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年「深二代」女孩独白:家里收租,我租房打工

    「搬出去吧!我对自己说,别赖着父母是时候选择一个人生活了。」

  静子(受访者小红书账号@大静小怪)人生中第一次独居,是在29岁时。下定决心搬出父母400平房的那晚,她印象很深刻,想法是在当下一瞬间形成的,那时是深圳台风天的凌晨两点多。

  6个月前,她住进了不到50平位于农中村村口的老旧小区,由于自身工作是设计师,在这个租来的房子里摆弄折腾,装满了此前各种大大小小的奇怪「收藏」,差点以一己之力拉高了房租。

  

  左右滑动|室内一角

  静子是大家口中典型的「深二代」,在一线城市有房有车有家人。

  当同龄人仍在单打独斗为生活奔波时,她似乎从来不用为生计问题而发愁,也无需担心父母的退休养老。

  是什么让她选择在年近30岁突然搬离家呢?

  离开父母无微不至的照料,能否兼顾好工作和生活?

  把自己置身于日常的琐碎中,是否还能保持天真无畏的状态?

  其实看似叛逆且冲动的决定,是静子经过慎重考量的自主选择。如她所说:

  我想在独居中拥有更多自由的空间,去思考自己往后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以下是她的自述。

    我今年29岁,主职是空间设计师。

  也是大家口中普通的「深二代」,一人吃饱、全家不愁。在很多人眼里,这是一群不愁车房、直接躺赢,来上班就是为了交社保的人。

  2016年大学毕业,从广州回到深圳工作,就一直住在爸妈家里。父母家在深圳郊区坪山,而我工作在市中心南山。

  就这么过了两年多,在即将被提拔到软装组长时,由于不满处女座老板的条条框框,不愿被约束在保守的空间调性里,我毅然决然选择裸辞创业。

  于是和朋友两人说干就干,成立小型的独立工作室,开始涉猎经验较少的全案设计,相当于一步跳跃到更具创意性的领域。

  首个落地的项目是由朋友投资的,位于华侨城豪宅小区里的一家Brunch花园餐厅。开张后,这家店便在深圳火速出圈,一度成为年轻人的网红打卡点,还有不少媒体循声来跟踪报道。

    自那以后,我接连收到更多的项目,包括餐厅、服装店、展厅等。那时候还不到25岁,白天开着家里买的改装车谈项目、下工地,晚上加班熬夜通宵赶方案。经手小几百平的项目好评如潮,让我既感到惊喜又有点膨胀。

  直到碰到一个做潮玩展厅的大项目,店铺从开始的50平,三天完成方案交稿后,甲方又信心十足升级到100平,修改后又如期交出方案。我非常清晰地记得那天是国庆节,上午收到项目群里甲方的消息,「静子,这次换到1000平给你玩玩,4号来公司碰下效果图。」

  尽管这个面积体量和设计时间远远超出当时我所能驾驭的范围,但第一反应是兴奋,是咬着牙的傲气,心想着「又能大干一场了。」

  我花了3天时间,熬了两个通宵画平面、拉模型,紧赶着交出一个完整的方案。10月4日,当我信心十足站在会议室里汇报完后,迎面而来的先是一阵沉默,而后从销控人员到各部门的管理层,开始不由分说地评价,「我们不在乎好不好玩」,更关心「如何在这么大的场地里快速提升销量」。

  突然之间在商业场合里,被人一通批评直接否决,耳边全是「你根本没经验。」「你整个方向就不对。」「你完全没思考过这一层商业逻辑。」

  相比此前激情汇报完方案后,身边人对我的评价:「你做的东西太有个性了。」「很符合当下年轻人的想法。」「下一个店我一定还找你。」

  对那时候的我来说,完全是颠覆式的打击。那天,也是我唯一一次在正式的工作场所中表现失态、委屈落泪。

    也是这一次的失败,我果断放弃了创业这条路。原来我所谓的「创业」,并不完全是靠自己的实力。一方面有富二代朋友们的资源加持,愿意信任我把项目交给我来做;另一方面更多是运气的加成,恰好能捕捉到年轻人感兴趣的点而已。

