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刀舞处纸生花

  本文转自:宝鸡日报

   谢爱萍展示她的熏剪技艺

  本报记者张敏涛

  小到数厘米、大到数十米长的纸张,在千阳民间艺人谢爱萍的剪刀下都能成为精美的剪纸画。爱剪纸、剪好纸,一直是谢爱萍心中的执念。受祖辈熏陶,她从小就把剪纸当乐趣,中年忙于生计四处奔波,也没舍得放下手中的剪刀。

  如今,谢爱萍已年过五十,在坚守传统剪纸手艺的同时,不断尝试融入现代元素,让千阳剪纸有了另一种风格。

  在纪念“两当兵变”90周年文艺作品征集活动中,谢爱萍的作品《两当兵变》获得剪纸类优秀奖;在首届全国·会昌“独好杯”剪纸征稿中,谢爱萍的作品《南昌起义部队南下会昌》获得二等奖。三代人熏陶传承

  9月5日,记者在谢爱萍的工作室看到,当天她正在创作被誉为“东方宝石”的朱鹮。只见她聚精会神,一把钢剪不断在折叠的红纸上咔嚓作响,动作行云流水。几分钟后,一幅正方形的剪纸上,十多厘米长的飞鸟栩栩如生,就连翅膀上的一根根羽毛都清晰可见,在四周精美纹路的点缀衬托下,仿佛正在蓝天翱翔。

  “剪纸是门手艺活,要想做好一点都不简单,它融合了画、剪、裁等多种元素。”谢爱萍拿出近年来创作的作品,有的小如硬币、有的数十米长,大多反映了新农村发展和当地特色民俗。

  1970年出生的谢爱萍是千阳县崔家头镇谢家塬村人。祖母、母亲都是镇上有名的剪纸艺人。她从小就看着奶奶剪纸,针线笸箩里各种样式的剪刀、家里随处可见的红纸是她童年最清晰的记忆。村上也有不少剪纸艺人,特别是到了农闲时,大家都在门前剪花花,可以说剪纸在千阳农村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耳濡目染下,谢爱萍从小就喜欢上了剪纸。

  “那个时候没有什么玩具,小孩跟着大人学剪纸就成了一种乐趣。”谢爱萍回忆,七八岁时,她就能剪出各种花鸟鱼虫,当时只是单纯觉得很好玩。

  精湛的手艺并不能一蹴而就。谢爱萍凭借对剪纸的热爱,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

  精益求精出好图

  随着子女长大成人,2019年,谢爱萍在家里腾出了一间房当工作室,一边潜心钻研剪纸,一边向家乡的剪纸老艺人虚心求教。

  “传统剪纸多为花鸟鱼虫等一些对称图纹,形式太单一。”谢爱萍认为,传统的剪纸图案太单调,不能满足现代人的审美。为了剪出满意的作品,谢爱萍平时在生活中注意观察和领悟,从千阳当地的名胜古迹到特色产品、从广大群众的日常生活变化到社会发展,她日有所见夜有所想,常常是有了思路后立即动手,有时彻夜不眠钻研。

  千阳剪纸按不同的工艺形式分为彩剪、染剪、套剪、熏剪,每种方法都很有特点。为了研究工艺,谢爱萍走访老艺人、参习好作品,每一种工艺她都做到精益求精。

  有一次,为了剪出朱鹮的神韵,她尝试用熏剪。所谓熏剪,需要先将纸张浸湿,再用木板固定,点燃煤油灯后,将木板放在火焰上方一点点熏。因为朱鹮结构复杂、线条细微,熏样难度非常大。煤油灯的外焰部分冒出的黑烟最适合熏样,可是她到县城和市区找了个遍,都没有买到煤油。无奈之下,谢爱萍只能用蜡烛代替,可是蜡烛的黑烟少、成色也不够,她就只能花更长的时间。

  数公斤重的木板被举到点燃的蜡烛上,没过几分钟,谢爱萍的胳膊就有点吃不消。一次、两次……从下午到后半夜,蜡烛用了好几根,不知尝试了多少次。为了稳住木板,谢爱萍将被子垫在胳膊下,失败了就再来,眼睛盯出了红血丝,可执着的她并不在乎。终于,经过数十次尝试,完美的样图呈现了出来。

  坚持传承老手艺

  “无论是哪种剪法,都是千阳剪纸艺人上百年的积累沉淀,也是千阳剪纸的灵魂。”谢爱萍说,现在不少剪纸都是机器裁剪,虽然工序变简单了,但是作品没有了厚重感。

  传统剪纸往往一次下剪就能叠加出图。融合了现代元素的剪纸,每一幅都有不同的内容,没办法叠加,这让剪纸变得既耗时又耗力。人物肖像千人千面,是剪纸中比较难的。记者看到,在谢爱萍手中,如硬币大小的剪刀游走在纸张上,不仅人物的表情跃然纸上,就连发型也清晰可见。

  千阳的老剪纸艺人都说,手上的老茧有多厚,技艺就有多深,作品就有多妙。剪纸需要手眼并用,稍微复杂一些的图案就得上千剪起步,哪怕一次出错剪,作品也就有了瑕疵。

  记者采访时看到,谢爱萍的双手布满了厚厚的老茧。即便是这样,她依然陶醉其中,每天不间断创作。为了传承技艺,谢爱萍还成立了千阳秦娘剪纸文化社,给民间艺人和剪纸爱好者提供了切磋和传习技艺的地方。“费眼费手的活,现在年轻人都不喜欢了!”谢爱萍说,不少人还劝她,用机器剪纸更方便,电脑输入图案,几秒钟便能出活。可她却觉得,老手艺丢不得,这不仅是千阳特色,更是底蕴。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