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在信息加工过程中存在认知偏向吗?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01

  关于我国的留守儿童群体在信息加工的过程中是否存在认知偏向这一问题,已经有学者做过相关的研究。

  

  认知是人的信息加工的过程,是人脑反映客观世界的过程及结果。

  人脑的信息加工过程很复杂,其中包括了很多方面,其中感觉、知觉、意识和注意、思维、记忆、语言和想象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个体每天都要面对非常多的周围环境中的信息,尤其是在现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需要处理的信息数不胜数,人脑根本无法对所有出现的信息都进行加工和处理。

  对信息的选择成为我们应对如此繁多的信息的重要方式。

  大脑会优先注意某一方面的信息,而只有这一部分被注意了的信息才能进入人脑的信息加工过程之中。认知偏向就是我们在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中倾向于优先处理某一方面信息。

  当个体更容易注意到某一种信息,或者对于某一种特定的信息的反应更快,那么就存在认知偏向。

  比如抑郁症患者就更容易注意到消极的信息,对这类信息的加工过程更快,对于普通的事件更容易做出消极的解释。

  注意偏向主要发生在信息加工的编码阶段,在此阶段特殊的情境线索从大量的刺激中被选择出来以便进一步加工。

  在这个选择的过程中,相对于中性刺激,个体更容易注意到与个体本身相关的积极的或者消极的刺激。

  

  02

  现在主要有注意成分理论、图式理论、注意资源理论和平行分布处理模型。这些理论分别从注意的各个成分,环境信息与认知图式的相似性,注意资源分配和信息处理通路等方面对注意偏向的产生进行了解释。

  这种优先选择是由于刺激的特征与个体的特质或心境存在某种一致性,从而对其进行了更多的注意分配。

  国内外有很多关于注意偏向得而研究,主要包括对影响注意偏向的因素。通过研究发现情绪是影响注意偏向的一个主要原因。

  研究发现抑郁障碍个体对不同情绪刺激具有注意偏向,具体表现为抑郁障碍个体更偏向于对悲伤面孔进行注意。在悲伤的情绪状态下个体更加注意负性情绪词,在开心的情绪状态下个体更加注意正性情绪词,在没有情绪启动的状态下没有表现出注意偏向。

  同时,影响注意偏向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自尊,相较于高自尊个体,低自尊个体更容易注意到负性情绪图片。

  

  攻击也是影响注意偏向的一个因素,在暴力电子游戏中经常模仿攻击性行为,经常接触这类游戏的玩家相对于普通个体对攻击性图片表现出注意偏向,这也说明认知图式和相似情境线索是引起注意偏向的因素。

  03

  因为留守儿童的生存环境拒绝性信息较多,这些信息增大了留守儿童出现问题行为的可能性。

  留守儿童生活环境因为受到较多负面信息与同伴拒绝的影响从而容易陷入困境,同时加上拒绝敏感性等心理因素的影响,因此留守儿童容易在信息加工过程中表现出消极的特点。

  经常习惯性将同伴的一些行为归因为拒绝的和有敌意的,从而导致他们更容易采取消极的不适应的应对方式,由此产生对外界信息的特殊注意模式是影响他们的心理品行问题的重要因素。

  据此,通过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存在对于人际拒绝性词语的注意偏向,同时发现注意偏向产生的原因是注意脱离困难。留守儿童在一般同伴和亲密好友社交情境下存在解释偏向,具体表现为留守儿童倾向于对社交情境做出消极解释,同时缺乏积极解释。

  

  研究表明不同领域社会支持水平的留守儿童对情绪刺激存在认知偏向,具体表现在:

  领悟社会支持水平高的留守儿童对积极情绪刺激存在注意偏向;在记忆方面,领悟社会支持水平也影响留守儿童的对于情绪刺激的再认正确率,社会支持水平高的留守儿童对积极情绪刺激的再认正确率显著更高。这些研究表明,留守儿童在对于信息的加工处理方面是存在认知偏向的。

  04

  心理弹性这一概念提出之后研究者们就此对这一概念做出了很多相关的研究,然而学界对于这一概念的准确定义还没有达成共识。

  根据前人的描述,可以发现学界对于心理弹性有三种有代表性的定义:

  将心理弹性看作是个体的一种特质和品质,是个人能力的体现。研究者将其定义为“在面临压力事件时恢复和保持适应性行为的能力”;

  

  心理弹性是个体能够承受高水平的破坏性变化,同时表现出尽可能少的不良行为的能力,将心理弹性看成是发展变化的动态的一种过程。

  这种定义认为心理弹性的作用发挥是外界环境和个体行为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的环境和情境,个体会在心理弹性的作用下得到不同的发展。心理弹性体现在个体与环境的互动的过程之中。

  05

  目前国内外学者都对心理弹性做了许多的研究。心理弹性可以影响个体的发展。从家庭环境中不能得到很好支持的孩子,会与能够产生社会支持的因素产生很好的联结。

  

  例如,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来获得肯定和支持,促进自我发展。同样地,很多心理弹性高的青少年即使在家庭生活方面经受了挫折,但是对于寄宿家庭及学校的心理认同度却很高。

  心理弹性水平高的个体具更多的积极品质如:积极乐观、热情、坚忍不拔等。心理弹性水平高的个体会以好奇和开放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各=各种事件。在面对逆境的时候,心理弹性高的个体能更好的处理压力状况,可以很好地适应生活,这得益于他们所具有的积极品质。

  由研究人员强调自我认知与社会认知在心理弹性机制中的重要性。同时他们根据对心理弹性有显著影响的因素的总结,提出了关于心理弹性结构。

  使心理弹性的研究系统化。心理弹性能正向预测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心理弹性水平高的个体对于心理痛苦或压力困惑的知觉更少,心理健康状况水平更好。

  国内学者主要研究了心理弹性与有关的变量的关系和心理弹性对逆境条件下个体反应的影响。在挫折情境下,心理弹性高的个体内隐攻击启动较弱。

  心理弹性水平高的人能够更多的体验到乐观向上的情绪,这些乐观向上的正性情绪的影响下,可以提高个体的抗压能力,促进个体身心发展。同时,主观幸福感也是被心理弹性影响的重要因素。

  

  个体对于事件的应对方式也受到了心理弹性的影响。心理弹性的各个维度,尤其是坚韧性、力量性、乐观性三个维度与积极的行对方式显著正相关。

  心理弹性和人格特征有关。个体挫折承受水平及抗压能力受到心理弹性和积极情绪的影响。调查结果表明,心理弹性对个体的抗压能力产生直接影响,同时心理弹性这一因素通过积极情绪对挫折承受水平产生间接的影响。

  同样的,心理弹性也可直接影响职业倦怠,也可通过积极情绪间接对职业倦怠起保护作用。心理弹性是一种积极主动的人格特征,可以使个体更加积极主动的面对择业压力,而不是选择消极回避的方式应对压力和困难。

  在对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相关研究中研究发现心理弹性在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作为在消极事件中的保护因子,减少危险因素的影响。心理弹性水平可以正向调节失败学习的创新行为。

  心理弹性的构成分为两个方面,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和留守儿童息息相关的家庭支持因素是构成心理弹性的主要外部条件。家庭支持这一因素,通过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影响个体的主观幸福感。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