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丹麦的港口城市、水路交通建设是怎样的?

  自20世纪早期起,现代化的港口建设方案开始实施,港口建设的目标除了提升具备经济效益的航运线外,还包括港口功能的提升,其中包含将水路与地面交通(以铁路为主)连为一体的建设项目,以此来促进整个城市公共交通水平的提升。

  以汉斯特霍尔姆港的规划为例:

  

  这里建起新的居民区和车辆行人分离的通行道路,市中心位于沿着步行区经过的居民聚集区的中部,而港口已经成为了重要的渔港和渡轮码头,该城镇的建设是体现日德兰半岛西北部区域发展总体政策的一项成功案例。

  此外,首都哥本哈根的港口因受益于市内交通线路增加和调整,它由南向北与市内工业区共同构成了市内铁路途经的线路,此项工程归功于工程师查尔斯·安博特。

  他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早期主持了哥本哈根新的港口-铁路改造工程,目标是连接市郊(铁路线)、市中心(公路线)与港口地区(航运线)并同时建立起完整的交通网络。

  由于哥本哈根的工业区主要分布在铁路沿岸,因此该项工程的建成将极大地提高运输效率和经济效益。“随着城市围绕它的原始中心而不断发展和扩张,地理因素的重要性逐渐下降,而区域因素的重要性则有所提升。”

  

  根据丹麦的重镇如奥胡斯、欧登塞和奥尔堡的平面规划地图中显示,它们的大型工业区和企业分布于港口附近或者交通要道的周边,几乎所有的大城市都对港口进行了扩建。

  而那些地处沿海的新兴小城镇自建成之初起,它们的港口与工业之间就有着密切的关联,例如兰讷斯、瓦尔勒和霍森斯等沿海城市的港口区域都分布着密集的工业区。旧港口建设带来的区域化作用主要体现在交通运输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提升。

  然而,当繁荣的港口带来源源不断的经济利益时,伴随着交通流量的提升也同时会产生一些新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对当时城市交通的承载量(尤其是位于市中心附近的老城区)提出了新的需求。

  20世纪30年代哥本哈根对旧港口克里斯蒂安港和它周边老城区实施的相关改造工程,尽管该项工程试图通过修建新的主干道来改造老城区的交通状况,但是它却仍然产生了额外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导致老城区的其他道路因交通压力骤增而“不堪重负”。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初丹麦的港口建设一度兴起,已经发展为重镇之一的埃斯比约是新时期港口城市建设成效显著的典型案例,此时部分小城镇也扩张到了一定的规模。以希茨海尔斯港和汉斯特霍尔姆港为例:

  它们是丹麦政府于1917年下令建造的新港口,土地所有权属于国家,国家又通过向私人出售的方式来寻求民间对建设项目的财政资助,有效避免了土地投机商从中获利。

  尽管它们在建设之初就通过规划竞赛寻求并采纳了最佳的设计方案,然而它们的实施却因经济问题而受限。

  其中汉斯特霍尔姆港原本被市政当局所认可,它的构造和设计融合了传统的古典几何模型与新时期城镇规划理念,然而受制于财政预算等诸多现实因素,它的实施延迟了数十年之久。

  

  20世纪中后期,经济的繁荣为港口城市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时机,传统港口普遍向现代化港口转型。

  丹麦港口建设的高峰期大致出现在经济最繁荣的20世纪60-70年代,受益于利好的国内外市场驱动,各大沿海城市为此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包括通信系统的建设、航运线路的扩张以及现代化渡轮的投入运营等。

  水路方面的规划建设主要包括桥梁设计和航运线路两个方面,丹麦的桥梁设计与现代化特征的地面交通以及航运设施有所不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丹麦市内桥梁的设计风格仍具有鲜明的传统元素且规模普遍较小。

  由于包括丹麦在内的北欧国家市内河流宽度均较为狭窄,因此市内几乎没有跨径很大(建筑师普遍将单跨距离高于200米的桥梁称为特大跨径)的桥梁。

  

  以首都哥本哈根的人工运河,哈芬水道为例,“它的河道宽度约为80米,建造于运河之上的桥梁超过10座,它们的跨径均小于80米,通常它们会在结构形式的设计上呈现出多样性。”

  在这一时期所建造的桥梁都具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尽管它们通常规模较小,但是在外观上却仍然呈现出传统特征,它们与其他一些具备“现代化”特征的交通设施相比形成了显著的差异,其主要原因在于丹麦的地理环境、对桥梁的实际需求和城市风貌保护意识的影响等缘故。

  自20世纪60-70年代起,现代化的港口与水路建设将哥本哈根和西兰岛与菲英岛、日德兰半岛、瑞典以及德国之间相连接。

  然而,其中最关键的工程,厄勒海峡跨海大桥规划却再次被推迟。直至战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丹麦都以规模较小且式样传统的桥梁建设为主。

  

  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那些融入现代化设计理念而建造的桥梁才开始在北欧国家盛行。其中连接丹麦与瑞典的厄勒海峡大桥堪称是一个典型案例。

  尽管早在20世纪60年代,它的建造工程就已经被提出,但是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它的实施却被推后了数十年,直到1995年,这项被后人称为建筑奇迹的工程才动工,它于20世纪末竣工。

  20世纪60-70年代的港口建设成果,从首都哥本哈根、大城市及中小城镇都得到充分的体现:在全国经济中作为处于重要地位的港口城市,它们发展的趋势始终是市政当局与规划设计者思考和关注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后期,有关与港口城市发展规划相关的区域建设,曾经遭到质疑。

  

  1989年,由一个专门成立的区域发展委员会,针对港口地区的整体规划理念设计了具体的方案,鉴于该方案的发起者属于民间组织,因此最终该方案的实施与否则取决于市政当局的决策。

  到了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新港口的建设初具规模。它们除了保留原先的注重商业性与交通便捷性的特征之外,普遍具有鲜明的生活气息。

  以克厄湾沿岸为例,这里通过填海造地工程新建起了一座占地面积约500公顷的海岸公园和与之相配的各项休闲娱乐场所(包括海滩码头和绿地)等。

  新建港口进一步呈现出它的生活气息和现代特征,以首都哥本哈根的布吕歇尔岛为例,这里被规划为一座开放型的海港公园,其中包括海滩、日光浴、咖啡馆等休闲娱乐设施。

  

  最终这项与民众休闲娱乐相关的公共空间规划方案在20多年后实施和建成,相较于最初的设计方案,不仅它的面积有所扩大,同时还增加了浴场、移动舞台和滑板坡道等设施,它成为供游客与当地居民享受城市生活的标志性公共区域。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