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基础教育应该是怎样的?

  教育需要面向未来,回到年轻人未来的发展。这个是教育界的共识。围绕这个共识,我们的基础教育改革呼吁多年,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动作,但是效果却总是不那么令人满意。唯分数论、唯知识记忆倾向和奥林匹克数学热等是我们看到的一系列的怪异现象。

  我们国家一直提出要重视基础研究,力争我们科技创新实现从0到1的突破。但是我们的基础教育,特别是7-14岁这个阶段的教育,培养学生如何创造的教育却少得可怕。我们的基础教育的教学依旧是知识传授为主,不管是课程设计、课堂教学还是课后活动。

  虽然这几年在国内开始兴起的STEAM教学(科学、技术、工程、人文和数学)已有部分尝试,但是由于高水平师资缺乏、教学条件限制、教学模式单一、教育改革力度有限等原因,部分尝试过多的是停留在跨学科的知识融合学习上。

  在未来,我们面对的不仅是日新月异的科技,更要面对海量、多元、广泛的信息,如何培养我们的孩子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运用科技是我们的基础教育应当重点思考和解决的难题。

  未来的孩子需要学会学习

  学会学习,不再是过去一味只是学习新的知识,而是学会学习如何学习新的事物。因为新的知识的更新和存储在未来都会非常快速。我们的教育不应只是教育孩子能回答问题,更应培养孩子会提问题,多提问题。

  我们的孩子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我们的基础教育要给予孩子去选择这种学习方式的重要平台。是通过抛出一个问题,让孩子自己去探索答案,构建知识,然后创新创造,再分享出去;还是系统学习相关学科领域知识,再通过引入技术,模仿改编产品或作品,再复盘自己的成果...或许皆可以,未来的教育更注重个性化。

  未来的教育需要引导学生学会创造

  芬兰的基础教育重视手工家政课,目标其实很明显,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但是我们的孩子,更多的却是应付各种培训班。未来的教育,也不仅仅是要求我们孩子学会创造,更是学会如何创造新的事物,形成创造所需要的思维、方法和技能。

  STEAM教学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面对未来的尝试,STEAM强调的是“从做中学”和运用科技进行实践体验,从而创造新的事物。希望类似STEAM的教育尝试全面铺开。

  未来的教育需融入科技元素,让学生学会运用科技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时代,知识爆炸,算法精密,我们的脑袋再聪明再能记忆和推算,都比不上AI。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教育不再只是教育学生如何回答问题,寻求答案,搜索引擎。更应关注如全球互联网教父KK(Kevin Kelly)所说: “我们可以应用技术拓宽我们的思路,启迪我们智慧,使用AI进行全新的思考。”

   一方面,我们应给与学生更多的科技素养教育,另一方面,我们需要更多引入思维教育。在未来,我们的教育要引导我们孩子与机器与AI打交道,让他们学会提问,学会吸取AI的不同思维,学会传授和分享他们的智慧,并鼓励他们学会尝试和探索。

  关于科学素养融入教育,国内已经有非常好的尝试。如上海市民办平和学校郑腾飞主导的一个科学教育课程引入关注。她的课程最终目标就是培养科学素养,而不是科学知识的记忆。

  郑腾飞说“在小学阶段,我们会弱化对科学知识的掌握,而是抛给孩子一个问题,比如设计一座桥,怎么设计?要考虑哪些?承重?材料?然后动手做出来;又或者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他们想问的问题,带着他们一起收集数据,验证假设;等这些都会了,我们再教具体的学科知识,这就很容易理解了,到了初中高中,有了这样的科学思维,学生就已经有能力做原创性科研了。”[1] 科技创新引领未来。我们的基础教育要把目光看远,把我们的教育导向未来,握手科技,为我们的孩子创设创意无限可能、充满智慧巧妙的自由园林!

  参考文献:

  [1]有知识无素养,我们的科学教育是如何跑偏的?_手机搜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