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创业歌声

  王永桦

  东北网11月25日讯 男高音歌唱家,全国百名优秀青年文艺家,十佳石油艺术家,石油歌唱家;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石油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大庆市音乐家协会主席,大庆油田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大庆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教授,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大庆精神研究基地兼职教授,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实践研修基地激情教学教授,曾荣获大庆市首届文学艺术奖突出贡献奖。

  冬初,万物沉静。

  王永桦新书出版。

  1979年,王永桦来到这座城市,那年他18岁。2020年《创业歌声——石油歌曲鉴赏》(富媒体)出版,王永桦把41年的光阴,镌刻进这部作品。

  10月30日,在城市的一隅,大庆第三届原创音乐节火热举办——麦田和他的音乐伙伴、大庆油田轻音乐团、解放乐队、反转时针乐队……十几支本土乐队歌唱着青春的温度和色彩、城市的丰饶与广阔。

  作为大庆市音乐家协会主席,王永桦这几年经常策划举办类似的音乐雅集,当他与年轻人一起尽情歌唱,时空往往在这里产生对话——《我为祖国献石油》的词作者与今天大庆的新一代音乐人,共同用歌声讲述着城市的新老故事。

  薛柱国去世后,女儿薛蔚把父亲一生中创作的500多首歌词结集出版,书名是《我为祖国献石油》。“为了纪念父亲,我在书里收录了他创作的328首歌,因为他的生日是3月28日。”

  “父亲3岁失母、5岁失父,15岁参军,20岁转业到玉门石油管理局,从事文艺工作。《我为祖国献石油》的歌词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父亲自玉门油田时期就开始创作,一直以来积累素材的结果。父亲在玉门油田创作的歌词《玉门关上立标杆》,于1958年6月11日刊登在《人民日报》的一版上。”

  1961年,薛柱国到大庆参加石油会战。1964年,《我为祖国献石油》诞生。

  电话里,薛蔚说她此刻正沐浴在明媚的阳光下,在一个小公园里,带着小外孙玩耍。薛蔚跟妹妹薛艳受父亲的影响,都热爱音乐,尤其喜欢歌唱这座城市故事的音乐。

  《创业歌声——石油歌曲鉴赏》这本书中,收录的每一首歌,都有着类似于这样有关石油精神的故事。

  对话王永桦,实则是展开了一场“对话里的对话”。在他的新书里,在他的身上,凝聚着六十年间城市音乐人的故事。如一个个短片,每个场景都取材于真实的城市生活和历史。

  壹

  自白:石油人心中的歌谣

  11月5日,消息传来,王永桦获评全省首届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名师。

  新书《创业歌声——石油歌曲鉴赏》(富媒体),即是以音乐学的角度,开辟了音乐课程思政性、思政课程艺术性的教学新途径。

  “同学们,今年最火的一首歌是什么?”当全国百名优秀青年文艺家、来自东北黑土地的男高音歌唱家王永桦在讲台上发问,台下几百名大学生不约而同唱起来:“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王永桦从《我和我的祖国》聊到《我为祖国献石油》,因为两首歌的曲作者都是秦咏诚。

  上世纪60年代中期,一批文艺工作者深入大庆油田体验生活,当年的青年作曲家秦咏诚也在其中。在大庆,秦咏诚看到《我为祖国献石油》的歌词,便激情四溢,为之谱曲,成就这首名曲。

  这是一堂边说边唱的特殊思政课,王永桦为95后们唱响大庆精神铁人精神。

  ——选摘自2019年全国多家媒体报道内容

  2019年春夏之交,国内多家媒体——东方网、中新网、央广网、上海教育新闻网、《解放日报》《劳动报》、东方财经电视台、浦东电视台等都报道了“大庆王永桦边说边唱的特殊思政课”。

  新书《创业歌声——石油歌曲鉴赏》,从音乐学的角度讲述创业歌声背后的故事,以学习创业歌曲的方式学习传承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全书共分为“石油歌曲发展”、“经典歌曲赏析”、“歌词创作解读”、“石油精神传承”、“石油歌曲集萃”五个篇章,并配有121首经典石油歌曲曲谱及音频、视频资源,配合王永桦的网络在线开放课程《创业歌声——石油歌曲鉴赏》使用,共有短视频48个,总时长496分钟。

  10月29日,王永桦受邀为东北石油大学学生讲课,视频中他款款深情的一段讲述,是高度凝练、深化主题的一段解说词,说明《创业歌声》这部作品用“歌声讲述精神”,用“歌声讲述中国石油工业七十年发展史”的独特性——

  在新中国石油工业70余年的辉煌历程中,始终有创业歌声伴随着石油人一路前行;

  歌声像号角鼓舞着石油人的斗志;

  像历史诉说着石油人的传奇;

  像清泉滋润着石油人的心田。

  峥嵘岁月七十载,歌声伴我一路行。无论是新中国石油起步创建初期的《勘探队员之歌》《克拉玛依之歌》《柴达木小唱》,还是大庆石油大会战时期的《石油工人硬骨头》《干打垒之歌》《我为祖国献石油》;亦或是经典的《踏着铁人脚步走》《满怀深情望北京》,到今天的《再铸时代铁脊梁》《再唱我为祖国献石油》,每首歌都抒发着石油人的爱国情怀,表达着石油人《为明天争气》《为幸福加油》的责任担当和奉献精神。

  这些承载着石油人厚重历史、催人奋进的言语和熟悉的旋律,伴随着石油人走过七十年。有人说:这是歌,这是诗,这是劳动的号子。事实上,这就是石油人的精神依托和生活的真实写照,是石油人心中的歌谣。

  现在就让我们沿着新中国石油工业的历史足迹,走进《创业歌声》的旋律中,去体会、去感知那令人难忘,激情燃烧的创业岁月吧!

