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行业研究:全面注册制构建资本市场和投行新生态

  (报告出品方/作者:广发证券,陈福、严漪澜)

  一、注册制下证券行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2019年资本市场深化改革以来,科创板、创业板先后实行注册制,从注册制试点公 开征求意见、60天/46天后正式公布规则,再73天/72天后开板上市,累计五个月左 右证券行业指数相对沪深300实现超额收益6.6%/13.3%。 双创板块注册制落地后,短期交易活跃度提升,板块成交额均有显著改善。沪深交 易所自2023年3月4日始接收主板新申报企业申请,3月18日开展全面实行股票发行 注册制改革发行业务通关测试及交易业务全网测试。截止3月14日,沪深交易所发布 公告首批16家主板企业全部顺利过会。长期来看,随着全面注册制改革稳步推进, 资本市场配套制度不断优化,我国证券行业正全面走向高质量发展的道路。

  (一)历次注册制均有差异化的增量看点

  除了IPO多元性与发行常态化,科创板开创保荐跟投制度、创业板存量放宽涨跌幅 限制至20%、主板存量两融制度优化是历次三大改革增量。

  1. 科创板开创强制跟投制度,投行资本化重塑商业模式

  2019年,科创板试行保荐机构相关子公司跟投制度。“保荐+跟投”下券商通道属性 被削弱,在新股定价和配售等环节发挥核心作用,促使中介机构全方位重塑定价、 销售、资源整合、风控等专业能力。在跟投制度的约束与激励并行下,一方面解决 了定价合理和企业质量的问题,另一方面激励券商挖掘投资机会获得超额收益,最 终达到券商与市场的互利共赢。定价能力、综合服务能力高的头部券商优势明显, 以中信证券为代表的头部券商跟投浮盈金额可观,券商一级另类子公司也获益颇丰, 2019-2021年间净利润持续增长,2021年中信证券投资、海通创新、广发乾和净利润 分别达到24.12亿元/16.83亿元/12.31亿元。

  

  2.创业板对标科创板,存量板块放宽涨跌幅限制

  2020年6月,创业板注册制落地,交易类相关规则调整:新上市企业上市前五日不设 涨跌幅,之后涨跌幅限制从10%调整为20%。2023年,主板注册制中也规定主板新 股上市前五日不设涨跌幅,但上市第6个交易日起日涨跌幅限制继续保持10%不变。 创业板涨跌幅限制放宽是存量改革,换手率走高短期内显著放大板块市场成交量, 利好经纪业务。创业板改革落地三个月内成交额占AB总成交额比重创新高达到 38.8%,换手率最高到达10.4%。

  3.主板存量优化两融制度,打开市场化融券新空间

  2023年2月17日,主板注册制规则落地,配套转融通新规落地,有助于进一步提升 市场流动性与交易活跃程度。科创板、创业板先后实行转融通制度后,全市场融券 余额占两融余额比重与转融通占两融交易比重上升迅速,截至2022年12月,融券 余额占两融余额比达到6.2%,转融通占比达到14.5%。

  更加灵活的、市场化的融券制度拉动融券余额,优化两融结构。转融通新规提升了 主板转融券业务的市场化水平和效率,扩大融券券源范围和出借人范围,降低券商 融资、融券的业务成本,退市证券的处理机制更加完备。 具有规模优势的头部券商更具优势,两融业务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2019年以 来,两融业务收入CR5和CR10稳步提升,2021年分别达到33%/53%。

  

  (二)资本市场与证券行业高质量发展

  1.健全资本市场体系,服务实体经济

  注册制助力形成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各板块特征鲜明。改革后主板突出大盘蓝筹 特色,重点支持业务模式成熟、经营业绩稳定、规模较大、具有行业代表性的优质 企业。科创板突出“硬科技”特色,创业板则是服务于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北交 所定位于“专精特新”,新三板与全国股转系统共同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主 阵地,为未来孵化潜力企业提供平台。

