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书愤其一》,陆游这样的爱国赤子,最让人心痛也最激励人

  有位伟人曾说过,“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个人对此深以为然。而我中华的傲骨,早已经随着华夏的文化融入了我们的血脉与骨髓,在历史里,在故事里,在诗词里,尽皆如此。

  我心中最悲哀,最无奈的南宋时代,却最是盛产爱国人士,其中的代表,便是事业坎坷,感情不顺的陆游了,每当读到他的这首《书愤其一》,那种报国的热情与无奈,那种为国家,为民族而奋斗的决心与骄傲,都会让我动容。

  陆游的诗激励了无数爱国之人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全诗这首诗,是陆游晚年所作,当时的陆游被罢官,在家乡闲居,已经六十多岁了,可他的心中想的,依旧是报国。结合陆游的人生轨迹,这首诗的意思,应该是这样的:少年时候,年轻气盛的我,哪里知道世事会如此的艰难,还常常向北望向中原,热血激昂,气势如虹的想要收复河山。记得那年的瓜州渡口,风雪较佳的夜晚,我在楼船之上痛击金兵。而后在秋风中跨上战马,纵横驰骋于疆场,收复大散关。

  北望中原那时的我,意气风发,觉得自己就好似国家的长城,守护国家民族,想要为国家收复失土。可如今呢,我已白发如雪,垂垂老矣,曾经对于北伐的期盼都化作了空谈。不由得想起了古时的诸葛孔明,他写下传颂千古的出师表,剑指中原,不死不休,这样的志气和行动,千年之间,又有几个人比得上的呢?

  陆游这首诗名为《书愤》,何为书愤?在我看来,便是书写自己的满腔愤恨!全诗从头到尾,完全可以提炼到标题之中,全部都是在围绕着这一个“愤”字展开。

  我心目中的少年陆游首句,写的是回忆少年时候,年轻的时候,那时候的自己,读了点书,有了点知识,就自以为可以率领军队击败外地,收复河山。完全不知道这世上的事情,哪里会有那么简单,所有的事情都是那么的繁杂,琐碎,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一句诗中的“愤”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对自己的愤,觉得曾经的自己太年轻,想法的太简单。第二层意思,则是表达了陆游对这个把事情变得繁杂的坏人的愤恨,自己想要北伐收复失地的心,总是遭到排挤和打压,这群人为得为了他们自己的私人利益,却抛却了国家的利益,让陆游愤恨。

  铁马秋风大散关第二句诗,则是对自己壮年时,在和金兵对战前线的回忆。用的是写景和绘物的方式,罗列的场景明明是物,是地点,但是这些物,这些地点,集合在一起给人的感觉,便是军旅和塞外的豪迈。不但如此,第二句诗的对仗也极其工整。楼船对铁马,夜雪对秋风,瓜州渡口对应大散关隘。两句话,两幅战斗的场景意境,给了我们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但基调却早已经被陆游暗自定下,这个“愤”,是他对敌人的愤恨。

  第三句诗是诗的转折,从回忆中抽身而出的陆游,对着镜子看到了自己的现在,如今的他,已经是一个老者了,曾经的壮志都化为乌有。他现在胸中最大的愤,便是自己的壮志难酬,有心报国,无力回天。恨时光太匆匆,恨自己的壮志面前,有太多的阻碍。不仅仅是愤恨,更是满腔的无奈和惆怅。

  电影先生诸葛孔明最后,陆游通过表达对诸葛孔明的赞美,来表达了自己对于忠心报国,无私为国奉献之人的认可。更是他内心的写照,他想要跟着想要诸葛孔明那样的良相,真正的为国家去拼搏一次,而不是如今朝廷的求和派那样的执政之人。

  精忠报国读陆游的爱国诗,总就会想到历史上最最羸弱的宋朝,重文轻武的宋朝文化繁荣,经济发达,何其的富裕,只不过那些钱,都是为别人攒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或许宋朝便是太过安乐了吧,尤其是“直把杭州作汴州”的南宋时代,上层奢靡享乐,下层艰难求活。但若是说起爱国,有许多的人说起来头头是道,指点江山,仿佛自己已经洞悉一切,可就是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无法切实执行落实,说一套做一套。

  想想陆游,一生执意报效国家,亲自上前线厮杀,主张收复失地,却又一生不得志,但即便如此,他依旧忧心国家,甚至到死还要嘱咐儿子不要忘记了把王师北定的消息告诉他,他的爱国情怀,已经融入了骨血,这样的赤子之心,悲凉的让人心痛,让人肃然起敬,也激发了一代又一代国人的爱国情话。这样的爱国,或许才是真的爱国,至于口头上爱国却没有人行动的人,或许做不到陆游那样,但至少可以反思反思,自己的爱国情怀,是否可以做的更多一点点。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