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环能获评“2022年环境商会优秀创新会员企业”

  2023年3月17日,由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主办的首届中国专精特新环境企业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此次论坛将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结合起来,以“创新赋能、碳向未来”为主题,聚焦环境企业专精特新发展之路。来自全国300多位专精特新企业代表、金融机构代表、高校、科研机构及新闻媒体代表齐聚一堂,论坛直播在线观看超过18000人次。

  ()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特别助理钟晓红代表公司在会上作了《中建环能对专精特新发展的思考》报告。他介绍了中建环能在研发、生产、营销及服务体系等方面的情况,并诚挚邀请技术合作伙伴共同参与到黑臭水体治理等市场中来。

  研发与生产建设情况

  在研发方面,结合区位优势和科研基础,中建环能进行全国性科研平台布局和资源共享,形成了以北京、成都、苏州为中心的3个研发中心,涵盖2个省部级创新平台、2个装备中试基地、3个工程测试基地和一个CNAS认证检测中心的科研基础条件,承担国家/地方重点研发计划、科技攻坚、成果转化等科技课题30余项。拥有中国建筑生态环境工程研究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基地。中建环能紧跟市场与客户的需求开展技术、工艺、产品的研发和迭代升级,2020年研发投入近3900万,2021年研发投入超过5000万。以底层技术为核心建设产品技术平台,形成了以“技术平台-产品线-产品”为主轴的产品研发体系,打造基于底层技术突破的集成产品开发模式,提升技术积累和需求快速响应能力。目前已形成6个技术平台、10余条产品线和200余款产品,获得400多项专利、80多项国家及省部级奖励。

  

  

  生产制造方面,在我国东部、西部分别建立了两个现代化的环保装备制造基地,构建了较为完善的产品制造、质控体系和供应链体系,实现了核心零部件的生产制造和装备组装集成。其中,西部制造基地——成都环能德美环保装备制造有限公司,位于成都金堂,占地约310亩,是国家重大环保装备制造依托单位,具有较强的大型装备制造组装能力;东部制造基地——江苏华大离心机制造有限公司,位于江苏张家港,占地约190亩,具有较强的机加工制造组装能力。

  应用服务场景

  30多年来,中建环能顺应国家在环境治理上的政策趋势,将业务领域从最初的冶金钢厂浊环水处理,逐步拓展到煤矿矿井开采等工业水处理及回用、市政污水处理及流域水环境治理、农污治理,累计为客户提供了超过3700台套各类环保装备技术产品。截至目前,中建环能建立了覆盖全国主要城市的产品营销及服务体系。

  

  依靠多年运营服务经验的积累,中建环能形成了总部、区域、项目的三级运营管理体系,可为客户提供专业化的精益运营管理和一站式运营赋能服务。其中,总部以能力建设为主,以培养运营人才和发展运营体系为目标,逐步形成运营大数据的驱动和管理;区域中心以业务管理为主,对标片区各厂站,形成运营片区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运营厂站以风险管理、品质管理、成本管理为主,实现面向客户的高品质运营服务。据统计,2018-2022年累计运营项目182个 ,累计处理水量超过13亿m ,相当于86个西湖。

  广泛寻求技术合作伙伴

  我们充分发挥多平台环境技术协同优势,致力于为客户提供以环境装备技术为核心的环境系统解决方案、绿色工业过程解决方案和环境运营服务,系统性地开展新技术研发和新产品开发,在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污泥干化”产品方面,广泛寻求合作伙伴。中建环能磁分离水体净化设备(获201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市占率在同行业排首位,近三年磁分离水处理设备相关营业收入累计超过12亿元。中建环能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产品精益制造为保障,以污泥干化为试点,全面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着力构建以项目为中心的快速响应与支撑保障体系,大力开拓污泥干化新产品市场。2022年,污泥干化产品获得270吨/天市场项目,成功跨入大型污泥干化设备领域,SDDR2.0污泥干化系列产品获得中国环保企业行业贡献表彰。

  获评2022年优秀创新会员企业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培育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工作。在今年的“两会”上“专精特新”再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专精特新”企业数已达7万多家。据环境商会不完全统计,在已公布的四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中,环境企业超过400家,占比4.5%左右。目前,我国已形成从市级“专精特新”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级重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到制造业单项冠军的5个层级认定体系。环境商会为包括中建环能在内的58家会员企业颁发了“环境商会优秀创新会员企业”荣誉。

  

  中建环能公司将坚持走“专精特新”的发展路线,专注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污泥干化等细分市场,苦练内功、强化创新、精耕细作,努力成为先进的环境技术产品与解决方案提供商,为环境治理提供更多中国特色的解决方案,助力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和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