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喜欢画画?避开这三个误区,让孩子自由创作、自由表达吧!

  可以说没有一个孩子不喜欢画画,画画对于孩子就像是我们成人使用语言一样,是一种表达需求,如果孩子对绘画不喜欢、或表现出很大的苦恼,那往往是成人的引导出了问题。

  生活中,成人引导孩子时,常常会有这些误区:

  教孩子画画,违背了孩子的认知规律

  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宝宝在画苹果,妈妈说:“宝贝,你画错了,苹果应该是圆圆的,上面有一个小柄。来,妈妈教你画。”妈妈拿着孩子的小手,就开始教起来了。

  这不是很正常吗?

  科学家们发现,孩子与成人的表达方式是不一样的:

  成人通过文字来确认和表达自己的想法,而孩子通过自己的画来一一确认自己的发现、认知和感受。

  儿童在画人像的过程,其实就是对人类认知的过程,比如孩子在头足人像阶段,大概是3岁半左右,画画的时候只画头和两个腿,而不画手,那是因为头部是他最先关注和有认知的部分。

  如果孩子好不容易从自己的认知中获得了概念,然后从画画中表达了出来,但是成人却说“宝宝你没有画手呀”,那么孩子感受到得更多的是否定,而你教他画的手,并不是基于他的理解,也就没有了发展的意义。

  孩子只有基于对所画东西的内心感受,来体现在画纸上,那才有意义,才是一种发展。

  绘画能力的发展阶段,并不是绝对的,但是这个过程是明确的,就像走台阶一样,每个台阶都要走,只是每个台阶停留的时间每个孩子不一样,我们想让他跳过本该走的台阶,那就是一种伤害。

  孩子通过自己好奇眼睛的观察,通过五个基本感觉通道的体验,形成了自己当下的认识和感受,然后 把他头脑中所建构的事物,再通过视觉、动觉的统合在画纸上展现出来,这是多么复杂而又神奇的过程呀,这个过程中大脑神经元突出连接的数量,可比他机械地学着我们教的样子画,要多得多、复杂得多。

  再大些的孩子,会有更多的想象,会把没有见过的事物,通过奇妙的想象去表现出来,那是非常诚实和生动的作品,也许他画得不如你画得像,但是在这个过程里,他的运动能力、想象能力、观察能力、感受力、表现力,包括语言能力都得到了非常有效的刺激和提高。

  那么,我们要孩子们表面上画得像,还是让孩子们真正地成长,哪个更重要呢?

  当你教画时,孩子便失去了自己鲜活的思考力和表现力,他也不需要思考,只要按照你说的做就是了。

  有的家长说,我不教他,他怎么会画呀?

  其实,你教不了他,他比你画得好,听上去很奇怪,是不是?但事实确实如此,因为你要求的“好”是“像”,是整洁,但这对于幼儿来说并不是真的“好”,好的作品是生动的,有感染力的,是流畅而真实的表达,哪怕只是像线团一样的画,只要是自发的,这中间流淌的是孩子发展着的生命力。

  有个2岁孩子画的爸爸妈妈,画中的爸爸妈妈有眼睛、鼻子、嘴,头发是一圈一圈绕着脑袋到耳朵。如果是孩子自由发展的话,随着认知的发展,他会意识到,头发是从头顶上长出来的,这时候,有一个阶段他画头发通常都是一根一根竖着向上的。

  虽然用成人的眼光看,这很幼稚,但这是有益于孩子发展的。而被成人教授后画的画,貌似有了基本的形和细节,但实际上,这并非是基于孩子的认知发展,而是明显成人教授的结果,相信这个孩子在画这幅画的时候,除了得到成人不明就里的表扬外,根本体会不到任何的快乐。

  干涉、纠正,抑制了孩子的创造力

  有这么一副画,孩子在用一个一个的圆圈和线条,画着他心里最喜欢吃的菜,并且沉浸在自己的想象里,奶奶看到了却说:“团团,你是想画一个圆吗?这个圆啊,应该是这样画的,你画得太扁了,是椭圆。”

  或者孩子在涂色的时候,成人旁边“指点”:树干可以棕色啊,叶子是绿色的,河水怎么能是粉色的呢?等等。这些都挺常见的,当你要求孩子按成人的标准画画时,除了挫败,孩子什么都没有得到。

