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德阳十大历史名人》东汉德孝文化代表人物姜诗

  原标题:《德阳十大历史名人》东汉德孝文化代表人物姜诗

  德阳十大历史名人: 东汉德孝文化代表人物姜诗

  姜诗(生卒年月不详),字仕游,东汉广汉郡雒县汎乡(今旌阳区孝泉镇)人,事母至孝,与妻庞氏、儿子安安合称东汉著名的

  “一门三孝”。汉明帝时被举为孝廉,辟江阳(今泸州)令。姜诗的孝行,《东观汉记》及《汉书》、《后汉书》、《华阳国志》等史籍均有记载,所居多为之立祠,并被宋代崇宁宗赐封为“汉至孝广文王”。“一门三孝”

  小镇孝泉因此得名。

  孝泉镇之所以叫孝泉,是从东汉

  “一门三孝”、“涌泉跃鲤”的故事中取“孝”和“泉”而得名。关于“一门三孝”的故事,《东观汉记》、《汉书》、《华阳国志》、《水经注》等书中均有记载,后人在此基础上衍化出不同的故事版本。而在今孝泉镇延祚寺三孝园及中国德孝城内均有一组“一门三孝”故事的雕塑,栩栩如生地向人们讲述流传千年的动人传说。

  相传,在东汉时期,孝泉有一对养亲敬老、孝行纯良的夫妇

  ——姜诗、庞三春。姜诗带着母亲妻儿在外为官,姜母思饮家乡临江水,于是孝顺的姜诗便辞官背母千里回乡,并让妻子庞三春每天从七八里外的临江挑水给婆婆喝。

  但婆婆却受人挑拨虐待庞三春,她做了两个尖底水桶,每天让庞三春去挑水,不让她中途歇一歇,但庞三春却没有一丝怨言。

  庞三春的孝行感动太白金星,他将一马鞭赠予三春,鞭至缸中,水自满一缸而用之不竭,姜母疑心三春不轨,听信他人谗言后,怒砸水缸,并把鞭子扯成五节,五截神鞭立即变成了五股泉水,并跃出鲤鱼来,这就是

  “涌泉跃鲤”的传说。

  姜母继续执迷不悟,逼姜诗休妻,姜诗无奈写了休书,庞三春含冤离开,借住在白衣庵。姜诗的儿子叫姜石泉,也称为安安,当时只有七岁,他担心母亲挨饿,每天到学馆去把自己吃饭的米抓出一把藏在土地庙中,积攒起来去探望母亲。母亲以为米是偷来的,打了安安一耳光。安安述说实情,母亲再看米有陈有新,方知自己误解了孝顺的儿子。

  庞三春寄居在白衣庵期间,昼夜纺纱织布,知道婆婆爱吃鲤鱼,她将卖布所得的钱,买鱼烹好后托邻家姑姑送给婆婆。最终,姜母在邻家姑姑的帮助下得知真相幡然悔悟,亲自接三春回家。

  孝名远播,世代奉为典范。

  姜诗孝名远播,曾受郡守的举荐,得到了汉明帝的重用,任为江阳令。据《华阳国志》记载:

  “永平三年,察孝廉,明帝诏曰:‘大孝入朝,孝廉一切皆平之。’”汉顺帝也被姜氏“一门三孝”、“安安送米”的事迹所感动,在永建五年(公元

  130

  年)颁布圣旨,建祠立坊,表彰他们的孝德孝行。

  至唐代,唐宋八大著名散文家之一韩愈还为姜孝祠撰写碑文。北宋英宗(赵曙)治平元年(

  1064

  年)邑人开州(今四川省开县)司理参军白寿朋等请皇帝将孝泉姜公庙改名为孝感庙。宋徽宗崇宁进士马成辅率诸父老请宋徽宗恩准赐孝子姜诗“广文王”爵,并碑刻“东汉至孝敕封广文王故里”,立于姜诗故里延祚寺。

  北宋大文学家苏轼在《次韵李修孺留别》中写下了

  “好去江鱼煮江水,剑南归路有姜诗”的诗句;明成祖朱棣还为孝泉姜公庙御制诗一首:“姜诗夫妇孝通神,还汲江流养老亲,舍侧涌泉诚异事,每朝况复出双鳞”;清代文学家、罗江人李调元,更是留下“自从跃出双鲤后,百派流泉尽姓姜”等一系列诗句。清光绪年间,德阳县令陶晋绶请准春秋祭祀姜公,光绪皇帝赐姜公祠为“汉至孝广文王祠”。

  如今在孝泉镇,不少文化遗存皆与

  “一门三孝”的故事有关,姜公坟、姜孝祠、三孝园、白衣庵、邻姑庙、孝泉井……邹贵兴介绍说,现在的延祚寺及一墙之隔的孝泉师范原是姜诗故居所在地,在这里曾有一座姜孝祠,文革期间被毁,仅留一座主殿在现孝泉师范的校园内。

  1996

  年,孝泉镇在姜公坟所在地修建起一座占地

  150

  余亩的“中国德孝城”,集中了与“一门三孝”有关的大部分文化遗存,并把古代《二十四孝》故事纳入其中。

  蔚然成风,德孝精神传承至今。

  在孝文化的耳濡目染下,孝泉人敬老孝亲蔚然成风。

  当地学校将

  “孝文化”纳入校本教程;镇上一家企业也将“孝文化”作为企业文化,为每个职工专门准备一笔钱,让其在父母生日当天给父母买礼物,倡导职工躬亲行孝;

  2016

  年,帮妈妈在街上摆摊修鞋的

  12

  岁少年杨铅坤入围央视“寻找最美孝心少年”活动……

  1996

  20

  年,评选出数百名孝子孝媳。围绕“孝文化”特色,借助中国德孝城等历史文化遗存,当地大力发展旅游业,每年定期开展“孝文化旅游节”,接待游客数十万。借姜诗“举孝廉”的历史典故,当地还计划把孝文化和廉政文化结合,打造廉政文化广场,并修建“天下孝子洗礼园”、“庞氏楼”、“邻姑殿”、“孝泉人文馆”等景点。

  而今,

  “孝文化”已然成了孝泉乃至德阳一道绚烂的文化底色,当代人身体力行用心传承的德孝故事,是否也像当年姜诗一家那样,被后世所垂范?

  原作者:蓝桥枫林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博客作者,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新浪客服。本账号将予以删除。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