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重症患者翻番!浙大邵院急诊科医生:一天为10多位患者气管插管,这类年轻人最危急

  急诊接诊人数,1200多人次;

  抢救室接诊人数,78位;

  呼吸衰竭气管插管患者,10多位……

  这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

  急诊科主任洪玉才一天下来,

  统计的一组数据。

    最近一段时间,随着阳性人数的激增,各大医院急诊室都出现爆棚:患者增多、危急重症增多。

  有高龄老人,因为肺部感染,呼吸衰竭到需要气管插管,也有年轻患者,因为爆发性心肌炎,上了ECMO。

  意外总是来得又急又猛。

  洪玉才和同事们走路都是一路小跑。“新冠病毒对人体的影响和伤害,可能比想象中要复杂。”

    危急、重症患者翻番

  老门诊大厅扩容,供急诊使用,输液患者坐得满满当当;抢救室一直是加床状态,各种仪器滴滴哒哒声不断,旧的患者刚被送往住院部或者ICU,新的患者立刻就会补进来。医生和护士都是小跑着去处理病情。

  最近,浙大邵逸夫医院急诊室的日与夜都是如此。

  急诊科医生吴建雄刚刚阳康,还偶有咳嗽,而在上周,即使一度发热到39.7度,也是吃了退烧药后,继续上班,没有休息。

  同事们大都如此,洪玉才本人也是,高烧到39度,也没休息,“人手太紧张,谁停下来,都没人能顶替。”

  一向口若悬河的洪玉才这次接到我们的电话采访,只说了不到三分钟,就因手头事情太多,匆匆结束。

    120急救车的声音全天不停,吴建雄有一次问急救医生,当天跑了多少趟,“他平常一天最多也就三四趟,那天跑了30多趟,还没停。”

  科室里有医生,有时候会觉得急救车的声音一直在耳朵边打转。

  “往常我们庆春院区的急诊,每天接诊七八百人次,这段时间的接诊人数,每天都在攀升,昨天已经达到1200多人。”洪玉才表示,这其中,大部分是轻症患者,但危急重症患者却在翻番,以前一天为例,此类患者接近百人。

    高龄老人最容易出现重症肺炎

  危急重症患者中,80%的是高龄老人,80岁以上人群居多。

  “很多患者被救护车送来时就存在呼吸窘迫、意识不清、低血氧等情况,需要立刻抢救,有的当下就要气管插管。” 吴建雄说。

  高龄老人大多伴有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血管意外,慢阻肺,支气管扩张等等。这些也都是屡被提及要引起重视的。

  “高龄老人最容易出现重症肺炎,这是最紧急的一种情况之一。”洪玉才说。

  急诊科医生陈棚棚值班时,一天最多为10位患者气管插管,在此之前,这个数字最多也就3、4位。

    对患者来说,气管插管意味着病情危急,呼吸衰竭,需要紧急开放气道,呼吸机来辅助呼吸。对于医生来说,气管插管意味着完全暴露在患者的气溶胶下,需要穿戴全部防护装备来防止交叉感染出现,十分耗费精力。

  有医生形容,一天这么多气插下来,真的会累到手软。

  但也不是所有的老年患者都是因为严重的肺部感染,陈棚棚接诊过很多高龄的老人,只是高热了几天,没有咳嗽等其他症状,被家人发现时已经意识昏迷了。“这位老人是因为长时间的低氧血症,导致了全身多器官的缺氧损伤,老人平时在家本就安静居多,不大动,又发烧了,家人一开始只以为是精神不太好。”

  面对新冠病毒,老年群体一直被认为是最脆弱的群体,究竟有多脆弱,大概在急诊室里最明显。

  “人年纪大了之后,各项身体机能都下降了,对普通人来说,很正常的一次咳痰、一次咳嗽,或者一天高烧,对他们来说,可能就是一道过不去的坎。” 陈棚棚说。

    33岁年轻人因为心肌炎? ? ? ? ? ? ?用上ECMO

  出现危急情况的并不限于老年人。

  这两天,浙大邵逸夫医院急诊室已经接诊了7、8位爆发性心肌炎的患者。这是此次新冠病毒感染中被广泛提及的一种疾病之一。

  吴建雄值班时,遇到一位33岁的男性爆发性心肌炎患者,患者出现发热、胸闷,被送诊时,意识尚清楚,心率、血压、心肌酶谱等指标还没到达危险值,但病情进展迅速,这些指标急速变化。

