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晋中太谷区:十年答卷厚实而精彩

  作者:贾瑜

  综艺2020年4月26日,太谷完成撤县设区

  党的十八大以来,山西晋中太谷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和考察调研山西重要指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举好“金字招牌”,担好历史使命,大力实施区委“一二三四五”战略不动摇,加快建设繁荣富饶、美丽幸福的新时代金太谷。

  十年来,太谷地区生产总值跨过百亿大关,较2012年实现翻番。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3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7.2亿元,是2012年的2.1倍。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590余亿元,绝对值居全市第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4.7亿元,年均增长8.38%。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坚持科技引领,现代农业独占鳌头。

  从山西农谷到太谷国家农高区再到晋中国家农高区(太谷国家科创中心),以种业振兴为重点的科技创新领先发展,以有机旱作为主题的“特”“优”农业率先突破,以要素激活为重点的农村改革先行先试。“四大主导产业”提质增效,全国生猪调出大县持续巩固,“中国枣乡”不虚美名。先后获得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县等二十一块国字号招牌,推动“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实质性转变。

  有机旱作农业、功能农业、黄土高原特色作物三大省部共建实验室有序推进。农业农村厅17个专家体系科学布局。42个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和技术研究中心集群集聚,42家高新企业落户入驻。与中科院、中国农大、华中农大、南京农大、山西农大(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共建共享。农高区成为省级智库基地。着眼国家粮食安全,聚焦“粮、果、蔬、牧、药、林”,开展种业攻关,与袁隆平国家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中心合作,试验试种有机旱稻等110个新品种,带动全市建成30万亩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基地,辐射全省基地70余个,培训职业农民10万余人,构建服务全省的全产业链科研生产经营体系。

  科学实施“22510”行动计划(实现晋中国家农高区和太谷国家科创中心“双擎”合力驱动,建设20公里农业科技示范廊带和40公里农业产业示范廊带,实施总投资300亿元的“5个10工程”),率先建成最具影响力的国家级农高区。

  有机旱稻培育基地

  协同发展 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统筹农高区、太谷区、经开区“三大集团军”,深挖西部农高区核心区、中部精品城市建设区、东部乡村振兴示范区“三大战场”潜力,深入实施“十百千”亿行动计划,大力推进总投资4300余亿元的600余个项目,三产比重优化为20:24:56。农产品精深加工十大产业成型成势,农业综合机械化率稳居全市第一。

  工业转型提质加速,成功获批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并连续两年获得优秀等次。全省首家十秒“智能审批”成功试点。胡村玛钢铸造园成为“山西省第二批特色产业集聚区”。49家企业获评B级,规上企业增至106户,行业年产值和税收均实现翻番。37户企业成为省级“专精特新”企业、9户成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龙成玛钢引领行业技改升级,推动“制造”走向“智造”,“中国玛钢之都”声名远扬。鑫卡耐夫被评为晋中市绿色工厂,凝固力成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全省首批新材料产业融通创新服务平台。

  深挖中医药文化深厚底蕴,紧抓晋中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机遇,布局南北“文化探寻”旅游中轴线和东西生态康养休闲线,形成“古城大院、健康养生、文化产业、乡村旅游”四大板块。全区共接待游客2700余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82亿元。争创最具竞争力的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山西凝固力成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绿色低碳 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践行“为民城建”理念,“北拓、东融、南优、西联、中强”,成功撤县设区,结束了1400余年的置县史。主动融入大太原都市区、山西中部城市群和太原榆次太谷城市核,形成“一主、一带、两轴、三中心、五片区”的中心城区发展格局,城市框架拉大至34平方公里。先后建成西、东两座高铁站,横纵两条高速路、南北两条快速通道,以科谷大道、南山旅游路、凤翼街、凤景街等为主要支线的“一环七横五纵”的路网架构基本形成,108国道改线和307国道互通,全省最大最重跨公铁双线转体桥成功转体,整体拓宽了发展空间;全区公路通车里程1816公里,公路密度由2012年的159.6公里/百平方公里提高到了175.6公里/百平方公里,稳居全市第一。

