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如磐担使命!蚕丝质量升级的护航人蒋小葵

  蒋小葵,成都海关技术中心高级工程师

  主要荣誉:2023年四川省“三八红旗手”,南充市第五届党代会党代表,2017年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夕,作为推动我国丝绸行业技术进步的女专家接受《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采访报道。海关技术规范纺织专业委员会委员;四川省、河北省、重庆市、成都市科技专家库专家;海关总署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重庆)风险评估专家;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评审专家。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荣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优秀成果奖1项,荣获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四川省食品工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荣获成都海关记功1次、嘉奖4次。

  主要先进事迹: 30多年来该同志坚持以促进丝绸行业技术进步为己任,充分发挥海关职责和丝检实验室技术优势,紧盯丝绸产业关注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开展科技攻关,完成蚕丝检测与生产技术科技创新课题研究20余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制定行业标准6项。发表蚕丝专业学术论文60多篇,主编和参编蚕丝检测技术著作4部。常年坚持义务为制丝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向各级政府建言献策丝绸产业发展。助推四川蚕丝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四川蚕丝出口向高端市场转移。目前,该同志致力于开展碳关税、碳标签等课题研究,助力外贸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有效应对国际贸易绿色壁垒。

  “蒋老师,最近我们公司周一开班缫制的生丝颜色有些泛绿,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麻烦帮分析一下”,“好的,有可能是夏季高温滋生微生物,污染了缫丝汤所致” ;

  “蒋老师,我们企业想建一个生丝黑板检验暗室,怎么设计请指导一下”,“好的,稍等,我发一个黑板暗室的标准图纸给你们参考”;

  “蒋老师,我们企业最近准备缫制高品位生丝,请你到现场来指导一下”,“好的,请先把原料庄口的茧质调查情况发我看看”;

  “蒋老师,我们公司最近签了一单外销合同,国外客户要求我们生产的蚕丝需满足合同规定的质量技术指标要求,麻烦帮翻译一下,明天就要哟”,“好的,今晚就弄好”……

  一接到这些电话,蒋老师总是很兴奋,快言快语地回答,恨不得把自己的知识点点滴滴都掏给企业。

  蒋老师,就是成都海关技术中心高级工程师蒋小葵,2023年四川省“三八红旗手”,27年党龄的老党员,与蚕丝产业打交道34年,浑身上下散发浓浓丝绸情结的海关人。

  别样丝绸情怀 厚植使命担当

  蒋小葵是四川省营山县人,其祖辈从事缫丝织绸一条龙的家庭作坊式丝绸生产,有书记载“营山织板绫数蒋家最早”。生活在南充“中国丝绸之乡”这片热土上,从小,她就对丝绸怀有别样情怀,当年报考大学时,毫不犹豫选择了丝绸专业。1989年她从苏州丝绸工学院毕业后,进入原南充进出口商品检验局,从事蚕丝检测工作,一干就是34年。她常常说自己是时代的幸运儿,赶上了恢复高考制度的好时光,接受了系统的高等教育,对党和国家充满感恩,知识来源于国家,就是要服务于社会。

  当她第一次跟随前辈到一家乡镇制丝企业——荷叶丝厂开展监管工作时,受到极大震撼,企业民风淳朴,但设备落后,老式的立缫机,蚕丝等级不到2A级,次品率高,工人收入微薄。与大学里见到的窗明几净的自动缫丝机车间相比,落差太大。那次去就是为了解决企业蚕丝纤度出格的质量问题。怎样帮助企业提高质量,扩大四川蚕丝出口,帮助人民群众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了她心中油然而生的责任和使命。从那以后,她每到一企业,都要深入制丝生产一线,查看生产工艺,了解蚕丝质量状况,召开质量分析会,嘘寒问暖挡车工,与企业职工结下了浓厚的丝绸情谊。有一年,当她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进修归来,到一企业抽样,企业职工说:“听说你今天要来抽样,厂里残疾人‘哑哥’早早就在厂门口翘首盼望你来”。企业职工的深深信任和期盼,成了她为丝绸产业发展而奋斗的最大动力。

  标准咨询师质量把关人 蚕丝升级的护航人

  作为检测机构的检验员,熟记标准是一项基本功。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海关系统在全川设立有5个出口蚕丝检测机构,每年召开丝检工作会议,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考试:背诵或者默写蚕丝标准、校对检验目光。

  蒋小葵非常珍惜和传承前辈们的优良作风,不仅带头熟记标准,也要求企业检验员牢记标准,为层层把好蚕丝质量关打好技术基础。她常说,“我们是吃标准饭的,熟练运用标准是我们的看家本领,也是服务制丝企业、促进蚕丝出口的有效工具”。蚕丝生产与检验执行的主要标准有国家标准GB/T 1797《生丝》、纺织行业标准FZ/T 42005《桑蚕双宫丝》、FZ/ T42009《桑蚕土丝》等,其中《桑蚕双宫丝》《桑蚕土丝》是蒋小葵主持制定的。她对于这些标准内容及技术指标的制定背景了如指掌,常年为四川、广西、云南、贵州等地的制丝企业解惑答疑,被企业戏称为蚕丝标准的“活字典”。

