清华经管学院应该够格了,希望他能顺利入学。毕竟当“职业考霸”风险太大,试问有几个人,能长时间维持在一个顶尖的水准上?这活,没实力绝对干不了。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