  完成163个物流节点建设,实现了区、乡、村三级物流节点全覆盖。投资9.4亿元实施城乡集中供热一体化项目,新增供热面积560万平方米,集中供热覆盖率97.2%。谋划实施总投资26.8亿元的山西中部城市群散煤清零项目,太谷“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新建、改建雨水分流管网130公里。新建二污、三污两座城乡污水处理厂。

  改造老旧小区11个,实施总面积约41万平方米的6个经济适用房项目和4个廉租房项目,5万余人的居住条件得到改善。新建立交桥3座,改造小街巷50余万平方米,城市品质得到提升。创建国家卫生县城,新增绿化面积3546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率达到43.6%。孟母养生健康城、山西文化产业园等一批地标建筑相继建成,努力构建最具吸引力的特色精品都市区。

  成果共享 乡村振兴引领全省

  十年来,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7万吨以上,一产增加值增长167.59%,达到31.04亿元;一产固投增长1550%,由2012年的0.4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6.6亿元。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152个行政村累计拆除1600余处违章建筑,完成农村户厕改造1.8万余座。实施省市县一村一品项目140余个,建成美丽宜居示范村31个,乡村振兴示范村13个,卫生乡村70余个,沿南山旅游路、108国道、科谷大道建设3条乡村振兴示范廊带、43个美丽乡村,“太谷模式”得到推广。

  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全域覆盖。打造了一批以闫村三治融合为代表乡村治理示范村,以小白乡西崖村为代表的64个家风家训传承示范村,以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朝阳村代表的45个法治文化阵地,引导群众崇德向上、遵纪守法。坚持“区乡一体,五化同治”,持续壮大集体经济,打造乡村振兴大联盟,搭建“便民服务大平台”,进一步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2021年全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046元,领跑全市、领先全省。努力建立最具引领性的乡村振兴示范区。

  郑太高铁太谷东站

  以民为本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十年来,太谷财政民生支出累计160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5%。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就业扩容、创业扶持、就业援助行动,促进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多渠道高水平就业。城镇累计新增就业2.8万人,完成培训3.6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2万人。全区参加医疗保险人数达28.14万人,城镇职工医保参保人数达3.99万人,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

  4824户9116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优化教育布局,推进“双减”落实,教育投入总体水平翻了一番,达到6.97亿元。太(金)谷中学正在迁建,南关小学投入使用。太谷中学教育集团成效显现,高考万人达线率连续多年稳居全市第一,清华北大从未缺席,教育质量点面丰收。人民医院新建住院楼投入运行,深化区乡医疗卫生一体化改革,构建上下贯通、管理一体、运转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创新“一心三防”人民调解工作法,积极开展农村治理法治化、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免费法律咨询便民工程。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平安太谷深入人心。南城区太纺社区“1+4+N”治理模式,被列为全省小区党建试点。胡村镇朝阳村、任村乡东卜村典型经验被中央、省市媒体宣传报道。努力创建最具幸福感的高品质生活区。

  太谷北部新城

  从严治党 政治生态风清气正

  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更好地发挥区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支持政协按照章程履行职能。高质量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转化提升37个软弱涣散党组织,党员教育培训受到中组部好评。

  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理论学习中心组经验在全省进行典型交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国家试点示范全国。扎实开展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推动扫黑除恶常态化,加强“全科网格”建设,全面提升治理能力。深入推进大统战格局,统战理论政策研究全市第一。民盟太谷支部牵头创建的晋中国家农高区(太谷国家科创中心)“盟员之家”,被列入2021年中央统一战线“基层统战亮点行”现场观摩点。新生代企业家商会荣获“全国工商联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商会”荣誉称号。

  持之以恒正风肃纪,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全面建设“清廉太谷”,党风民风社风持续好转。坚持党管武装,武装工作获得省级表彰。外事、侨联、台港澳、群团、党史、档案、老干部、关心下一代等都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效。科协农村科普社会化服务模式被列为中国科协科普工作十大先进典型。大型文献纪录片《金太谷》登陆央视。小白乡东里村、北洸乡白城村入选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惠安村村民王春仙获评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受到习近平总书记表彰接见。金太谷的影响力、示范力、美誉度、知名度不断扩大。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扬帆!太谷区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举好擦亮“金字招牌”,彰显“龙头”引领效应,加快建设繁荣富饶、美丽幸福的新时代金太谷!

  摄影:孙泰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