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科大峥嵘七十年:从理工强校到引领“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10月8日,华中科技大学迎来了建校70周年庆典,收到了来自全球各地的祝福和敬意。

  今天的华科大,值得这样的礼遇!

  她已经成为国内不折不扣的一流高校,稳居国内顶尖大学前十名。不管是人才培养、教师团队、学科建设,还是尖端实验室、科研、产业化,在国内都处于领先地位。

  然而,谁能想到,刚刚诞生之时,它只是一所以理工科见长的纯“工学院”:没有入选第一批全国重点大学的实力,甚至没有文、商、管等学科类别。

  经过七十年的成长,华科大便脱胎换骨,屡次调整发展方向,成为国内大学冲刺“世界一流”的代表。她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华中科技大学

  回首华科大七十年峥嵘岁月,有“华工之父”之称的前校长朱九思功不可没。他为华科大所做的工作是方向性的,基础性的、指导性的,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我当校长时创造性的工作主要是两件半事情:一是提出了发展的新思路,‘走综合化道路’和‘科研要走在教学的前面’;二是采取超常规的办法广揽了一大批人才;半件事是植树造林。”

  整个华科大,几乎就是在朱九思校长所搭建的框架上,经过一代代华科大人的努力建立起来的。

  01

  如今的华科大,其实是在2000年,由华中理工大学与同济医科大学、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合并而成的。一般来说,华科大校史的追溯,以华中理工为主线。

  建校最初,学校在国家高等教育部署的指导下,建成了以机械、机电等工科为主的“专科院校”;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理念升级,新兴学科更迭,学校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经过扩充与合并才成为今天的“全能”高校。

  华中工学院

  1. 起步:机械机电专科时期

  华中理工的源流,则是建国初期,在“全国院校大调整”中建立起来的华中工学院。彼时,日渐进步和完善的工业体系,对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水涨船高,对此,主管部门决定在武汉创立华中工学院。

  根据华科大官网,华中工学院的建校基础是武大、湖大等校的机械系和电机系,结合其部分基础课教师和设备所建立起来的。因此,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学校就是单纯的工科院校。

  学校的学科设置,既满足当时全国院系学科部署的特点,也贴合了当时工业建设的需求。

  华工的筹建者之一,也是学校的第一人校长查谦,是一位德高望重的物理学家和教育家。他利用自己的专长,为学校发展出谋划策,从学校建校筹备,到建成之后的日常运行,招生、提干、预算裁决、经费开支等,事必躬亲。

  作为物理学家,查谦在长期的科学研究中形成了求真务实、细致严谨的态度,并把这种态度应用到学校的管理中去。他曾经总结自己的工作风格是“实验室作风”,严谨、细致,不容许出一点差错。

  这种作风不仅让他树立了很高的威望,也得到了全校师生的学习和传承,也开创了学校严谨、求实校风的先河。

  华科大前校长朱九思

  2. 发展:学科扩张时期

  学校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教育应该适合时代的发展,大学应该走在时代发展的前列。

  作为学校的另一位创始人,朱九思从1975年开始担任学校校长。他敏锐地觉察到,许多当时刚刚诞生的技术将会在未来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学校必须捷足先登。

  朱九思校长四处奔走,与主管部门沟通,又请教了学术前沿有影响力的科学家,确立了学校的发展方向。

  在他的带领下,华工在70年代末就率先新增了激光技术、计算机、微波技术等发展前景广阔的理工类学科和专业。1979年,中国语言研究所的成立,吹响了华工向文科专业进军的号角。

  直到1984年朱九思卸任校长,华工已经发展成为涵盖理、工、文、管四大学科,拥有45个本科专业的院校,其新型综合性大学的轮廓初步形成。

  原华中理工大学校门

  3. 升级:综合性大学时期

  在朱九思校长看来,社会建设需要大量的人才,未来中国的大学中,建设综合性大学必定会成为主旋律。

  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华工向综合性大学发展的方向逐渐清晰。尤其是在与同济医科大学、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合并之后,学校成为“华中科技大学”,已经是彻彻底底的综合性大学。

  过去20年间,华科大的学科设置日渐完善,覆盖了11个学科门类,有109个本科专业,4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以及4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其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学科体系基本形成。

  02

  在朱九思服务华科大三十多年的时间里,他最做得最多的,除了扩充学校的学科体系,另一件事就是为学校引进各种人才。

  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有一句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华科大朱九思校长对此也十分认同,在他看来,大学之本在于教师,有大师才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他求贤若渴,以周公吐哺的姿态,为学校赢得一大批杰出的教师群体。即使是在十年“文革”期间,知识分子被扣上“臭老九”的帽子时,华科大也反其道而行之,对专家学者视若珍宝:

  华科大校内梧桐树

  ·朱九思等学校领导力排众议,克服重重困难,学校做到了“主要领导人没有变、师资队伍没有散、科研教学设备没有滥,教师、干部受伤害较少”;

