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超大规模连接的 6G 新型多址接入”专题

  征文通知

  " 面向超大规模连接的 6G 新型多址接入 " 专题

  6G 移动通信网络亟需多址接入技术的不断演进以满足万物互联需求。6G 时代的设备连接数将达到 107/km2,传输峰值速率也将突破 1 Tbps。

  为满足 6G 超大规模的设备接入和海量的数据传输,新型多址接入必须以最有效的方式分配有限的资源块(如时域、频域、码域和功率域资源)以容纳多个用户。为实现这一目标,新型多址接入需要融合新的概念并挖掘全新通信范式,突破对资源正交分配的限制,以期实现更高的网络连通性和频谱效率。

  此外,随着网络传感和人工智能逐渐成为 6G 移动网络中超越传统通信的新兴使用场景,这类延迟敏感的物联网应用(如工业 4.0 和智能机器人)和面向任务的通信迫切需要高效的多址接入范式。

  为充分发挥 6G 新型多址接入技术的潜力,现阶段仍存在若干基础研究问题和传输设计问题亟待解决。2024 年,电子与信息学报拟推出 " 面向超大规模连接的 6G 新型多址接入 " 专题,本期专题旨在探索与研究面向超大规模连接的 6G 新型多址接入技术,并邀请研究人员和从业者做出创造性贡献。

  1. 专题主编

  吕璐,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副教授

  叶迎晖,西安邮电大学 副教授

  赵楠,大连理工大学 教授

  刘元玮,伦敦玛丽女王大学 副教授

  丁志国,曼彻斯特大学 教授

  2. 征文范围包括(但不局限于)

  ○大规模 / 随机接入技术

  ○新型多址接入信息理论与性能极限

  ○基于新型多址接入的通感一体化理论

  ○同步与异步多址接入技术

  ○无授权 / 半授权传输的多址接入

  ○ massive MIMO/RIS 赋能的多址接入技术

  ○新型多址接入赋能的移动边缘计算、空中计算

  ○ AI 增强的新型多址接入技术

  ○面向信息年龄的新型多址接入

  ○新型多址接入赋能的语义通信

  ○零功耗的反向散射 / 共生多址接入

  ○网络架构及传输机制

  ○系统级仿真及原型机开发

  ○编码 / 调制方案及性能分析

  ○超低时延超高可靠的新型多址接入

  ○新型多址接入的物理层安全及隐蔽通信

  ○基于新型多址接入的卫星通信、水声通信、无人机通信

  3. 投稿要求

  稿件类型要求:论文为中文稿件,篇幅不作严格限制;

  注:本刊可接收数据集论文(具体参考:)

  投稿方式:登录《电子与信息学报》网站(http://jeit.ie.ac.cn/)注册投稿。投稿时请在作者留言一栏中注明 " 面向超大规模连接的 6G 新型多址接入 " 专题;

  截稿时间:2023 年 12 月 15 日;

  稿件拟录用时间:2024 年 2 月 30 日(录用后网络版即可在线出版);

  纸刊拟出版时间:2024 年 6 月。

  《电子与信息学报》编辑部

  2023 年 3 月 16 日

  专题主编团队

  吕璐,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

  国家 " 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 " 获得者,陕西省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主要研究方向为非正交多址接入、智能超表面、共生无线电、隐蔽通信和物理层安全等。在领域顶级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 60 余篇,谷歌学术引用 1800 余次,其中,3 篇第一作者论文入选 ESI 高被引论文,作为第一作者获得 2021 年 IEEE ICCC 最佳论文奖,2022 年入选斯坦福大学 " 世界前 2% 顶尖科学家 " 榜单。主持和参与科研项目 10 余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担任 IEEE Internet of Things Journal 客座主编、IEEE IOT-AHSN TC Newsletter 和 Frontiers in Computer Science 编委。

  叶迎晖,西安邮电大学副教授

  陕西省科协青年托举人才计划入选者,中国通信学会人工智能与技术委员会委员,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铁一院项目等横纵项目 8 项。至今在 IEEE Transactions/Journal/Letters、IEEE ICC/GLOBECOM/VTC、通信学报、电子与信息学报上共发表 / 录用学术论文 50 余篇,其中第一 / 通讯作者 30 余篇,谷歌学术引用 1359 次, 2022 年入选斯坦福大学 " 世界前 2% 顶尖科学家 " 榜单。担任 Physical Communication、Security and Communication Networks 编委,IEEE Internet of Things Journal、EURASIP Journal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ing、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nd Mobile Computing 等多个 SCI 期刊客座主编 / 编委,先后获得 IEEE 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ns、IEEE Communications Letters、IEE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Letters、电子与信息学报等多个期刊的年度优秀审稿人称号。

  赵楠,大连理工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教育部 "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 " 青年学者,从事无线通信与网络方向研究。曾获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中国高被引学者、IEEE 通信学会亚太地区杰出青年学者奖、中国通信学会青年科技奖、大连市青年科技之星、辽宁省自然科学奖、中国电子学会自然科学奖。先后主持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担任《电子与信息学报》青年编委、《中国科学 - 信息科学》青年编委、《电子学报》青年编委、《电信科学》编委,以及 IEE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IEE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Letters 等 10 余个国际知名期刊编委。

  刘元玮,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副教授

  从事非正交多址接入、智能超表面、通信感知一体化、机器学习等方向研究。曾获全球高被引科学家、IEEE 通信学会杰出青年研究员奖、IEEE 通信学会 SPCC 技术委员会早期成就奖、IEEE 通信理论技术委员会早期成就奖、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青年科学家、IEEE 车辆技术学会杰出讲师。学术成果发表于 PIEEE/JSAC/TWC/TCOM 等国际权威期刊,谷歌学术引用 14000 余次,h 指数为 54。创立了 IEEE 通信学会下一代多址接入专委会,并担任学术主席。担任国际期刊 IEEE Communications Letters 高级编委,IEEE Transactio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和 IEEE 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ns 编委。

  丁志国,曼彻斯特大学教授

  IEEE Fellow。于 2000 年、2005 年在北京邮电大学、帝国理工大学取得学士学位与博士学位。主要从事 B5G 网络、博弈论、协作通信网络及统计信号处理方向研究。曾获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欧盟玛丽 · 居里学者、IEEE TVT 杰出编委、IEEE 海因里希 · 赫兹奖、IEEE 杰克 · 纽鲍尔纪念奖、IEEE 信号处理快报最佳论文奖、弗里德里希 · 威廉 · 贝塞尔研究奖、IEEE SPCC 技术表彰奖、IEEE 通信协会杰出讲师。担任 IEEE Open Journal of the Communications Society 领域编委、IEEE Transactio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和 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 编委

  美 编 | 马秀强

  校 对 | 融媒体工作室

  审 核 | 陈 倩

  声 明

  本号发布信息旨在传播交流。如涉及文字、图片、版权等问题,请在 20 日内与本号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电子与信息学报》拥有最终解释权。

  Previously

  精彩回顾

  《电子与信息学报》" 数据论文 " 征集通知

  《电子与信息学报》融媒体先锋编辑 / 校园大使招募中

  融媒体

  Convergence Media

  加入我们

  申请加入微信群 ( 备注姓名 + 单位 + 方向,商业勿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