  2. 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开拓券商投行业务发展新空间

  注册制完善发行承销制度,优化注册程序简化发行条件,激发企业上市融资意愿,为投行承销业务带来增量。强调以信息披露为核心,压实发行主体与中介机构责 任;健全常态化退市机制,畅通多元退出渠道,券商链接的优质企业资产找到退出 渠道,优质资产得以快速变现,为投行资本化业务增厚盈利空间。

  简化企业上市流程,投行业务时效性增强。注册制下审核加快,交易所对IPO各个 流程都有明确的时限要求,提升IPO发行流程效率。科创板IPO流程平均耗时明显 短于主板,注册制实行后的创业板IPO流程耗时有明显下滑。

  注册制实行后市场IPO规模稳定增长,IPO常态化为投行带来业务增量。IPO项目数 及募资规模扩大,投行业务常态化,注册制以来IPO规模稳步提升,近三年CAGR为 32%。2022年全年IPO数目428个,募集金额达到5869亿元(同比+8%)。

  

  注册制与退市新规共同加速资本市场形成“有进有出、优胜劣汰”的良性生态。注 册制下,上市公司供给的增加,壳资源不再稀缺,壳价值下降,退市企业数量提 升。随着退市机制逐渐成熟,退市常态化推动上市公司质量逐步提高,资本市场活 力将增强。以金融市场成熟的美国为例,IPO家数与退市家数差距不大,甚至在 2022年退市家数超过IPO家数,形成了动态平衡的市场状态。2020年12月31日, 证监会及沪深交易所发布退市新规,近年来退市家数不断上升,2022年达到了50 家,虽然还远少于美国当年退市企业数量428家,但随着发行注册制以及退市制度 深入实施,我国的资本市场有望向发达资本市场靠拢。

  3.权益市场迎来活水,财富管理前景广阔

  上市公司数量及市值逐年攀升,权益投资标的逐渐丰富,居民资产向标准化金融资 产转移,公募基金加速壮大。注册制改革后,权益市场空间扩容,上市公司质量提 升,投资选择日趋丰富。注册制下交易制度优化、交易规模提升,加速投资者入 市,促进证券公司财富管理收入稳步增长。居民资产向标准化金融产品转移,机构投资者发展壮大,市场定价能力增强。截至2022年底A股上市公司数达到5067家, 上市公司总市值达到87.8万亿元,2022年全市场日均成交量达到9255亿元。

  4. 发力直接融资,助力经济转型增长

  全面注册制有望提升我国直接融资规模及占比,推动产业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全面注册制优化企业上市融资条件,助力提高直接股权融资比重,发挥股权融资风 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的独特作用,加快创新资本形成,促进科技、资本和产业的 紧密融合。2021年我国的直接融资占比存量达到29%,社融新增中直接融资占比达 到36.8%,而此时的美国直接融资占比已经达到了88%。

  

  (三)证券行业竞争格局趋于头部化

  注册制强化综合服务能力要求,客户基础优势明显、业务协同能力强的头部券商更 加受益。投行业务作为链接一级、二级业务的枢纽与服务企业客户的核心环节,头部券商优化布局与人员投入、在优质资产获取与定价发行能力上巩固优势壁垒,投 行业务集中度持续提升。投行业务表现优秀的头部券商如中信、中金、建投、华 泰、海通等具备资源及业务优势,2022年中信、中金、建投IPO承销金额市占率分 别为15.8%/10.04%/9.7%,投行净收入市占率分别为12.1%/9.4%/9.9%,投行项目 IPO承销金额和投行业务净收入的市占率呈现上升趋势,目前“三中”稳居行业前 三。

  二、注册制下投行业务逻辑转变

  (一)围绕国家发展战略,行业与区域联动升级

  1.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导向,挖掘具有长期价值企业

  投行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把握国家产业转型升级及战略导向是投行制胜的关键之 一。从十一五规划到十四五规划,产业变革围绕工业结构化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 争力、优化现代产业体系和创新驱动展开。每一阶段的IPO行业倾向都与宏观发展 战略指引密不可分,尤其是十三五之后注册制推进试点,高新产业IPO数量规模大 幅增长,金融行业募资规模下降迅速。

  

