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官员如何作为,才能不让广大学子们徘徊失望,让教育真实发生

  

  很多时候,我们单纯地把学校的问题,看成是学校领导,学校员工的责任,甚至是学生或者学生家长的问题,所以我们经常看到的指控,针对的都是“衡水中学”“衡水二中”,或者是什么“昌乐二中”。

  为什么好教育越来越像“别人家的孩子”,越来越存在于传说,或者新闻媒体里?为什么日常的教育越来越面目可憎,越来越剑拔弩张,甚至越来越“奥斯维辛”?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这两天读到两篇文章,总算是后知后觉,明白了那么一丢丢。

  

  一篇文章来自全国知名教师李镇西,他在《副区长,您的“冲锋号”是要让教育成为人间地狱呀!》这篇文章里,提到了某地区新任副区长的“重要讲话”。讲话中,副区长喊出了一句口号:“吹响教育质量冲锋号!”并为此做了具体的“冲锋要求”——

  “从现在起,全区所有学校(含民办学校)的小学三年级至高三,每学期期末都进行全区统一考试。每次期末考试,都由区教研室组织统一命题,考试时各校交叉监考,统一密封阅卷。整个考试程序,向高考看齐。除了各学校各年级的总分排名,还要对平均分、优生率、及格率等分项指标进行排名,并公布排名结果。各项指标对所有学校都有具体要求,凡是没达到要求的学校,教育局会约谈校长。最后,教育局要对各学校的统考成绩进行统一排名。连续三次排名倒数后三名的校长,撤职。”

  为了着力继续打造该区的一所百年名校,副区长又作出了重要指示——

  “各小学有责任有义务为该校输送优质生源。小学六年级全区统考的前100名一律送到该校,并进入英才班;同样,中考前100名,无条件保送进入该区的重点高中,并进入火箭班。全区高中和初中根据入口成绩分为重点班和平行班,重点班学生一律住校,严格管理。高中一个月放一次假,初中两周放一次假。……”

  

  副区长究竟是多大的官啊,他的许多指示是不是与教育部,与上级有关教育的指令“背道而驰”啊?但是,谁在乎这个呢?“县官不如现管”,于是该区接下来的教育“冲锋”大家就可以想象了,按照胡总的习惯句式,那就是既轰轰烈烈,又惨绝人寰;既让一些人毛骨悚然,又让一些事壮怀激烈!

  现在的教育疯狂,教育者和教育管理者自然有逃脱不了的责任,但有些地方领导的脑袋一热,大腿一拍,也是产生各种教育乱象的重大原因。

  来自各地的老师,纷纷在评论区上给李镇西留言——

  “李老师,现在很多地方的教育都是这样,考的越来越难,又要达标率,优秀率,一级压一级,最后老师和孩子遭罪。表面一套,背地一套,教育的悲哀。”“领导们需要短期的政绩,搞素质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在给别人做嫁衣。所以精明的领导们会选择唯分数论的教育政策,这一点在许多地方都一样,哪怕是发达的城市也不会例外。”“副区长升区长、局长升副区长、校长升生源更好学校校长、教师评优、学生上好高中好大学都得用学生分数说话,你想让谁,你能让谁改变?”“我们这里的学校就是这样的要求的,每一个学期都要进行期中和期末全镇的排名——除了各学校各年级的总分排名,还要对平均分、优生率、及格率等分项指标进行排名,并公布排名结果,并加上代课教师的姓名。没考好的教师各种谈话,施压……”“我现在在一个偏远县城支教,这里的情况就是这样!什么是素养教育?县委书记对教育局长说:连续两年排名倒数的学校,校长免职!现在学校的口号就是:起步即冲刺!”

  

  有的地区领导习惯于对教育部门和各个学校发号施令,一方面是他们认为教育投资那么大,管理你自然就是必然的了,不管管你,对你没有一些要求,又怎么体现教育投入的“物有所值”呢?另一方面,他们也习惯给学校提出具体的数字要求,升学要求,毕竟人的生长有太多的隐性因子,是没有办法量化的,最好量化的,就是学生的分数,就是学校的合格率、优生率、升学率乃至清北率。不过,关于各种考量,尤其是各种形式的考考考,教育学者怀特海就说过——

  “这样的考试检验学生是否懈怠有一定的作用,但是,我们不喜欢这样的考试,因为历史与现实已经证明,它抹杀了文化的精髓。”

  

  地区领导当然应该指导和督促教育部门和各个学校有所作为,为地区乃至全社会培养出又红又专的栋梁之才,但是究竟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亮相”呢?都需要上面那位副区长那般威风凛凛地“三令五申”吗?

  我还看到了另外一篇文章,文章里的地方官员的级别可比那位副区长高,因为人家是湖南省新化县的县长左志锋。不过,左县长对教育的关注和指引,采用的是“”春风化雨”的方式,而且人家重点关照的,不是这个率那个率,这样考核那样考核,而是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如何目中有人,如何重视和关爱每一个孩子切身的幸福感受。

  在一个深夜,左县长把一篇名为《老师当着全班取笑一个学生,但看了他档案后震惊了……》的故事推荐给了该县教育局长袁华新。

  袁华新后来在转推这篇文章时写道:

  “这篇文章,是左志锋县长深夜向新化教育人推荐的。文章语言平实,文笔洗练。我读了三遍,连同后面长长留言。我受到震撼,同时感到羞愧。“改变源于共情,共情源于理解,理解源于爱。爱,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只有具备了无私的爱之后,我们才有资格去讨论教学形式和技巧。今天我们对孩子们怎么样,将来孩子们就对我们怎么样。“现在,我带着希冀,诚挚地将这篇文章推荐给我们的校长和老师。不管我们走得多远,我希望大家都能用爱,去发现、包容和改变每一个孩子。”据说,这篇文章目前在新化县教育系统广泛转发,形成了示范效应。不少老师读后纷纷表示,“好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我们也要做这样的好老师。”

  

  这个让众多教育人为之感动的故事在网上一搜可得,笔者就不再赘叙了。但左县长显然是一位仁爱君子,他作为地方官,更在意教育者做教育能做的,做教育应该做的事情,让校园里弥漫着善与美的氛围,让每一项教育措施都能符合学生成长的需求,符合教育教学的本真规律。通过营造真实氛围、设置真实情境,让教育真实发生。

  也许,左县长提倡的教育没有那样“疾风骤雨”,更不可能“立竿见影”,说不定他是在为继任者“作嫁衣裳”。但在笔者看来,教育本身就要在“真”“实”“慢”上下功夫,因为只有对成长中的孩子充满无限深情,才可能有真的教育,才不会让教育变态,管理者和教育者失常,而广大学子们徘徊和失望。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的那样:

  “真正的教育者是这样一种人,他竭力使儿童、少年和青年在他们所关心的一切问题上都得到真实的答案,以便他们在人生的起步阶段没有徘徊和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