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云认养:从屏幕的一端,感受山野

  

  「 通过 与动物的比照和互动,人们看到了动物身上的人性,也看到了人类身上的动物性。 」

  “认养了一只白虎,小炫一下”

  最近社交媒体上,年轻人们在认养一些很新的动物朋友:袋鼠、丹顶鹤、小熊猫、东北虎、美洲豹......

  “认养活动”缘起于南京红山动物园,因为疫情持续无法正常开园营业,动物园实在无法自负盈亏。为了自救,它开放了一批“动物认养”,在互联网的传播下,迅速吸引了大家的关注。

  

  (网友们分享自己认养的动物)

  实际上,认养者给予金钱资助只是认养活动的一面,活动的另一面,认养者可以获得精心打造的周边产品、动物生活近况的定期反馈、近距离接触动物的体验机会等专属权益。

  认养者们将自己认养的动物朋友们视为“毛孩子”,有的还自发建立起“家长群”,用来分享所认养动物的最新动态。此外,还有很多人分享自己的开箱vlog,展示自己获得的各种周边。

  在认养期间,认养者可以免费到园中参观,于是五湖四海的“i动物”人们,通过这场认养活动连接在一起。在这股新潮流背后,热衷于云养动物的年轻人,期望从中获得什么?

  从电子宠物到动物云认养:

  无法替代的真实感

  

  云认养动物之前,曾经出现过各种各样的“云养”电子宠物现象。腾讯的QQ企鹅曾让众多网友准时上线照顾桌面上的虚拟宠物、《旅行青蛙》的风靡带来了微信朋友圈“晒蛙”热潮。

  

  (网友讨论流行过的虚拟宠物)

  尽管云养虚拟宠物的经历为大家带来过欢乐,但其虚拟属性无法为人们提供长久的真实满足感。毕竟,与纸片宠物的交互,无法穿透次元墙的阻碍。

  与虚拟宠物的代替性快乐不同,云认养宠物有着无法替代的真实感。云认养动物的兴盛,反映出年轻人对于真实的满足感的需求。当你给一只虚拟宠物买玩具,你会看到的心情数值的变化,或者虚拟宠物立绘的变化,但这些变化始终带着数据操控下的冰冷气息。

  但是每一只可认养的动物,都有自己的独特档案,包括它们的姓名、性别、年龄、性格。它们是鲜活的生命,有着生命独特的起伏和波澜。动物们有着自己的生活和故事,认养者们没有养虚拟宠物时的既定数值对应参考,因此需要不断的探索与试探才能更加了解这一独特个体。

  比如有人写道:"今天认养了小乌豆,还给他送了玩具,它太太太喜欢了,丰容都不吃了,一直抱着,走哪儿带到哪儿,以后会经常给他带玩具嘻嘻”这样一条认养日常,获得3700多人的点赞和共鸣。还有人给了后续反馈说自己去的时候“看到他一直抱着玩呢”。还有认养者发现小乌豆不喜欢看小猪佩奇,而喜欢看机器猫。这种探索的发现与真实的反馈是认养者满足感的来源。

  

  (认养者分享和小乌豆的互动)

  云认养动物让科技的另一头不再是数据与算法,而是真实,这种真实让人们的生活充满了更多满足感:动物朋友那种单纯的快乐,因我而起。动物们生存环境或身心状况切实的改善,让认养者感到治愈,也看到自己的力量:平凡的我们在动物朋友这里找到了对自我的肯定,我们切实的改善了动物的生活,我们对于这些动物朋友来说是如此的重要。

  认养也是重构:

  相对独立的陪伴

  

  认养,包含着人类对于独特情感连接的追求。云认养动物后,认养者和动物之间就建立起了情感连接。然而,不同于人与爱宠之间亲密无间的感情连接,认养者与动物之间是相对独立的陪伴。

  通常认养者不能直接触碰这些动物,并且这些动物也并非属于单一的认养者,而是由多位认养者共同养护。

  不论是红山森林动物园还是认养者,他们都不希望用这笔认养资金来将动物的世界改造成一个便于人类凝视的展览馆,而是用于让动物朋友们更舒适的栖居于自然。园方保留了动物选择不想被游客看到的权利,除了接近野外的生存环境,园区内还有经常变换的栖架、绳网、软梯、秋千等,为动物们营造了一定的玩耍、私密空间。

  一些认养者自发组织起来,集体认养了两只美洲豹,见证了这两只美洲豹从相互不服到慢慢步入爱河,游客朋友们也欣然接受了它们恋爱期间暂不外展,充分尊重它们的生活习惯而非执意干预。因为动物的状态无限接近于野外,有时候认养者们需要“一定的运气”才能见到认养的动物。

  

