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医学博士,17年无人识成低保户!是不见伯乐,还是太清高?
这两天,一则新闻在度娘上有396万条,这是消费落魄者的一个罪证。
一位北京大学医学博士,因工作不顺,生活不如意,回到农村老家生活17年,落魄成为政府救济的低保户,在今年高考期间,又被媒体翻出来,被贴上“在家啃老17年”的标签,肆意消费。
对一个怀才不遇的弱者,不给予同情怜悯,只有无底线的消费和嘲讽,实在不是什么本事,是人性之恶,社会之丑。
本来从这位不幸的故事中,我们应该反思,难道只是他个人的原因,才造成这样的后果的吗?
难道我们不应该检讨我们17年前的工作环境、人才机制,这些都没有缺陷,都尽善尽美了?
显然不是,现在都不是,将来也不是。
这位湖南常德张先生,早在1984年考取医学系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的本科。毕业后于1989年毕业参加工作。这说明张先生所学是可以学以致用的,也是有用武之地的。
尤其在他工作3年后,在1992年考入北京大学内科学的硕士研究生,更说明他好学上进,业有专攻,这一点在他后来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继续在北京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也可以证实。
谁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同样张先生的人生转折就出现在读博士期间,在他读博士即将快毕业的最后一年,他的身体状况不佳,为此选择了肄业。
这应该是无奈之举,谁不想善始善终,谁不想拿到博士学位?
但是身体不允许。这本来很好理解的,但到了媒体那里,成为他半途而废的罪证。
尽管博士没读完,他也是去工作了,后来因工作上并不如意,于2001年辞职回家常德。
这之前的8年,张先生一直在工作上班。
后来就在家待业,一直到今天。
由于没有工作,在农村又没有收入来源,他的全部家当也就一间小破屋,一张木板床,一台电风扇和一张桌子。
这17年,他和70多岁的父亲生活在一起,既没有成家,生活也很困难,落魄成为村里的低保户,平时靠一个姐姐照应。
如果稍微有点良知的人,应该想一想,1984年的大学生,后来又读了博士,学的又是临床学,多少也是个人才!
他为什么要离开原来的工作单位?
这17年里,他户口所在地的人力社保部门、社区街道有没有关心过他?
作为北大的校友会有没有联系过他,了解过他的情况?除了经常联系名人、商界精英等校友之外,像张先生这样落魄的校友,平时有没有联系?有没有帮扶机制等等。
尤其在被媒体披露了之后,有没有来关心过他?
这些难道都不是问题吗?
?
更让人寒心的是,一些不良自媒体竟然拿这样的落魄者在消费,贴上一个“啃老17年”的标贴当噱头,并借张家姐姐的口来嘲讽:“原来这位张博士,心比天高,一直觉得自己是匹千里马,只是没遇到人生的伯乐。他常常觉得自己智商跟爱因斯坦差不多,只是在运气上比爱因斯坦差点。”
这样奚落张先生,于心何忍?
对于张先生的落魄,你如何看?欢迎评论留言
本文系原创,图片来自网络,与本文内容无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谢绝转载,诚邀关注「陈洪标写字说画」更多精彩内容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