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衡量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哈工大(深圳)首次尝试构建评价指标

  创新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王帆 深圳报道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阶段,GDP及增速是衡量国家或区域发展的重要指标,而在高质量发展阶段,有必要构建一套新的指标体系。

  今年3月,“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发布,其中的20项主要指标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进行了充分对接,这20项指标分为五大类,分别为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民生福祉、绿色生态和安全保障。其中,经济发展类指标中,并没有设定5年GDP年均增速预期性指标,这在五年规划史上还是首次;此外,20项主要指标中首次设置了“安全保障”类别,粮食和能源综合生产能力两个约束性指标首次列入五年规划主要指标。

  更进一步来看,从更微观的层面,企业作为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主体,又该如何践行高质量发展?在常用的财务指标之外,企业的高质量发展评价标准又是什么?

  哈工大(深圳)课题组在深圳市市场监管局的指导下,尝试建立了一套观察评价方法。11月22日,《深圳企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2021)白皮书(征求意见稿)》对外发布。

  指标体系具体包含六大维度,分别为创新维度、协调维度、绿色维度、开放维度、共享维度及效益维度。

  其中,创新维度的比重最高,为30%。课题组认为,创新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企业只有不断依靠本源性、工艺、产品、商业模式等创新,由产业链中低端迈向中高端,才能从数量追赶转向质量追赶,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实现高质量发展。

  效益维度的指标占比为20%。课题组认为,高质量发展强调质量和效益,从关注企业规模和增长过程,转向关注增长结果和增长效益。在这一维度,课题组选取了体现企业改革创新、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的财务指标进行考察。

  绿色维度的指标占比为15%。课题组认为,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是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企业由低端向高端升级,与由高碳向低碳转型,属于高质量发展的同一过程。

  而关于协调、开放、共享这三个维度,课题组认为,高质量发展企业应深度融入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能够实现企业与区域高质量发展双赢;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占据全球价值链和创新链高端位置;对所属区域、产业和行业发展有所贡献,并认真履行社会责任。

  通过对从企业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课题组发现了深圳企业在高质量发展方面的一些特征:

  1、在创新投入方面,参评企业自身投入高,但与高校联合研发仍有待提升;在知识创造方面,参评企业创新成果丰硕,仍应进一步走向高端;

  2、在产业链方面,参评企业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建设。76%的企业在粤港澳大湾区内有平均70家一级供应商,超半数企业是粤港澳大湾区内企业的一级供应商;

  3、在创新链方面,企业与湾区内高校研发合作呈“质高、量低”的特点,12%的企业与粤港澳大湾区内高校或科研院所展开合作,年均研发合作金额1734万元,研发合作参与度仅为平均水平的1/3,但研发强度显著高于平均水平;

  4、在融入全球创新链方面,企业与国际高校研发合作更呈“质高、量低”特点,研发合作参与度是平均水平的1/10,但研发强度约为平均水平的3倍;在融入全球价值链方面,参评企业国际化水平仍有进一步提升空间,约1/3的企业在国际上有一级供应商,并且是国际企业的一级供应商;

  5、在能源利用方面,企业能耗强度低,但可再生能源利用率不高,仅有2.5%的企业利用了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不足1%,仍有巨大提升空间。

  此次参评的企业共有86家,主要来自于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以及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课题组除了征集企业填报数据之外,也实地调研走访了参评企业。

  哈工大(深圳)发展规划委员会主席、经管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唐杰在发布会上指出,这次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中小高科技企业,主要是基于几个想法:

  一是深圳是由中小企业创新而来的,华为、中兴、比亚迪、迈瑞这些耳熟能详的企业,在20年前、30年前都是小企业,现在要看深圳能不能产出新一代的高新技术企业;

  二是“大企业创新、小企业跟随”正在改变,创新的小企业成长为大企业是深圳的特点,创新存在于分工产业链的环节,深圳的成功不在于出现了大企业,而在于出现完整的产业链系统。

  深圳市政协副主席吴以环等专家在会上建议,课题组要不断完善指标体系,比如分别设立“过程指标”和“结果指标”等,将研究的企业、行业范围不断扩大,企业类型以及规模等不断细化,提升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实际指导性,并及时形成成果,为政府相关部门决策提供参考,为国家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深圳经验。

  (作者:王帆 编辑:李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