  蒋小葵注重运用先进标准引领产业发展,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她充分发挥丝检实验室检测资源优势,加强对出口蚕丝检测结果的统计分析,形成质量分析月报,反馈企业改进生产质量。她大量推行“质量对比提升”活动,每到月末,南充的制丝企业就会急切地打电话询问本月报检的蚕丝质量及排名情况,形成了你追我赶提升蚕丝质量的火热氛围,助推了“宝珍”牌蚕丝、“六合”牌蚕丝荣获“中国驰名商品”称号。《中国质量新闻网》《国门时报》《四川丝绸网》等媒体还对此进行过报道。

  有一段时间,纤度偏差指标、洁净指标成为影响蚕丝质量的主要因素。她就带领团队在辖区大力推广先进自动缫丝技术、高精感知技术来解决。通过技术革新,南充制丝企业不断缫制出高品位生丝,2008年南充六合集团有限公司缫制出首批6A级高品位生丝,创造了该企业自1912年建厂以来历史最好成绩。南充京华丝绸有限公司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感叹,企业以前缫制4A级生丝都困难,在丝检机构的帮促下,通过技术革新, 5A-6A高品位生丝都能缫制出来了。

  蒋小葵还善于针对不同时期蚕丝质量指标特点,开展质量问题的专题研究,分析产生成因,提出生产改进措施。《生丝》标准的31个检测项目、《桑蚕双宫丝》《桑蚕土丝》标准的9个检测项目对蚕丝质量的影响,她都做了全方位分析,不仅用于指导辖区企业实际生产,还形成公开发表的文献,供全国丝绸企业参考。30多年来,她坚持把论文写在服务丝绸产业发展的田间大地上,先后在《丝绸》《中国纤检》《四川丝绸》《丝绸检验》等刊物发表蚕丝技术专业论文60多篇,主编和参编著作4部。

  高质量发展遇瓶颈 科技创新来助力

  印度是四川蚕丝传统出口主销市场,对生丝质量需求主要以3A-4A为主。随着制丝技术进步,四川生丝的品质技术指标主要分布在4A—5A级,这样质量指标的生丝出口印度等市场显得质量有些“富余”,出口欧美等市场质量又显得“不足”。偶有少量丝批出口欧洲,客户对四川生丝的抱合、强伸力成绩时有抱怨,认为四川生丝内在质量不够稳定,存在低抱合、低断裂强度和低断裂伸长率现象。蒋小葵认为,解决四川生丝“质量尴尬”问题,科技创新是有效手段。

  她紧盯业界高度关注的蚕丝质量热点、焦点、难点问题,开展一系列科研课题攻关,努力解决四川蚕丝高质量发展的“卡脖子”技术问题。针对客户反映的抱合质量问题,开展了《生丝抱合检测关键技术研究》,通过多因素缫丝试验质量比对,发现过夜茧是造成生丝低抱合疵点的主要原因,反馈企业改进。针对高速织机对生丝强伸力质量的关切,开展了《生丝断裂强度和断裂伸长率检测关键技术研究》,建议建立与织绸用户关注度一致的单根生丝强伸力检测方法,以满足高端客户对高品位生丝的精细化质量需求。针对蚕丝交易市场对鉴别干茧缫生丝与鲜茧缫生丝质量的需求,开展了《鲜茧缫生丝与干茧缫生丝鉴别技术研究及其应用》,有效解决了鲜茧丝冒充干茧丝交易问题,并探索了制丝生产绿色发展方向;针对业界普遍认为天然彩色茧缫蚕丝质量差,难以规模生产的疑问,开展了《天然彩色双宫丝质量检测体系关键技术研究及其应用》,首次建立了天然彩色双宫丝质量检测体系,探索了天然彩色丝规模化生产的可行性……

  作为一位科技工作者,蒋小葵沉浸在蚕丝科技攻关的乐趣中,一见到数据就兴奋,就想建模去分析去研究。白天忙工作,晚上忙科研,成为她的一种生活常态。“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正是带着对丝绸事业的挚爱,以及坚忍不拔的毅力,在科技创新的“丝绸之路”上她也收获了可喜的成果。近年来,她获得省级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荣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优秀成果奖1项,荣获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四川省食品工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制定行业标准6项。

  截至2022年,四川出口生丝连续6年平均等级保持在5A级之上,出口欧洲高端市场份额由2013年的2.13%上升至2022年的90%。四川成为享誉全球的优质蚕丝供应基地,常年作为爱马仕、古驰等国际大牌的指定供应原料。2020—2022年三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四川生丝出口量也呈现年度增长30%—60%的良好态势。

  新时代新征程 助力蚕丝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再出发

  三十年的丝绸路,一路芬芳放光华。她从最美的青春年华开始,就把自己融入到丝绸行业发展的历史大潮中,撑起蚕丝技术进步“半边天”,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共产党员情怀。蒋小葵表示,自己将继续支持四川蚕丝产业打造高端品牌,做好制丝企业能源结构调查,引导蚕丝产业向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转型,为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贡献巾帼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