  (网友们分享见证美洲豹小布和里昂在一起的喜悦)

  但也许这才是人与动物相处的本来面貌,认养者们充分的尊重动物朋友们的习性,用心守护它们,有时能参与、见证动物成长的过程,有时不能,认养者与动物之间不存在任何从属关系,但却陪伴着彼此成长。人与自然之间的张力正存在于此,这种认养关系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人们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人类从走出征服自然的迷雾,以尊重、守护的态度重新认识自然。

  很多人在认养前对于这些动物不甚了解,但是通过认养的连接,她们在重新审视大自然时,看到的不再是泛泛而谈的某种动物,而是具有则责任心的亚洲象、雄健冷静的游泳健将东北虎、灵动优雅的川金丝猴。认养的桥梁,连接起钢筋水泥的城市森林和质朴原生的峡谷溪流,让山野清风穿堂而过。

  人们选择认养,不仅是在追求自己与动物的连接,也在追求自己与自然的连接。动物云认养的流行背后,不是人们希望看到动物温顺的“卖萌”或“表演”,而是在直播中或现场看到它们健康自由、有尊严的活着,顺从自然天性的打呼噜、自由的奔跃、生机勃勃的打闹。

  点开认养手册的链接,标题写着“一场久违的约定”。浏览各位“认养者”发布的贴子,其中出现多次“等放假就去看我的宝贝”“等疫情好点就去看你”“希望明年有机会亲眼见见毛孩子二王~”等愿望,此刻由于各种各样原因无法到场感受自然的人,真诚的许下心愿。

  

  

  (网友们对于线下看望所认养动物的期待)

  或许,对于认养了毛孩子的人来说,这场认养的确是一个约定:是认养者与动物朋友之间的约定,是把久困藩篱的城市居民与自然重新连接的约定,也是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的约定。

  拟人化的山野精灵:

  跨物种的自我寄托

  

  在谈论认养的动物时,动物园和认养者们都未简单的将动物看成是动物。在动物的性格介绍中充满了个性化的描述,而这些描述与人类的特质具有共同之处。

  比如描述孟加拉白虎汪小白,性格描述中写的是“是个吃货,调皮好动,爱干净,会把食物叼到水池里一起洗洗,和古采尼是打打闹闹的好兄弟”,一只名叫露露的狼被描述为“佛系少女,上班摸鱼”。“吃货”“佛系”“寡王”这些人类世界的标签,拉近了认养者和动物们的心理距离。

  

  

  (部分可认养动物的介绍)

  这些拟人化的性格描述,不只是对动物们性格的有趣表达,也将它们塑造成理想化的山野精灵:自然、质朴、无拘无束。动物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痕迹,它们是人类历史的共同创造者,也曾经是原始人类所尊崇的神灵。动物承载的并非是神秘主义的崇拜,而是对人与动物共同特性的崇拜,其本质仍然是人对于对自身的期许和人性的赞美。

  在认养关系中,对于动物性格的拟人化解读意味着人们并未把人与动物的关系看成是“自我”与“它者”的割裂,而是“共在”的平等个体,寻求着跨物种间的共鸣。在庞大的生态系统中,动物给了人类观照自身的机会。通过与动物的比照和互动,人们看到了动物身上的人性,也看到了人类身上的动物性。

  动物世界的运行规则纯粹而简单,动物们生活的自由而烂漫,这一切都与日益复杂多变的现代社会形成了参照。当人性遭受各种复杂因素的挑战时,动物作为某种精神寄托,启发着人们换一种思路,也换一种生活方式。

  也许这就是为什么许多认养者在选择认养动物时,常常带有自我寄托,因为人们在认养动物的时候,也在观照自身。

  有人会选择性格描述与自己相像的,有人在选择的时候寄托自己的期望,还有人表达了对动物某种品质的向往,比如有对夫妇认养了亚洲象路麦,他们说“对于大象的感情是很难描述的,作为陆地上最大的哺乳动物,他们对家族对孩子的爱以及责任,超级聪明和敏感的性格都让我好痴迷。”

  

  (网友们谈论自己认养某种动物的原因)

  认养者将这些拟人化的山野精灵看作是跨物种的另一个我的同时,也为自己的内心开辟了一小片桃花源。

  在手机屏幕的一端,看到的是动物的日常生活,而感受到的是心灵的短暂休憩和失而复得的山野。

  (图片来自网络)

  参考资料 :

  [1]王燕灵,纪莉.人与动物伦理关系的摄影机“凝视”——野生动物纪录片叙事策略及心理机制研究[J].鄱阳湖学刊,2022(05):108-115+127.

  [2] “自救”出圈的南京红山动物园:有偿“云认养”获巨大关注凤凰网陕西_凤凰网 (ife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