  “我们最后给他用上了ECMO,目前还在抢救。”

  另外几位心肌炎患者,年龄大多在50多岁左右,有些是健康人群,有些则本身有肿瘤等各类基础疾病。

  急诊室中接诊的患者各种各样。

  “还有一些病毒性脑炎患者,被送来时,很狂躁,大喊大叫,要很多人去控制,不认识人,意识淡漠。”吴健雄说。

    因为急诊科的医生要紧急处理各种急症,所以陈棚棚最深的感触是,医生永远是为了治疗病人,而不是单纯的疾病,新冠病毒对人体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咳嗽、发热等上呼吸道反应也许表现的更加明显,但绝对不能忽视患者其他脏器可能存在的损伤。

  而急诊科医生所能做的,仅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工作。这几天,他所在的医院在院领导以及医务科的牵头下,在所有临床科室的支持下,已经有条不紊地在部署:大幅扩增发热门诊和急诊就诊区域,设置呼吸道急诊专区;对患者分诊分流,快速筛出新冠阳性的高危患者;设置新冠重症病房,共计667张床位;有序开放综合ICU和可转化ICU床位,随时根据危急重症的抢救情况进行动态调整。

  更为重要的是,在过去的一周,医务人员减员严重,高峰时达到1500余人,目前已逐步返岗,已能初步应对目前的医疗救治情况。

    “所有人可以看到急诊目前的工作量很大,急诊的患者能够得到妥善的治疗,需要做到科学分流,重症患者可以及时分流到ICU或重症病房等各个专业科室,只有医院所有科室间相互协助,来院患者才能获得最恰当的治疗。”浙大邵逸夫医院副院长虞洪说,对于急诊,我们做了最大限度地扩容,相当于重建一个呼吸道急诊室,两个目的,新冠病毒感染患者有效分级,尽早得到救治,轻的去输液或配药回家。重的去急诊抢救室,同时急诊室保留原有功能:救治非新冠病毒感染的创伤,急性病。

  “目前医院正在集中人力、物力、各方资源,有条不紊应战高峰到来,力求做到急危重症患者应收尽收,应治尽治。”

    浙大二院新开设“呼吸综合门诊”,这些新冠患者可以就诊

  12月28日起,浙大二院解放路院区和滨江院区开设“呼吸综合门诊”,所有新冠病毒感染相关症状的患者(如生命体征相对平稳,但有咳嗽、胸闷、喉咙干痒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均可在此门诊就诊。

    门诊时间为每周一到周日的早八点至晚十二点,下午4点30分停止当日网络预约挂号,但可来医院通过机器挂号。

  门诊地点分别位于解放路院区9号楼2楼和滨江院区中心楼2楼4单元,不限号源。统筹安排高年资医生出诊,充分保证门诊质量。随患者数量动态调整坐诊医生数量,尽可能缩短患者候诊时间。

    开诊当天,呼吸科、感染科、胸外科、血液内科、内分泌科、风湿科等多学科医生共同坐诊,一日诊疗患者2300多人次。

    浙大二院各科室纷纷加入支援“呼吸综合门诊”的队伍中。风湿免疫科吴华香主任以身作则,主动将重担揽到肩上,亲自去呼吸综合门诊坐诊。当天,正是她新冠感染后的第六天,喉咙还很沙哑,却坚持从下午1点坐到5点。

  “呼吸综合门诊量那么大,医院里有需要,我们科室总是要派出人来支援的,整个医院一起分担责任、一起把事情做好。”吴华香表示。

  呼吸免疫党总支副书记、呼吸内科丁礼仁医师从早上8点一直坐诊到晚上21点,共接诊了约150个患者,超负荷工作,门诊结束后“感觉两腿发软”,但他只说:“这是我应该做的。”据悉,呼吸内科专家门诊基本上都已停诊,听从指令、服从安排,全力办好呼吸综合门诊。

  除此之外,神经内科副主任高峰还在下班后,携科室多位专家支援解放路呼吸综合门诊。呼吸内科副主任李雯始终奋战在一线,在呼吸综合门诊中接诊患者。

  编辑:刘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