  2.战略前瞻及行业专业能力,助力塑造品牌优势

  头部券商IPO基本集中在政策倾斜的行业,依据自身禀赋不同在擅长领域施展拳 脚。2018年以前 ,金融行业仍是募资领先的行业,且金融机构在IPO后一般有多次债券融资及再融资需求,中信、华泰、建投在金融行业项目上积累颇多。2018年 以后,截止2023年2月,信息技术板块募资总额排第一。券商IPO募资规模排名靠 前的均为国家战略行业,包括电信服务、工业、医疗保健等,不同的券商五大行业 分布各有侧重。

  海通证券的案例较为典型:瞄准半导体行业,科创板助力突破。2018年以前涉及 行业多于其他头部券商。2019年后风格切换显著,以半导体、制药生物行业为业务 重点,截至2023年2月11日,半导体募资规模达到797亿元,远超募资规模排名第 二达到241亿元的机械电气设备行业。

  科创板承销成亮点,深耕半导体行业挖掘价值。海通在科创板承销方面硕果累累, 承销收入跻身行业前列,为投行业务开辟新道路,2019-2023年公司科创板承销收 入达到47亿元,排名第三。从科创板浮盈收入来看,公司浮盈前十项目有一半来自 半导体行业,体现公司在半导体领域的项目挖掘能力高、行业研究能力强,围绕特 定行业积累优势有助于投行“弯道超车”和提升资本化收益。

  

  3.直击企业需求痛点,以融促产,产融结合

  十四五战略强调发力于高新技术,进行价值链升级;企业寻求产融结合为大势所 趋,券商作为产融的中间人,已开始布局。十四五期间靠前的IPO行业以电子、机 械、化工、电器设备与半导体产品等高新产业为代表。在战略方针下,行业竞争格 局巨变,一是从“质”到“智”数字技术为传统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二 是平台思维各主体高度掌控产业链、价值链,三是通过优势资源聚合增强产业爆发 力。产融结合、以融促产是企业在产业布局的突破口之一,投行在提高资本效益, 提升对实体经济的服务能力上大有可为。

  4.把握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发挥投行作用

  特色产业通常立足地方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文化基因,投行正充分发挥地区特 色,打造因地制宜的发展范式。

  长期以来,IPO地域上从制造强省和经济中心向四周辐射。广东、江苏、浙江受益于改革开放,省内制造产业发达,在产业转型期也有更高的上市需求,而北京、上 海为典型的政治、经济中心,自身城市政策性资源吸引大批第三产业为代表的高新 技术企业上市。各省IPO规模持续上升,分布格局上从东部发达地区向内陆规模递 减。

  中信证券:依托集团优势,深耕优势“行业+区域”

  IPO存在行业侧重,服务地区以经济发达、制造业强盛的省份为主。中信注重优势 领域发掘,2018年后在产业转型的背景下,排名靠前的均为新兴产业,其中软件服 务IPO规模最大,达到1468亿元,制药生物、机械、材料IPO数目最多,分别为 30/33/24家。地域上北京、广东、浙江为其主要项目来源地,近年来上海、北京地 区业务量增多, 2019-2023年北京、广东、浙江、上海IPO数量分别为32、29、 28、22个。

  (二)投行团队建设:人员是业务发展的根基

  加大对投行业务人力的投入,提高服务水平,抢占先发优势。2018年后,保荐代 表人数逐年递增,全市场保代人数达到7882人,越是头部券商在这方面的投入越 高,随之的回报也更高,相对应的投行净收入远超其他券商。中信证券、中信建 投、中金公司是保荐代表人人数领先的三家券商,2018-2022年保代人数年化复合 增速领先的有中金公司(48%)、中信证券(36%)、中信建投(27%),同期 18-21年间投行业务净收入年化复合增速分别达到30%/31%/22%。

  

  三、注册制下投行更加注重协同效应

  (一)从可批到可投:发掘内在价值,创造未来价值

  1.“投行+”未来投行业务新格局

  注册制下“投行+跟投”使得券商的优质资产获取、定价能力得以快速变现。注册 制下一级私募股权子公司的项目退出路径更加畅通,有助于券商完善对企业的全生 命周期融资服务,利好优质资产获取和投资定价能力强的头部券商进一步增厚收 益。据研究员测算,科创板跟投券商2020年、2021年分别合计获得跟投浮盈为 135.5亿元、114.2亿元。截止2023年2月底,浮盈与承销保荐收入之和的前三名分 别为中信、建投和中金。

