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荆棘地为百姓福地

  从困境重重到秩序井然,从孤苦无依到宜居乐业……2022年6月,央视《焦点访谈》用5分多钟时间,报道了南京市雨花台区西善桥街道齐修社区的基层治理智慧。

  短短5年时间,齐修社区从问题杂多的保障房聚集地成长为“明星”社区,从情况特殊的荆棘地成长为有目共睹的百姓福地,蜕变背后有着怎样的发展历程?日前,江南时报记者对齐修社区党支部书记张福兰进行了专访。

  

  啃“硬骨头”

  激发社区治理效能

  记者:社区作为基层治理的最小单元,其治理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齐修有哪些特殊性?您是如何针对性施策的?

  张福兰:齐修社区是南京最大的保障房社区,这里有公共租赁住房、廉租住房、保障性限价住房等各类保障房,所以低保户、孤寡老人、两劳释放人员、精神疾病患者等困难及特殊群体众多。

  我到过一位50多岁离婚多年的单身汉家里,看见桌上小中大三个盛满稀饭的碗一字排开,得知这是他的一天三餐;我去过一位60多岁的孤寡老人家,进门后黑漆漆一片,原来老人没钱交电费,家里断电数月,他说,天热得受不了时就从头上浇下一盆自来水冲凉;我还去看望过一个派出所帮教问题小孩,发现他家中饮料瓶子、残渣剩饭等垃圾堆积如山,而孩子父亲双目失明……这里居民的困难和复杂程度远非外人所能想象。

  齐修社区建立之初,包含我在内仅有6名工作人员,面对当时1万多名居民及其一半以上的困难群体,实在力不从心。我们只能走家入户了解居民情况,先着力解决最大多数人的难题——孤寡和贫困。

  

  很多独居老人反映自己手脚不方便,没能力烧饭。我选址选点,对接配餐公司,在社区建成3个配餐点,老人们花7块钱就可以在配餐点自选两荤两素。发现很多低保户的低保金难以维持其正常生活,我就通过找爱心企业,在社区常年备一些米、油等生活必需品,方便低保户救急。

  2018年以来,随着社区各方招工、两委班子配全,我们目前已拥有16名工作人员。在每月的党员学习中,我也不断发掘一些退休老党员,吸纳他们加入社区党员志愿团队,充实我们的工作力量。这些六七十岁的老党员就像我们的眼睛和耳朵,哪栋楼停水或电梯出现故障,哪户老人身体不适,他们能第一时间发现并告知我们。在社区80多位党员志愿者的带动下,又有六七十位退休老同志主动加入网格志愿者,他们分布在社区各个楼栋,在近几年社区的疫情防控、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设“能量场”

  共建共治绘就同心圆

  记者:统筹各方力量共建共治,可以最大程度化解难题,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在这方面,您是怎么做的?

  张福兰:齐修情况太复杂,单靠我们工作人员并不能解决所有居民的实际问题。因此,我们在凝聚社会和自身力量两个方面做努力。

  引进社会组织,借助专业力量做专业事情。针对社区孤寡、困难老人体量大的问题,我们引进养老社会组织,为老人提供助餐、助洁、助医等上门服务;针对社区家庭困难儿童,我们引进社会组织为其提供助学、假期看护等服务;针对癌症等大病患者,我们引进康复协会,开展专业的康复指导、精神关爱等服务。

  由于社区集聚各类复杂人群,矛盾隐患多,我们借助专业调解力量建立“三官两师进社区”工作室。每周一到周五,分别由检察官、法官、警官、律师、心理咨询师坐班,居民有任何心理问题、邻里矛盾、婚姻问题等都可获得专业咨询、调解。

  

  缔结居民组织,依靠群众力量解群众之困。我们把社区居民的主要矛盾划分为细小单元,成立20多个居民自组织针对性地解决难题。比如,以园区为单位组建4个自治小组,每月就社区实际问题开展议事会,一起出谋划策;设置慈善超市,为老人、残疾人等困难群体提供货正价廉的生活必需品;建设惠民小屋,不收任何房租,供老师傅在社区为居民提供实惠的理发、修鞋、缝纫等服务;搭建爱心小屋,方便搬家的居民将带不走又舍不得扔掉的好物留下,供低保户来按需认领;打造10多支文体队伍,以合唱、拉丁、绘画、太极等多元课程提升居民养老品质,帮老人广交朋友,获得社区生活的归属感。

  

  我们还推行“心灵家园”精神健康项目,联合社区社工、律师、医务工作者、民警、社区干部、志愿者等资源开展“精神卫生健康日活动”,针对辖区精神病人群、抑郁症等心理疾患的病人及家属开展主题心理沙龙,督促他们定期服药,帮助他们融入社会。

  记者:专业社会组织和居民自组织的共同发力,具体为居民和社区带来了怎样的改变?这当中有没有令您印象深刻的事?

  张福兰:齐修社区的居民大多由于拆迁、安置等原因而来,整个社区起初像是一盘散沙。数年来,我们通过志愿服务、文体活动将百姓紧紧地系在了一起,居民如今亲如一家。

  有位40多岁的精神病患者,我们通过“心灵家园”项目不断督促家人关心她,按时送她到医院治疗。康复后的她加入了社区志愿者队伍。疫情防控期间,她每天在这里负责健康码的转码工作,为社区贡献了不少力量。还有位母亲与女儿产生隔阂二十多年未曾联系,经过我们“三官两师进社区”中的心理老师上门进行心理疏导,母女俩现在冰释前嫌。很多老年人对我们的文体活动很是积极主动。记得有年举办广场舞比赛,我挑选好参赛人员后,不少老人还找我说,张书记,我们也排练过,也想上台展示!这些故事和细节都让我欣慰感动。

  做“领头雁”

  雪中送炭温暖民心

  记者:近年来,您先后荣获“南京市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荣获江苏省第二批“千名领先”村(社区)书记荣誉称号。请问,您是如何发挥“头雁”作用,带领齐修社区获得群众的高满意度,并不断赢得市级、区级荣誉,走向全国人民视野的?

  张福兰:作为齐修社区的书记,我深知肩上担子很重。我和团队一直坚持,在齐修,要雪中送炭。

  

  我相信,深入群众才能惠及民生、温暖人心。多年来,我每周一早晨与班子成员一同将4个园区挨个走一遍,坚持在一线查看情况解决问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成立以来,我特意将全体工作人员的办公室设置在一楼,让社区不论普通居民还是坐轮椅的老人,都能像走亲戚一样随时找到我们。每年夏天,我和社工一起给困难老人送风扇,到了冬季,为老人送棉被。每逢老人生日,我们带着蛋糕鲜花一起上门祝寿。我觉得,管理者把居民当作自家兄弟姐妹,实实在在为他们着想,工作人员和百姓就能感受得到,社区面貌,就会一天天发生改变。

  

  齐修社区能发展到今天也离不开街道的重视与支持。齐修所有的开放大学课程、居民议事、调解活动及工作人员的办公点,都集中在社区的党群服务中心,这座加起来共1800平方米的两层建筑既是百姓寻求帮助的“家园”,也是居民开拓进取的“校园”。街道花巨资为社区打造办公服务居民的空间,足见街道改造齐修的魄力和决心。未来,我们将继续按照街道工委要求,一起推动齐修社区更高质量发展。

  

  (江南时报记者 张雅倩)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