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电评论丨别让线上心灵急救沦为“心灵忽悠”
当你打开手机应用软件商店之时,你会看到有多款与心理咨询相关的App下载量都达到了百万级别,最多一款达到了600多万。打开软件,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助理治疗师、ACI国际注册心理咨询师、情感导师等各种称谓让人眼花缭乱,收费也从二三十元到上千元不等,让人无从选择。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让心理咨询的渠道更加多元化。据悉,大量资金开始注入线上心理咨询平台,使得有心理咨询学科背景或没有专业背景的“创业者”纷纷冲入心理咨询行业,希望在快车道上分一杯羹。不过,须引起注意的是,线上咨询虽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需一个手机随时随地都能咨询心理问题,但线上“话疗”并非万能,其中乱象也亟待重视。
具体来看,目前虽然有心理咨询注册系统,但还没有一个硬性的职业准入标准及规范化的监管机制。尤其是,由于当前网络心理健康服务缺少相应标准,因此很多平台打着心理咨询的旗号,进行着半专业的甚至不专业的“心理忽悠”,而其中也不乏套路满满,其目的就是引导消费者到咨询师的线下机构就诊,终归还是为了谋利。
针对上述现象,行业的规范亟待重视起来。比如,从业门槛、资质、收费标准等细分领域的行业标准,唯有更加健全和规范,才能既有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又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况且,未来“商业网络平台+专业医院”是大方向,也正因于此,针对线上心理咨询这样的新业务,更需要强化监管治理,对不法经营行为更应加大依法惩治力度。
从行业自身来讲,应坚持依法诚信行事。例如,对于线上心理咨询目前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价体系标准,但是漫天要价显然是对消费者权益的侵害;还如,心理治疗师需通过国家卫健委考核认证,取得职业资格证,如果平台违规而行,也同样是对消费者权益的侵害及对市场的扰乱。故此,行业自身也应加强自律,祛除行业乱象。
同时,有必要强化对心理咨询App的治理。有的心理咨询平台山寨气息十足,挽回专家、情感专家、灵性催眠导师充斥其中,咨询的项目也是五花八门。对于这些App不能缺失监管,否则会因为不靠谱的心理咨询导致误诊耽误治疗。对此,不仅要加强对经营行为的规范,对于不靠谱的App也须加强有效规制。
总之,心理咨询作为非常重要的诊疗手段,不但可以缓解大众的心理困扰,还可以给职业人群进行心理减压,尤其是现如今人们对健康越来越重视,所以心理咨询行业不仅有着消费市场需求,也有着行业发展空间。但是,对其中行业乱象不能小觑,须尽快制定行业标准,强化行业监管,从而真正给消费者吃下“定心丸”。(文/杨玉龙)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齐鲁网·闪电新闻立场,仅供参考。】
闪电新闻记者 曹晗 报道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