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古文观止:周郑交质

  文/北溟

  周平王时期,郑武公、郑庄公作为执政大臣,相继以诸侯的身份掌握周王室的实权。周平王是东周王朝的第一个君王,此时周朝国力已经日渐衰微,一则要面对犬戎民族的侵袭,另一方面面对各个诸侯国的崛起,此时的大周王朝可以说是风雨飘摇。如果不是秦襄公打败了犬戎,周王朝差点被灭。

  

  周平王迁都洛阳后,觉得郑庄公权利过大,于是想把想重用虢公,进而削弱郑庄公的权利。郑庄公得知消息,非常气愤。周平王见消息泄露,担心郑庄公威胁国家安全,赶紧解释说,这是谣传,并没有这么回事。为了表明真心,消除疑虑,周平王的儿子姬狐与郑庄公的儿子姬忽相互到对方国家做了人质。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周平王的孙子姬林继位,称为周桓王。

  

  周恒王想完成爷爷的遗愿,把重用虢公重新提上日程。庄公大怒,当年的四月派祭仲抢了周朝温地的麦子,秋天又抢了洛阳东北成周的谷子,从此周朝与郑国结下了梁子。

  左丘明对此评价道,如果不是真心信任,即便相互交换了人质,也没用。如果都按照忠恕之道为人做事,遵守国家的法制,即便没有人质,也不会被人离间。如果真心信任,即便是山涧河畔的蓬蒿野草,或是寻常的竹筐农具,甚至是大河里的一瓢清水,都可以用来祭祀鬼神和进献给君王。更何况两国之间还有君子协议呢?如果信守承诺,何必以儿子作为人质呢?这些人都没有遵守《诗经》里所倡导的忠诚守信的思想原则。

  

  《周郑交质》的故事告诉我们。

  春秋无义战

  乱世之中,群雄争霸,所谓的仁义、诚信、忠恕、法制,都是被人随意践踏的牟权争利的工具而已。相互交质也只是权宜之计,根本无法改变弱肉强食的局面。彼时的周王室,被诸侯环伺,只是强者眼里的一块肥肉罢了。

  乱国者必是是诸侯

  历史总是有惊人的相似,任何一个王朝的衰落几乎都是缘起于诸侯林立,藩镇割据。这就是为什么历史上的各代君王,全都无一例外地重视中央集权,一旦军权旁落,就会各自为政,一盘散沙。国防能力丧失殆尽,政令止于王宫,也就离国家灭亡不远了。

  软弱妥协、忍辱求和是不能为国家换来和平与尊严的

  拳头不硬,说话就没有力度。周平王贵为一国之君,都不能把郑庄公这个诸侯王如之奈何。为了消除嫌隙,甚至还要忍气吞声,用儿子做人质,博取臣子的信任。失去军事能力的君王,不过是徒有虚名而已。

  朋友来了有好酒,敌人来了有猎枪。在豺狼虎豹面前,仁义诚信和礼制法度永远都是苍白无力,毫无价值的。面对贪婪的强敌,要想山河无恙,要想国泰民安,必须有拳头和猎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