  从跟投到“投行+投资”,定价和价值发现能力定成败,头部券商优势明显。以科创 板浮盈排名为参考,投资水平强的券商,项目排名越靠前,头部券商选择的项目更 加优质,具有更强的价值挖掘能力。

  

  2.项目竞争前移,优质项目带来投资收益和长期效益的双丰收

  注册制试点以来,我国IPO的企业中PE/VC的渗透率逐渐提升。IPO退出渠道的畅 通有力推动了一级股权投资市场的发展,证券公司布局投资端及退出端,全产业链 的服务助力价值发现以及价值创造。

  投行可通过下设私募股权子公司的直投项目,获取超额回报。据清科研究院统计, 截止2022Q3年我国股权投资市场退出案例总共4365起,同比小幅下降3.7%。从退 出方式看,IPO退出案例共2696起,占全部案例的61.8%;并购/借壳退出案例共249起,占比5.7%。PE/VC机构退出账面回报2022年达到432%,投资收益可观。

  优质项目除了IPO的单次服务,还能带来一系列再融资、债券融资、上市公司信用 融资、高管财富管理等配套服务。据wind数据统计,2018年-2022年,在投行服务 企业回头客家数上,中信证券、中信建投、华泰证券、中金公司分别为 131/86/76/64家,国泰君安和海通证券分别有49/31家(将有大于1次的股债承销服 务的企业客户算作回头客)。总体上,头部券商的客户质量及客户黏性均更高,且 所有回头客多次服务的总数上依旧保持头部占优,中信、建投、华泰、中金、国君 和海通分别为478/285/248/244/152/89次。 近五年在券商的投行业务服务回头客的最高服务次数上,各券商差距不大,但头部 次数明显更高,其中中金公司为农业银行服务26次,中信证券为农业银行服务22 次,形式以金融债为主。

  (二)投行牵引业务联动:重塑投行业务模式

  1.全方位投行服务,多部门联动参与

  优质项目带来配套业务机遇,再融资延长投行业务链条一体化服务。从2022年再 融资行业规模上看,国家战略产业明显具有更强的再融资需求,全面注册制服务实 体经济发展,有望进一步提振优质企业的再融资需求,投行将迎来增量业务。 全生命周期服务模式下,投行业务作为企业客户的入口,与其他业务联动增强,综 合服务能力水平高的券商脱颖而出。投行业务全周期服务需求的满足是由券商部门 全方位参与完成,资本中介发展依赖券商资本运作能力,大资管要求更优质的投研 体系。

  

  中信证券:客户及服务深化,建立“投行+”协同模式。 中信证券投行业务覆盖金融、能源、基础设施与房地产、装备制造、信息传媒、医 疗健康及消费行业的龙头企业。通过设立综合行业组和投行区域分部,进一步加强 客户覆盖,拓展并服务新兴行业以及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等非上市公司客户。公司内 部各业务间有效联动,推动投行业务领先发展。

  (三)机构业务突破口,协同助力获客

  经纪业务是零售入口,投行是机构业务的入口,随着经纪业务获客不断长尾化,投 行业务成为各家券商获得机构客户和高净值客户的重要方式。 机构客户的特点决定“专业”是券商机构业务的立身之本,强化投资研究能力、提 升做市交易能力和打造投资管理能力,是取得竞争优势的角力点,“定制化”则是 必答题,该能力覆盖机构业务的全价值链条。而投行业务强的券商,一方面在获客 上有客户资源方面的优势,另一方面业务能力上,投行业务本就是综合化服务,在 投研、定价、增值服务能力已有体现,因此理论上投行业务强劲有助于引流机构业 务。 从数据上来看,投行业务与机构业务有较强的相关关系。将2021年各家券商IPO承 销额与托管证券市值、席位租赁收入、资产管理业务收入、代理机构客户买卖证券 交易额、柜台交易收入之间的相关系数进行了比较,发现IPO业务确实可以促进托 管、研究、资管、交易、柜台等机构业务的发展,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发挥机构业务 流量入口的作用。其中IPO承销额与代理机构客户买卖证券交易额相关系数最高, 达到了0.73(相关系数为1时完全正相关)。

