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时期的南朝和北朝,哪个是正统

  南北朝是承上启下的朝代,它上承两晋,下启隋唐。

  南朝是指建都建康的刘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北朝是指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

  

  对南朝和北朝谁是正统的问题,争论古来已久,唐朝奉北朝为正统,宋朝则奉南朝为正统,其实二者都是站在自身的立场看问题,李唐家族传承于北朝的北周,自然要奉北朝,而赵宋家族面临北方西夏国和大辽国的竞争,自然就要奉南朝,因此两家人的看法都失偏颇。

  好在对今天的中国人来说,南北朝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组成部分,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历史,因此我们今天可以站在公正的立场来谈正统。

  要谈正统,首要就定义什么才是正统。

  所谓正统,就是王朝先后相承的系统。这又有两层含义,一是政治上的先后相承,一是文化上的先后相承,下面我们就从这两个方面来看南朝和北朝的正统性。

  一、从政治上看南朝和北朝的正统性

  如果从政治上的先后相承来看南朝和北朝,就比较容易定义了,南朝比北朝有着明显政治上的正统性。

  南朝的四个王朝,刘宋、萧齐、萧梁、陈朝,都传承于东晋,而且都是一脉相承的禅让,虽然所谓的“禅让”从来都是鬼头刀下的神操作,但毕竟是“禅让”。其中刘宋的开国皇帝刘裕得之东晋晋恭帝的禅让,而萧齐的开国皇帝萧道成又得之刘宋宋顺帝的禅让,萧梁的开国皇帝萧衍得之萧齐齐和帝的禅让,陈朝的开国皇帝陈霸先得之萧梁梁敬帝的禅让。

  反观北朝的五个王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都源出中原王朝之外的东胡,黑龙江流域的鲜卑族拓跋氏。

  西汉时,由于蒙古高原的北匈奴在汉军不断打击下西逃,使得蒙古高原空出了大量无人的草原和湖泊,让苦寒之地的拓跋鲜卑得以西迁,逐步向中原靠拢。曹魏时期,同样是蒙古高原原住民的南匈奴被曹操内迁至山西离石一带,拓跋鲜卑更加迅猛的填补了他们留下的真空,到晋朝时,拓跋鲜卑已经到了云中一带(今日内蒙呼和浩特)。

  

  西晋末年的八王之乱使得晋室急速衰弱,匈奴刘渊乘机起兵造反,晋军依靠自身力量已经无法对抗匈奴军,就开始借助这支拓跋鲜卑的力量。

  拓跋军团在当时是一支罕见的力量,他们的突骑屡败强悍的匈奴汉军和石勒赵军军团,使得匈奴汉军和石勒赵军团畏之如虎。《资治通鉴》记载匈奴军远远看见拓跋军就跑了,“汉(匈奴)兵望见鲜卑,不战而走。”石勒军团主要是羯人,高鼻深目,长得人高马大,和晋军作战有先天的心理优势,但是好几次对晋军大胜之后正士气旺盛时,突然发现拓跋军队的骑兵,身经百战的石勒前一秒还有着羽扇纶巾的风度,后一秒就突然变得惊慌失措,他的士兵们更是吓得屁滚尿流,四散奔逃。

  因此以当时各军的战斗力比较,拓跋军团是妥妥的第一,但是拓跋军虽然战力强悍,他的组织形式却很落后,还是原始的部落性质,而且人数也少,综合实力相比各方还很差,好在这时他们有个英明的酋长拓跋猗卢。

  拓跋猗卢依靠拓跋军的强悍战斗力,和晋朝的并州刺史,那位和祖逖闻鸡起舞时睡一张床刘琨拉上了关系,两人结为兄弟,刘琨封拓跋猗卢为大单于,又将幽州代郡赐给他,让他做代王,以这些条件换取拓跋猗卢的拓跋军向匈奴汉军和石勒的赵军开战。

  刘琨是有名的文武全才,当时京城文坛“二十四友”之一,他以为凭他的高学历可以轻松将没有学历的拓跋猗卢玩弄于股掌之上。可是拓跋猗卢虽无学历却是高智商,他顺水推舟的利用了刘琨给的便利,在同汉军和赵军的作战中开疆拓土,壮大实力,最后强行将他的部落从贫瘠的塞外云中迁入到富饶的雁门关内,让刘琨目瞪口呆却毫无办法。

  以后随着晋朝势力在北方的全面退出,这支拓跋鲜卑兵团又依附于氐族人建立的前秦,加入中原混战,前秦灭亡后,这支拓跋鲜卑又出现了一位雄才大略的领袖拓跋珪,拓跋珪自称魏王,北魏正式登上历史舞台,而后拓跋珪南下灭了同为鲜卑族的后燕慕容氏,在平城(今大同)称帝。

  台湾剧

  整如月满则亏,雄才大略的拓跋珪在平城称帝136年后,他的子孙已经衰弱无比,大权被权臣高欢独揽,高欢立拓跋后嗣元善见做皇帝,建都邺城,史称东魏;东魏成立的第二年,另一位权臣宇文泰又立拓跋氏的元宝炬为帝,建都长安,史称西魏。

  再过了15年,高欢的儿子高洋被东魏皇帝元善见“禅位”做了皇帝,建立了北齐;又过7年,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觉接受西魏皇帝拓跋廓的“禅让”,建立了北周。