  · 学校大胆吸纳各地“无处收容”的专家教授,将1971年停办的武汉机械学院的300多名教职员工被并入学校;

  · 整个七十年代,华中工学院从全国500多个单位中吸纳了600多名教师……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华中工学院需要怎样的决心和勇气,才能做到把尊师重道坚持下去,这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

  然而,历史给予了高瞻远瞩的华科大丰厚的回报。改革开放之后,高等教育得到举国重视,华科大强大的师资队伍在高校竞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学校发展进入快车道。

  华科大校内

  学校不仅给教师团队提供施展才能的广阔平台,也十分照顾他们的生活,甚至为老师的家属解决就业、读书的问题,就是希望免去老师的后顾之忧,专心致力于教学和科研。

  三校合并以来,华科大的办学质量一路高歌,教师团队建设毫不懈怠。目前学校有3700多名教师,其中有教授2800多人,两院院士20人,有国家级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100多人,他们是构成华科大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力量,也是华科大在教学、科研上取得好成绩的保证。

  03科研为华科大注入不竭动力

  大学,是教书育人的圣地,同时也是科学研究的前沿阵地。作为一所研究型大学,华科大为这里的老师和学生创造了一流的科研条件——一个学术自由,科研彰显个人价值的广阔天地。

  1. 服务国家建设的需要

  在华科大做科研,有一个很大的特点,那就是会首先满足国家建设的需要。上世纪50年代,国家需要机械工人、建筑工人、机电工人,各行各业需要大量技术人才,华中工学院的创立,本身就是为了培养各个岗位上需要的工业人才。

  断丝定量检测曾经是学术界的难题,但为了解决矿井中因为钢丝绳断裂造成的事故,华科大的杨叔子院士敢于向学术权威说“不”,带着团队用了一年多的时间终于解决了这一国际难题。

  华科大前校长李元元就曾直截了当地表明,“毕业生到国家重点领域、战略行业、重大工程、基层和艰苦地区就业”是华科大人的主旋律。

  俯瞰华科大

  2. 冲在科研一线

  华科大10周年庆典前夕,师生们以已故的华科大机械学院教授段正澄的事迹为原型创作并上演了《生命之重》,以纪念段正澄为代表的华科大教师的大师风范和家国情怀。

  段正澄教授自1957年从机械系机床刀具专业毕业后就留校任教,从不怕苦怕累,带着学生一起到武昌第三机床厂和孝感机床厂的一线场景实地讲学。他讲得明白,学术也听得透彻,研究成果汗牛充栋。

  段正澄的事迹,是华科大的学术大师们的写照。

  3. 前沿科技平台的建设

  华科大向来是是敢于冲在世界科学研究前沿的。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给向科学前沿进军的师生们创造更好的条件,华科大不遗余力为各个领域创建了许多顶尖平台。

  其中,最具实力的当然要数四个顶尖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包括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精密重力测量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每一个都是国之重器,每一个的建设都凝聚了华科大师生的智慧与汗水。

  华科大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

  据华科大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研究员王俊峰回忆,实验室的创建几乎是从零开始的,所有的电路板、零件都需要自己绘制和调试。但秉持着对科学的热情,华科大人经过了数年的努力,才建成了这个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脉冲强磁场实验室。

  去年,华科大成立了未来技术学院和集成电路学院,成为目前国内同时拥有未来技术学院、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这两个重要平台的3所高校之一。在进军前沿科技领域方面,华科大从来都是不甘于落后的。

  04向世界一流大学冲刺

  华科大前校长朱九思曾经提出,“大学之本在教师、大学之路在综合、大学之源在科研、大学之魂在学术自由”,这也是华科大一直以来所坚持的信条。正是因为把华科大办成综合性大学,重视教师团队和科研,才有了华科大学术研究上的突破,和高层次人才的输出。

  70年来,喻家山绿树成荫,地灵人杰,华科大培养了70多万名优秀毕业生,活跃在各行各业。他们中,有两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天通一号卫星总设计师,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等为科技巨匠,也有“微信之父”张小龙、vivo沈炜、华为四分之一的高管等科技创新创业精英……

  华科大校友张小龙(左)

  华科大的发展之路,与国家的教育改革、发展同频共振,这也是为什么华科大被誉为“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缩影”的原因。如今,我们国家要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华科大也自然而然成为这一领域当之无愧的“国家队选手”。

  “2035年建成世界一流大学,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前列”,这也是华科大给自己定下的目标。站在70周年的新起点上,华科大继往开来,必定会书写更动人的故事。

  华科大,未来可期!

  参考资料:

  【1】工人日报《华中科技大学建校70周年培养了70余万各类人才》

  【2】长江日报《华中科技大学70年,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

  【3】华中科技大学新闻网《朱九思:华工之父的革命之路》

  (本文内容作信息传播之用,无任何商业目的。照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