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国际医院探访,急诊科患者是往常的三倍多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谷雨微

  

  医护人员超负荷运转,全力保障发热门诊应开尽开;急救急诊应收尽收;重症患者应治尽治……

  ******大学国际医院副院长梁军向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介绍,即便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说实话还是有点防不胜防。随着全国各地感染人数增加,重症高峰将不仅出现在北上广,会逐渐往下沉。怎么能够帮助老年人自防自愈自诊断,做好新冠自我防护知识的普及,以减少重症患者人数,同时确保医护人员的安全和健康,是现在对抗疫情的关键。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副院长梁军。医院供图

  老年患者发热时间大多持续5~7天,转危重症的几率高

  “回想起来,12月中旬是最艰难的时候,我们已经熬过了那个阶段。”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发热门诊主任荣义辉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刚开始时轻症患者比较多,能占到将近70%,老年患者和孕产妇占30%左右。大概过了一周,中老年患者的比例就达到了70%。

  “我接诊了一个87岁的老太太,在家里硬撑了5天,发烧也差不多有10天,才来医院就诊,一查外周血氧饱和度87%,CT显示白肺面积超过50%。”荣义辉说,这并不是个例,前来就诊的中老年患者中,大部分发热时间都会至少持续5~7天。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发热门诊。医院供图

  荣义辉解释,一方面,老人抵抗力差,本身发热的时间会比正常人要晚一点,在初期感染时,体温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高。另一方面,老人本身体感比较差,反应迟钝,一般为了不给家人添麻烦,除非自己挺不住了才会来医院就诊,这时往往转危重症的几率很高,而且也错过了最佳的抗病毒治疗的时机,这是非常可惜的。

  急诊科患者是往常的三倍多,每天交班时重症患者就有30多个

  “主任,外面候诊的还有143位患者。”“好的,知道了,一个一个看。”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见到急诊科主任秦宇红时,他的体力尚未恢复,连日带病上班,他走路、说话稍微快点就喘。在与秦宇红交谈的短短十几分钟内,他的电话响了三次。

  来急诊科就诊的患者一般都是高热咳嗽。秦宇红表示,新冠感染加重后,不单单是影响消化呼吸道,也会加大中枢脑梗、心脏衰竭、呼吸衰竭的风险。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急诊科主任秦宇红在查看交班表。医院供图

  在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急诊区一楼,留观室、输液室、候诊大厅全是前来就诊的患者。据秦宇红介绍,过去两周,急诊科平均每天前来就诊的患者达到450~500名,是往常的三倍多。

  秦宇红翻着密密麻麻、越来越厚的交班表向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表示,“现在每天交班时重症患者就有30多个,大部分都是70岁以上的老人。接下来两星期可能是重症高峰了。”

  重症高峰时间可能会延长,元旦或春节左右还会达到一个高峰

  “现在北京的重症高峰正在来临,随着周边城市以及外省就医患者的不断涌入,北京重症高峰时间可能会延长,而且坡降下来会很慢。”北京大学国际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李刚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李刚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收治过来的重症患者有两类。一类是新冠感染合并其它基础病,对于这部分病人来讲,咳痰能力、气道保护能力、抵抗力差,特别是肿瘤化疗病人,因为免疫受到打压,一旦感染病毒后就容易发展成重症,导致肺部浸润性改变,发展为“白肺”。另一种情况是,肺炎表现不明显,但患者贸然减量或停用药物,导致原发病加重。

  “目前全国重症患者逐渐增加,在元旦或春节左右还会达到一个高峰,我们会不断储备急诊急救医护人员的力量。”梁军指出,随着疫情防控的重心从“防感染”转向“防重症”,北大国际调整了应对策略,第一位的就是要保障急诊病人的收治;其次,医护人员采取“三班倒”工作制,紧急调用呼吸机等一些物资设备,及时保障危重病人的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