  由此可见,北朝的五个朝代,皆出于鲜卑拓跋氏。

  通过以上南朝和北朝政治脉络的梳理,可以很明显的得出结论,南朝的四个朝代都通过“禅让”顺承了大一统的中央王朝晋朝,而北朝的五个朝代,乃是以传统中央王朝周边四夷中的东胡入主中原,期间又有分裂,因此,南朝在政治上的正统性是毋庸置疑的。

  二、从文化制度上看南朝和北朝的正统

  文化制度的继承比较复杂,因为随着文明的进步,传承已久的文化要想延续,就一定要与时俱进,焕发新的活力,抱守残缺最终会走向消亡,即便出现原教旨主义的复辟,也只能是一时的小丑跳梁而已。文化制度又是超越种族和国界的,尤其中华的孔孟和老庄文化,更是有极大的包容性。

  陈寅恪说:“在我国历史上,统一不能从血统入手,而要看文化高低,文化低的服从文化高的,次等文化服从高等文化。”因此,谁能够让文化制度不断发展,不断散发出生命力,谁就是文化制度的继承者。

  当然文化制度的与时俱进和创新也是有条件的,不能偏离文化宗旨,那种完全不着调的改变和歪曲不是继承,而是侮辱。

  

  北朝为汉文化制度的创新和延续做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中北魏孝文帝功不可没,如果没有孝文帝汉化改革给汉文化注入的活力,就没有后来隋唐的辉煌,因此北朝担负了大多数魏晋和隋唐之间的承上启下责任,文化上的正统应该属于北朝。

  为了让读者有清晰的了解,轻骑哥可以做个简单的论述。

  1、北朝对儒家“大一统”的追求胜过南朝

  实现了“大一统”的君主才是正朔,这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

  南朝君主中,有四位皇帝具有“大一统”的意识,即刘宋开国皇帝刘裕,宋文帝刘义隆,梁武帝萧衍和陈朝宣帝陈琐,其他君主只能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得过且过。

  反之,北朝君主们急于获得“大一统”的正统地位,对南征热情就比较高涨了,正如陈寅恪说:“中原衣冠多随东晋渡江,汉人正统似在南方,如果不攻取南朝,就不能自居于汉人正统之地位。”因此自北魏拓跋珪开始就不断的南征;南朝刘裕在时,北魏还不得不处于守势,刘裕死后,明元帝拓跋嗣就迫不及待开始了南征;太武帝拓跋焘更是不断开疆拓土,不仅在北方进行统一作战,更积极进行对南朝的南征;孝文帝元宏对南朝梁齐发动了三次南征;孝文帝死后,宣武帝元恪又对南齐和南梁南征,北齐高洋也对陈朝发动南征,周武帝宇文邕也是位狂热的“大一统”者,他灭北齐后又准备平突厥,最终目的是南征灭陈,然后统一全国,可惜壮志未酬身先死。

  2、北朝官僚制度比南朝官僚制度更先进

  阎步克教授说:“与南朝相比,北朝的官僚政治在运作上更为富有效能,而且在制度上赢得了众多进步。”

  南朝落后的官僚制度造成“江南人有学业者,多不习世务,习世务者,又无学业。”《颜氏家训》卷四《涉务》中还说了两件事,一是所谓的士人阶层“不知几月当下,几月当收,安识世间余务乎?”即连最简单的基本农活知识都不懂,又怎么能知晓天下大事?二是“士大夫皆尚褒衣博带,大冠高履,出则车舆,入则扶侍,郊郭之内,无乘马者。”说明当时的南朝士大夫们身体非常羸弱。

  

  北朝先进的官僚制度则使得妇女们都显得英姿勃发,《魏书》中有“小妹字雍容,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妇女尚如此,男子那可逢!”妇女尚如此尚武奋进,更何况男子,这样一来,北朝体制就比南朝有着明显的优越性。

  其实,当时南朝梁武帝也感觉到北朝官僚制度的先进,也效法了北魏孝文帝的官僚制度。

  3、北朝对秦汉以来律法的继承强于南朝

  南朝“尚清谈,崇文学。”,北朝“尚武功,崇吏治。”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重要的现象,由于南朝重清谈,不重名法,实际已经脱离了秦汉以来的律法系统,而这个系统被北朝完整的继承下来,形成一条很清晰的脉络,从秦汉到魏晋再到北魏北齐,最后进入了隋唐,“北朝自魏而齐而隋而唐,寻流溯源,自成一系,而南朝则与陈氏之亡而俱斩。”南朝所谓的清谈,若用在治国安邦上,只能误国误民,因此自然就被淘汰了。

  三、结论

  

  通过以上政治和文化体制两个方面对南北朝正统性的比较,可以看出南北双方各有优劣,南朝具有政治上的正统性,而北朝具有文化体制上的正统性,因此难以说明二者哪个更具有正统,也正因为如此,李唐奉北朝和赵宋奉南朝都各有各的道理,我们今人要站在历史的宏观高度,来辩证的看待南北朝,这个时期的南北各朝,都是中华民族灿烂历史的组成部分,也都贡献出了他们灿烂的文化,他们共同使得中华民族产生厚积薄发的效应,进入隋唐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