  而在能力有限的时候,就应该沉下心来先学习?。本身像设计这个行业,不光靠创意和天赋,更需要前期积累足够多的经验,未来才能得心应手解决各种问题。

  2019年末,我重新开始梳理简历、找工作,没花多长时间收到一份设计助理的职位,职业生涯相当于从零开始。

  无论裸辞创业或继续职场打工,我仍旧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如今我自己带领着研发式团队,固定成员有4个人,其中的工作流程和所碰到的客户,在今天看来与当初创业时的逻辑相通。

  所以我也不再执着于创业这件事了,更想享受当下的状态,俗话说「厚积而薄发」嘛。

    去年夏天,妈妈仍旧像往常一样絮叨着:「你都多大了呀,要懂得照顾好自己生活,不然以后嫁人要怎么办呢?」

  这是很现实的问题。我马上要30岁了,一旦遇到合适的对象,很快就会踏入婚姻的阶段,没有机会再去尝试一个人生活。

  那一刹那,我忽然冒出要自己出去租房住的念头。也很好奇离开父母平日的照料后,同时还没有其他人来打扰,这样的生活会是什么样的呢?我还能这么无忧无虑地活着吗?

  直到去年8月中,29岁的我才真正开始独居生活。

    于是,我很快行动了起来,线上找中介看了五六套,不到两天时间确定好房。面积50平的老房子,两室两厅,月租不到7k。

  距离公司步行只要15分钟,对比原来从家出发开车要一个半小时,通勤时间的确大大缩短了。但从现在回看过去,我倒蛮怀念早起通勤的那段时间里,能趁这段空白让脑子慢慢清醒,下意识安排当天的工作,或记录偶然的灵光闪现。

  反观独居之后,每天早上掐着点起来、简单洗漱后直奔公司,直接抹去了这段曾经的空白。

  搬进出租屋后,我才开始慢慢添置东西。更欣喜的是,可以按照自己的所有想法来布置,而不用被老妈吐槽乱花钱。

  上百个盲盒,上个世纪的家具款,二三十个孤品杯子……连同行的朋友到我家来,说得最多的就是「你家里的东西都太个性了。」

  摆在客厅一角的三角形台灯,我是看到它的名字「夜猫子灯」时,瞬间被击中后当即下单。可能做设计的人会更有触动,毕竟熬夜已经成了骨子里的东西,只有晚上的时候灵感来得更快点。

    还有火箭形状的不锈钢猫桶,单纯是看到照片的那一眼,感觉「太帅了」立马就拍下了。我自己是不养宠物的,花费近2000元买回家,全然当作摆件一样端放着。

    餐厅里的桌子算是写满了我的偏执。本想定制个特别的款式,但因为被嫌弃要求太多没人接单。

  那天恰好刷到一款餐桌的图片,买回来后自己拆解重装、上手刷漆,前后花了两个月才完成的。

    餐厅的角落里,还有一整面墙摆满了搜刮回来的孤品杯子。我喜欢淘中古,看到「限量」两字就毫无抵抗力,有种强烈想要拥有它的渴望。

  相比那些动辄上万的家具,杯子价格便宜又好入手。稀奇古怪的玻璃形状,在我眼里就是艺术品,如「精神食粮」般不可或缺。尤其是看到实物后心满意足的奇妙快感,像是和几十年前的艺术家达到了心灵上的共振。

    也是在独居之后,我开始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的家装。

  家中有不少看着颜值高、极具个性的物品,但真正使用过后才发现并不实用。当有粉丝来问链接,我会直接说出真实的感受。图片里有距离的美感,和生活中真切的体验感,如何选择也是一道人生课题。

  依稀记得搬进来的第一天,刚好在家门口偶遇对门的女孩,她正牵着小狗准备出去遛弯,我热络地跟她打了个招呼,没想到她瞥一眼转头就走了。

  可能我常年住在郊区农村,街坊邻里都认识很多年了,回到家老远就能瞅见隔壁阿姨在招手喊,「靓妹妹你回来了呀,今天穿得很漂亮嘛。」

  所以在当下那一刻,我会觉得新邻居太「冷漠」了。后来慢慢熟悉了楼道电梯间的无声,我才意识到有些陌生的关系,互不打扰也是一种礼貌。

  以前出门上班,换下睡衣往床上一丢,总有我妈在后头收尾,拾撺得整整齐齐。而如今忙完一周后,看到边上堆积成山的衣服,这时我才开始反思:「为什么房间会变得这么乱?是因为没有人再帮我收拾了。」