  

  音乐是我们精神传承的工具

  2007年初春,黑龙江省歌舞剧院创排了一部音乐歌舞剧——《关东里》。这部剧,把经典的东北民歌串联起来,《月牙五更》《瞧情郎》《丢戒指》《摇篮曲》……讲述一对青年男女从相恋、结婚到生子的一系列人生故事。

  《关东里》公演时,王永桦到现场观看。谈及当时的感受,王永桦说:“感觉有歌声在心中响起,排山倒海的石油人队伍向我走来……”他热泪盈眶,回到大庆就向学院领导汇报——大型音乐舞蹈组歌《创业颂歌》的创意由此产生。

  《创业颂歌》共分五幕:第一幕《挺进荒原》,第二幕《艰苦创业》,第三幕《油田风景》,第四幕《丰碑永驻》,尾声《奔向明天》,以26首经典歌曲再现大庆开发建设近60年的光辉历程。

  比如,第一幕《挺进荒原》由五段歌舞组成,音乐再现当年荒原环境的恶劣:大雪、狂风、杳无人烟的荒野,由远及近走来创业的石油大军——歌曲1 《.荒原男子汉》(男声独唱);2《.石油工人硬骨头》(男声合唱);3《.石油工人多豪迈》(男声合唱);4《.石油工人力量大》(男声合唱);5. 《中国石油工人之歌》(男声独唱合唱)。第二幕《艰苦创业》的歌舞包括:《干打垒之歌》《井队出征歌》《“三老四严”好》《歌唱“四个一样”》《满怀深情望北京》《石油魂》《王进喜》……

  在中国古代,就曾有这种结构宏大,以音乐、舞蹈、诗歌、舞台美术为艺术手段,表现重大意义历史事件的艺术形式,如周代的《大武》、唐代的《秦王破阵乐》……2009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也是以此种艺术形式,再现了百余年的历史画卷。

  记者:古希腊人说,音乐是研究深藏于人内心世界隐秘情感的学科。罗曼·罗兰认为:“音乐是为历史留下的声音的注解,是人类的‘心情’,是历史的‘回声’。”当年观看《关东里》,您会由此产生灵感,是跟你的情感经历有关吗?

  王永桦:1979年,我18岁,来到大庆读书。那时大庆各单位都在热火朝天搞文艺汇演,而且要求表演曲目须原创,因此涌现了大批本土歌词曲作家,我就在他们中间,演唱他们写的歌曲。我的成长,伴随着无数次石油音乐活动,在这片热土的培养下,我获得过文化部“群星奖”金奖、中央电视台青歌赛三等奖,三次荣获中石油声乐大赛第一名……被授予首批“石油歌唱家”和“十佳石油艺术家”称号,由我首唱的《中国石油工人之歌》《钻塔颂》《铁人队伍永向前》等石油歌曲,就有十几首之多。

  记者:这部新书中,始终贯穿着一条线,就是您与众多的音乐家在一同讲述,在一同歌唱。

  王永桦:创作这部作品过程中,我访问了大庆数十位本土音乐家,所以这部作品是我与这座城市石油音乐人的共同讲述。

  60年前的萨尔图荒原上,没有任何业余文化生活,歌唱是最佳的选择。特别是大会前的拉歌,此起彼伏,歌声震天,斗志昂扬,早期的石油会战歌曲应运而生。

  除了本土音乐家,随着“工业学大庆”的开展,广大文艺工作者纷纷来到大庆——像著名作曲家劫夫、吕骥、王莘、张鲁、瞿维、秦咏诚等,他们在1964年创作了一大批歌曲,像《我为祖国献石油》《采油姑娘采油忙》《铁人是咱老师傅》《萨尔图的风》《石油工人战歌》等等,在全国产生了巨大影响。

  在我亲历的年代,自1979年至1986年,著名艺术家王昆、郭兰英、李双江、程志、阎维文、毛阿敏都曾随团来到大庆,为石油工人演出。

  上世纪90年代初,电视剧《铁人》问世,由刘欢演唱了片头曲《荒原男子汉》。同时期,还有赵季平创作的《让石油告诉祖国》,徐沛东创作的《向明天》,吕远创作的《王进喜》《铁人队伍永向前》,王祖皆、张卓娅创作的《再铸时代铁脊梁》等等,都受到了广泛欢迎。