  中信建投是较为典型的以投行业务带动机构业务发展的券商。公司依托投行业务布 局机构业务,较好地完成了从精品投行向综合型券商的转型。在机构业务拓展与服 务的过程中,找准“切入点”,广泛调研机构客户需求,聚焦“突破点”,全方位 打造机构业务品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四、重点公司分析

  (一)中信证券:头部券商强者恒强,投行业务优势持续提升

  中信证券投行业务发展重“质”和“量”,IPO规模市占率2022年提升到24.5%, 排名行业第一,债承市占率达到15.3%。在投行收入上,自2017年以后表现也优于 同行,2022H1在行业增长为-4.1%的情况下,依旧逆市增长4.4%,表现出龙头的 业务韧性。

  中信证券的综合业务优势突出,轻重资产业务均衡发展。经纪业务、投行业务、资 管业务、证券投资业务、托管市值在2016-2022中均名列前茅,其中经纪业务和托 管证券市值排名长期保持第一名。

  (二)中金公司:高质量与国际化,前置服务独占鳌头

  定位优质精品路线,国际化竞争力增强。中金公司虽然在项目数量上距中信有较大 差距,19年以来IPO主承销家数108家,排名行业第三。但其承销项目的质量及规 模在行业数一数二。凭借历史禀赋中金公司具有服务大型国企上市融资的丰富经 验,截止2022年,A股十大IPO项目中,中金公司参与八项,2022年A股IPO承销规 模市占率达到10.5%。

  

  PE层面将投行服务前置,从源头把控优质企业,提前布局优质资产。券商私募股 权子公司投资初创企业,通过自身专业的金融服务能力陪伴企业成长,企业成熟后 后将成为投行IPO、再融资、并购重组、业务的重要项目来源。中金资本早期聚焦 重点行业,行业研究深入,企业成熟后,投行服务顺利介入,提供并购、融资、上市以及上市后的持续交易支持和后续融资等服务,既挖掘业务机会,又提升服务效 率,2021年中金资本管理部实现近300单跨部门,2022年中金资本在VC/PE机构中 IPO排名第一。参与政府引导基金,与地方政府合作支持创业企业发展。以中金启 元为代表,2022年投资子基金数量超30支,进一步拓宽了优质企业的渠道。

  投行业务打造品牌,国际化深入布局。公司建立了覆盖中国香港、纽约、伦敦、新 加坡、旧金山、法兰克福和东京七个金融中心在内的国际网络,按照业务条线进行 垂直统一管理,可充分调动境内外的研究、团队、产品等资源,为客户提供一站式 的跨境服务。在中资企业海外 IPO、海外债发行、跨 境并购等领域取得了一定优 势地位,在跨境交易、互联互通等新兴领域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沪港通、深港通 交易额市场领先,在国际资本市场赢得更多话语权和定价权。

  (三)中信建投:投行优势稳固,综合实力稳步提升

  公司投行业务收入2016年以来稳定居于前二,业务规模不断上升,投行优势稳 固。公司IPO承销规模市占率维持在10%上下,2022年市占率达到11%,排名第 二,具有稳固的行业影响力,全面注册制下其投行优势将继续给公司带来股承增量 收入。 2022年公司债券承销规模12024亿元,市场份额 12%,连续五年排在行业第二 位,仅次于中信证券,基于其定价能力、销售水平,公司债务融资业务有望继续保 持行业领先地位。据中信建投2021年年报,公司债承销金额和只数均连续7年位居 市场第1名,协会产品主承销金额连续4年位居券商第1名;地方债销售金额连续5年 位居券商排名前二,金融债主承销金额位居市场第2名,银行信贷资产支持证券承 销金额排名市场前三,资产支持证券项目承销金额位居市场第4名。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