  由收拾房间延伸出的思考,生活也需要不定期整理。脏衣服不洗就会堆成山,房间不清扫终会积灰……人只顾着往前进也会迷惘,偶尔要停下脚步,理清混乱的思绪。

  整理房间的工作量并不轻松。过去是父母替我无声地承担下这份责任,对他们来说这是每天不值一提的5分钟,我也从不觉得这些事有多重要。

  而那些曾被我忽视掉的每个5分钟,以及背后的时间成本和劳动付出,原来都藏在他们为我营造的温和环境里。

  突然回想起来,在很多个工作日晚上的八九点钟,下班回到家爸妈都会帮我热好饭菜、切好水果,而我什么都不用做只需要坐着享受即可。在吃饭的间隙里,坐在客厅里的父母,继续同我分享着今天村里发生了什么事,邻居又有什么新鲜事。

  现在虽然遗憾少了些陪伴家人的时间,但我基本上每隔半个月回家一趟。我深知,比起他们想见女儿的程度,其实是我更离不开父母。

  或许陪伴家人和独处的两难抉择,是这个年纪普遍有的矛盾吧。

  

  左右滑动|独居日常

    我的父母,是从老家梅州来深圳白手打拼的一代。在他们20出头的年纪,坐着10来个小时的中巴车,一路颠簸来到这座城市。

  我爸以前是做工程项目的,每天在工地里打转干活,也是一天天熬过来的。二十多年前,他们还住在临时盖起来的铁皮棚房,就在梧桐山脚下那一块。隔着一条小溪对面是居民小区,估摸有10层高的住宅楼。那时他们会每天巴巴地望着隔壁,心心念念要是哪一天,能住进那样水泥灌注的楼房就好了。

  如今,他们也住进了六层高的自建楼房里。在他们身上,传递出的精神是「凡事要坚持,敢闯敢拼」,爸爸常跟我说的一句话是:「你喜欢什么就去尝试,但是不要后悔,也不要来吐槽抱怨。如果遇到困难了,可以来找我商量。」

    「不把自己看作女孩子」,是我父母一直灌输给我的观念。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学校组织兵乓球比赛,我也想尝试但不会打,加上我们班也没有女生参加。正当犹豫之时,爸爸告诉我:「你想参加就上,你看现在那么多女运动员,个个都那么厉害。」

  刚进学校训练队时,常和高年级混打练球,我基本上都接不住。回到家随口嘟囔了一句:「那些人都太厉害了,我接不到球怎么办?」爸爸安慰我说:「没事,你就慢慢练。」过了两三天后,他自制了两个木头球拍,有羽毛球拍网面那么大,外边包了一层绒布,拿来让弟弟陪着我练。

  这些事说起来,小时候没留下太深刻的印象,但现在回想起来吧,既是父爱的一种表达方式,也在潜移默化中给了我极大的鼓舞。

    在家里,父母很少把我看作不谙世事的小孩。打我从小有记忆起,我爸逢吃饭都会来杯酒,偶尔会递过来一小杯,让我随性喝点,本意是想让我尽早明白:

  社会上有很多复杂的事情,比如喝酒这件事情,你喜欢喝就陪爸爸喝点,不喜欢喝也没关系。

  等到了长大后,你就知道自己量在哪,什么时候该撤。如果你一点都不能喝,或者你也不爱喝,那你以后出去的时候,就说自己不沾酒咯。

  长大后,我才明白这是一个女生的自我保护。无论是在酒量上,或是对其他事物的判断,了解自己的底线在哪里,用清醒的克制力守好这条线,凡事尽力而为,更要量力而行。

  开放式的家庭教育环境,给了我精神上自由生长的空间。但同时,也让我忽略了更本质的问题,在生活自理方面,我仍像一个未成年的孩子,还在慢慢独立成长的过程。

  独居6个月时间并不长,我仍处于慢慢剥离的过程。于我而言,独居只是开始,独立才是目的。

  本文图片来自受访者

  采访/撰文:Erika57

  校对:秋秋

  主编:眠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