  有时候妈妈会说:“宝贝,你画一朵小花吧。”宝宝会摇摇头、按着妈妈的手说:“宝宝不会,妈妈画。”这孩子心里的潜意识语言是:妈妈,你画得太好了,我学不会,怎么也画不成这个样子,我不行。

  先不说,你以成人化的标准来评判和教导孩子,这本来就不符合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就单从绘画的水平上来说,大人往往也是不及儿童的。

  幼儿阶段,正是右脑发育的高峰期,我们知道在幼儿阶段,大脑神经元突出细胞的连接数量远远是高于成人的,连毕加索也在儿童身上学习,如何有创造力地画画,而许多成人的绘画水平也就停留在十一、二岁的样子,所以我们对孩子需要有一颗谦虚的心和平等的态度。

  就算你的绘画技巧水平很高,在孩子面前也先学会示弱吧,任何有生命力的绘画作品,都是有生命力的杰作!您画得再好,那是您的表达,并不是孩子的,孩子成长是家长没法替代的。

  而创造力就是在生命之初的几年里才能种下最为活跃的种子。技法和技巧反而是容易学的。

  填色画,教育专家都不建议画

  美国当代著名美术教育家、心理学家,宾州大学艺术教育系教授——维克多·罗恩菲德,就曾经明确说过:

  创造性是每个儿童都具有的潜能,为使这种潜能得以实现,教师或家长应该为孩子排除干扰,避免让儿童使用填色画本,也不要从成人角度评价儿童作品。

  在成人画好的轮廓里面,或者是那种电脑制好的形象图打印出来,让孩子把颜色涂在里面,红红绿绿地,色彩斑斓,如果孩子涂得整齐,不出格,家长们就满意地说“涂得真好,宝宝真棒。”

  但是过早地让孩子去画这种填色画,不但对孩子的绘画能力没有好处,反而会磨灭他通过绘画感受生活和情感的热情,影响他日后对色彩的运用能力。

  这些填色画原本就不是孩子的作品,尤其是电脑制作的卡通图案,毫无生气,孩子在上面涂色不过是一种形式的工作,不能表达任何想法,让孩子涂色并且不涂出边界,对于7岁的孩子来说,没有太大的意义。

  如果想练习孩子的精细动作,完全可以带孩子玩一些穿扣子、剪纸、折纸这样的活动。

  填色画还是弊大于利的,许多年纪小小的孩子,一旦涂出边界了,就非常地懊恼,有时会气哭,或者干脆不画了。其实这是成人对他的要求,以及美化的结果,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要求他们涂在框里,涂出去就是不好的,但当孩子的小手还控制不好笔,是很难涂进框里的,有的宝宝很认真了,但还是涂出去了,这时候他会在纸上打叉或者放弃,这时他的内心深处是在否定自己。

  如果这种负面影响是长期的,那会变成孩子性格的一部分。

  涂出去或没涂出去,都不重要,但是孩子有没有建构一个有力的完整的自我,这在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孩子喜欢涂填色画,往往是因为家长们的夸赞,这种满足的感受,会让孩子再次选择填色画,但这种满足感是没有根基的,不会太长久。

  符合孩子年龄规律的画,是有生命力的,是孩子对自由想象的画,特别有感染力,让人看了非常着迷。

  过度解读,妄下结论

  现在80后、90后的家长都特别乐衷于学习,各种流派各种方法,只要对孩子好,都愿意去学,这本来是非常好的趋势,但往往这听一点、那学一点,不深入、不成体系,掌握了一些皮毛就来判断,然后和自己的孩子对号入座。

  比如就拿画画来说,有的妈妈说:“我孩子喜欢用黑色画画,是太压抑了。”“他画这么脏,我要给他选另外的画材。”亲爱的爸爸妈妈们,请放松。

  单凭一副画来判断一个人是非常不客观的,还要结合平时在生活中,对孩子的行为、情绪的观察和理解。我们要做的不是分析孩子,而是陪着他们,让孩子透过自由创作,找到自己内心的力量。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是流动的,没有人有权利给他定性。

  我们要保有谦虚的、平等的、真诚的心去体察这个由我们带来、却不属于我们的生命,我们陪他长大,使他们成为他们自己,也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他在我们的呵护和引导下舒展羽翼,为日后振翅飞向自己的天空作好准备。这不就是教育的意义么?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