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教协同”背景下,培养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还存在一些问题

  医学是人类史上较早出现的专业之一,医学教育一直是国内外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是一个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基础。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历史和基本国情的差异,各国的医学教育模式也都不尽相同[1]。但国际医学界普遍认为完整的医学教育体系应该包括院校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国外部分国家在长期的探索中均形成了较为稳定和统一的医学教育体系,而我国的医学教育体系相对比较复杂。

  

  1部分专业不对接

  本研究发现“医教协同”背景下,我国现行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招生目录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目录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例如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专业中包括肿瘤学、老年医学、运动医学和烧伤等学科,而国家规培基地专业目录中却没有与之相对应的基地专业,因此尚未建立全国统一的轮转标准和考核标准。以肿瘤学为例,虽然我国部分地区已探索建立了肿瘤学学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但大部分地区尚未出台统一的标准,只能按大内科或大外科进行轮转,导致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无法完全无缝接轨,人才培养标准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化,不利于我国标准化、规范化、同质化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2相关培养体系不完善

  “医教协同”培养模式在我国全面推行,正处于政策过渡的关键时期,所以相关的培养体系还存在着不健全的现象。调查发现,由于认知渠道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调查对象对该培养模式的认知度还比较低,尤其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其次,虽然大部分高校都根据“医教协同”的要求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方案和培养方案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但具体实行中还存着一定的问题,例如研究生入学考试仍偏重于理论,授课方式单一、缺乏实践性,各基地和带教老师的重视程度较低、师资配备不统一,考核标准不一致等。

  

  3相关配套制度不健全

  医学教育改革是一项基础性的改革,涉及到多方面的利益博弈,牵一发而动全身,很难由单一部门独立完成。本研究发现“医教协同”模式下相关的配套制度还不够完善。首先,由于我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现行的执业医师制度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导致住院医师在规培过程中进行的临床技能操作得不到法律保护。而且目前各地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从而导致各地在住培资格证的互认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这会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及其今后的择业和职业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4经费保障相对不足

  “医教协同”培养模式的实行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多方的经济投入,而本研究发现,目前国内各高校和地区之间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经费配比情况不一,经费拨付单位也有所不同;其次,各高校之间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奖学金设置情况也有所不同,各地专业学位研究生待遇水平相差较大。而且问卷调查中大部分同学表示目前的各项经济补贴不能满足其基本的生活需求,因此有的同学会为了基本的生计而在外打工赚钱,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培训质量,不利于“医教协同”培养模式的实施目标。

  

  最后,教育部发布的通知,规定对具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历的人员,除有专门规定外,医疗机构不能将取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作为人员招聘的必备条件,但是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用人单位仍然将规培合格证作为临床医师招聘的必要条件之一,而且对科学学位毕业生和专业学位毕业生采用同样的衡量标准。此外,目前即将毕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临床规培和找工作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时间冲突,这些都不利于我国“医教协同”培养模式的顺利实行。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