  一部石油工业发展史,就是一部石油工业创业史,也是一部石油文化发展史。从革命年代延长油矿的埋头苦干精神,建设时期的克拉玛依精神、玉门精神、柴达木精神、四川会战精神、“八三管道精神”、吉林石化“四种精神”、兰州石化精神,到改革开放时期的长庆“磨刀石”精神、塔里木精神、东方物探先锋精神、海外创业精神等文化实践,或构成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文化起源,或成为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传承创新,形成完整的石油“文化家谱”……其间纵向贯穿着的石油歌曲,达一千余首,组成一部中国石油工业发展音乐史。

  记者:科学揭示自然界中的未知,音乐揭示人类精神中的未知!您在新书中呈现出一幅音乐的宽幅画卷,是个体石油人也是石油群像的精神在歌唱,如歌曲《我为祖国献石油》,曲作者秦咏诚赋予它的旋律充满了律动感,就像奔驰的列车载着石油会战大军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王永桦:在石油勘探领域,即石油工业发展初期,最有影响力也是较早出现的一首歌是《勘探队员之歌》,后来这首歌成为中国地质大学的校歌,这首歌的诞生是文学与音乐两种艺术在情感共鸣下完美的结合;然后是《克拉玛依之歌》,克拉玛依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发现的第一个大油田,克拉玛依也是我国最早以石油命名的城市……大庆石油会战初期最早刊发在《战报》上的一首歌(曲谱)是《向铁人王进喜看齐》,会战时期最有名的一首歌是《石油工人硬骨头》……至今让老会战们深深怀恋的是《干打垒之歌》,现在唱起这首歌他们依然热泪盈眶:嘿嘿吆嗬,嘿嘿吆嗬,飞起你的夯,吆嗬,抡起你的锤吆,夹上那木板打好桩啊……

  铁人一口井现场,王永桦在给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讲课。

  叁

  那些可歌可泣的故事:《勘探队员之歌》与《生如夏花》

  2019年,浙江京剧团和青海省演艺集团(京剧团)两团联手合作创演的大型现代诗韵京剧《生如夏花》,其音乐设计的主体要素采用的就是《勘探队员之歌》,在几处表现女勘探队员形象的桥段,都会响起《勘探队员之歌》的旋律,场景感人至深。

  在《创业歌声——石油歌曲鉴赏》第五篇章“石油歌曲”集萃中,王永桦共选取了121首歌曲,其中在第一章节中有10首推荐歌曲——《我为祖国献石油》《勘探队员之歌》《克拉玛依之歌》《踏着铁人脚步走》《你是铁人》《石油工人硬骨头》……这10首歌曲的背后,都有着可歌可泣的故事。

  《生如夏花》讲述的是柴达木盆地发生的一个让人泪目的故事。故事要从上世纪50年代说起,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国家建设急需石油。 1954年国家决定派石油地质勘探队伍进入柴达木盆地进行地质调查,于是一支480多人组成的勘探大队出发了,他们挺进大戈壁,挺进无人区……故事就发生在这一时期。南八仙位于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北缘,俗称雅丹地貌,岩石富含铁质,地磁强大,常使罗盘失灵,一模一样的山包一个连着一个,徒步在其中,一天走不到尽头,两天也是,三天依然如此……1955年的一天,8位女地质队员踏入这亘古荒漠之中,返回途中迷失了方向……最终,她们长眠在了荒漠。为纪念8位女石油地质勘探队员,人们将她们牺牲的地方叫作“南八仙”。

  京剧《生如夏花》旋舞、扭曲、翻跃、腾飞……整个演出过程中,演员们运用强烈的肢体语言,展示出柴达木盆地肆虐的沙尘暴、酷热难当的烈日、凶残狠毒的野狼等舞台形象,也演出了那段悲壮往事——生如夏花,死若秋叶,8名女勘探队员虽然永远埋葬在大漠中,但她们以生命为代价筑起的梦想,为寻找石油披肝沥胆、壮烈献身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石油人……

  《勘探队员之歌》始创于1952年,由佟志贤作词、晓河作曲,其更宏大的背景是1950年2月17日,毛泽东同志在访问苏联期间专门去中国驻苏联大使馆看望了中国留学生,并为地质专业的学生亲笔题写“开发矿业”几个大字。在毛主席的号召下,无数热血青年把“为祖国寻找宝藏"作为人生的理想。

  1953年,《勘探队员之歌》问世,如同一颗时代的火种,让“火焰般的热情”燃烧在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的苍茫大地上,之后它又在石油勘探队伍中激昂唱响……

  以上这段,有部分内容选自新书《创业歌声——石油歌曲鉴赏》,意在向读者介绍——这是一部以歌声讲述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史,讲述石油精神,以音乐、历史、美学、故事讲述城市精神的作品。可以说,在中国石油七十年历程中,到目前还是仅此一部。

  王永桦说:音乐是灵魂的歌声,这些灵魂通过它的歌声永远生存在我们身边。从某种角度来说,音乐是我们灵魂传承的工具。我的精神力量和生存的勇气都是从音乐中来。《创业歌声》这部作品的完成,还要感谢王勇、佟桂影、付晓东几位同事,同时也要感谢中国石油以及大庆的文艺工作者,以及对石油音乐事业关注和支持的人们。(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