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潍坊市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测评答案详解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历史学研究中,鲁迅、茅盾、老舍、闻一多等人的作品经常被当作佐证史料而引用。现代文学能够被用作历史研究之辅助的根本原因正在于它固有的“以文见史”传统的存在。所谓“以文见史”,是对中国现代文学与历史互动关系的概括,它既是作家面对历史的观念传统,又是作品处理文本与现实关系的写作传统。中国现代文学在反思历史、关注现实方面成就卓著,各个时期的文学潮流中都存在一个清晰的历史维度。

  “以文见史”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写作传统。文学参与历史建构的传统在五四文学之前的进步人士那里就已经开启。中国现代文学与历史深度融会,积淀成一种前后相继的写作现象,并演化为具有本质意义的写作传统。现代作家在“人”的建构过程中,首选的是历史批判的路径,而不是将世俗生活合法化的路径,梁启超、鲁迅等人都就是如此。

  历史是中国现代作家倾心审视与观照的一片邈远、深沉的疆域。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许多作家都写过孔子的事迹,如曹聚仁的《孔老夫子》、冯至的《仲尼之将丧》、陈子展的《楚狂与孔子》等。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风云人物不断出现在现代文学作品中,包括人文始祖女娲(鲁迅《补天》),历史豪杰伍子胥(冯至《伍子胥》),精神气节的代表人物文天祥(郑振铎《桂公塘》),及众多能臣谋士,如信陵君(廖沫沙《信陵君之归》)、苏秦(魏金枝《苏秦之死》)等。此外,歌颂高尚文人的作品中亦不乏佳作,如何其芳的《王子猷》、唐弢的《晓风杨柳》等。现代文学创作中的历史书写,是沟通过去与当下的精神通道,有助于促进读者对历史的认知和理解。

  中国革命与现代文学的密切关系,使文学天然地关注历史进程。现代文学的纪实功能十分强大,民族国家重大事件与其文学呈现之间的时间差非常小,这是现代文学“以文见史”传统的醒目标志。各时期的主流文学全面折射出历史的风云变幻,文学由此逐渐确立了新历史观,并参与了历史的意义重构。

  “以文见史”传统与中国现代伦理变迁息息相关。新伦理的建构依托历史资源的例子大量存在。伦理辩驳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的历史小说中大量出现,抗战文学把民族安全至上提升为最高伦理原则。中国作家善于到历史中寻求伦理变革的依托。在这里,伦理变革与“以文见史”传统相遇并形成相互映照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以文见史”传统与现代文学的形式变革密不可分。历史小说、新歌剧、随感录、报告文学、传记文学、叙事诗中都有历史的踪影。现代作家突破了传统平话和历史演义的局限,从而为历史表达创造了新形式。例如,鲁迅的故事新编、茅盾的社会剖析小说、朱东润的历史人物传记、谭正璧的历史小说等,都在文学形式上创造了新范式,而新范式的诞生与历史语境有着必然的关联。

  对“以文见史”传统的认知有助于评价文学作品的价值。文学与历史都以关注人性为前提,这就使某些文学作品在生成审美价值的同时也具备认知价值。从文学的历史叙事中培育出的审美意识是社会化审美意识,对这种意识的研究有助于揭示审美价值的动态性和社会性,从而体现出中国现代文学“以文见史”传统的一个重要侧面。

  “以文见史”传统为文学接受者与批评者带来了指向未来的愿景。文学中的历史书写总是带着对公平、正义乃至乌托邦的向往,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精神并不是“向后看”的精神,而是从“过去”透过“现在”而直达“未来”的精神。这一传统不仅折射出历史规律,而且用指向未来的愿景为社会进步带来隐形的助力。

  (摘编自王寰鹏《中国现代文学“以文见史”的写作传统》)

  材料二:

  在近年的当代小说中,文学与历史的关系问题开始越来越引人关注。习近平同志在作协九大开幕式讲话中,非常明确地谈到了文学与历史的关系,其中当然也隐含着对于当代文学的批评。习近平同志说:文学家、艺术家要结合史料进行艺术再现,必须有史识、史才、史德。历史给了文学家、艺术家无穷的滋养和无限的想象空间,但文学家、艺术家不能用无端的想象去描写历史,更不能使历史虚无化。文学家、艺术家不可能完全还原历史的真实,但有责任告诉人们真实的历史,告诉人们历史中最有价值的东西。戏弄历史的作品,不仅是对历史的不尊重,而且是对自己创作的不尊重,最终必将被历史戏弄。只有树立正确历史观,尊重历史、按照艺术规律呈现的艺术化的历史,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才能立之当世、传之后人。

  对于中国当代文学来说,我们并不是要求作家像历史学家那样去追求历史事件、历史情节的绝对真实,而是要求必须尊重历史本质的真实。也就是说,即便叙事者在历史事件与情节的描绘上达到了相当程度的真实,但这一基础如若并非建立在历史本质的契合之上,我们也不能说这是真实的历史叙述。反之,即使对于某些历史的描写,其事件与情节完全出于虚构,但却在更高层面呈现了特定时代的本质规律,也依然可以看作是真实的历史。

  (摘编自徐刚《当代文学的历史叙事问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为文学与历史互动关系的一种概括,“以文见史”的观念传统和写作传统始终贯穿中国现代文学史。

  B.梁启超、鲁迅等人采用历史批判的路径来解构人性,客观上推动了“以文见史”这一写作传统的形成。

  C.中国现代伦理的变迁和文学形式的变革助力“以文见史”传统的发展,这促成了历史表达作品的出现。

  D.现实中,作家常常会根据自己写作的需要选择史料,因此具备“史识、史才、史德”就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答案:1.C (“这促成了历史表达作品的出现”错误)

  参考解析:根据材料一第5、6段可知中国现代伦理的变迁、文学形式的变革都与“以文见史”传统相关,再结合第6段的“现代作家突破了传统平话和历史演义的局限,从而为历史表达创造了新形式”,可知C项中“这”指代义变化了,强加因果了。A项对应材料一的第1段,B项对应材料一的第2段,D项对应材料二第一段。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学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历史建构,这不仅适用于历史题材作品的创作,也同样适用于其它题材的文学创作。

  B.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的历史叙事具有时代性,因此对这些作品的研究可以明确中国社会审美价值的变化。

  C.当代小说作家承继“以文见史”传统,尊重历史、按艺术规律呈现历史,才能在创作中避免历史虚无化。

  D.即使是历史情节完全虚构的作品,只要在更高层面上呈现了特定时代的本质规律,就可以看作是真实的。

  参考答案:2 .B (“对这些作品的研究可以明确中国社会审美价值的变化”错误)

  参考解析:根据材料一第4段与第7段内容可知强加因果,绝对化了。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符合“以文见史”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大河一我的保姆》是诗人献给一位普通农妇的颂歌,对她一生遭遇的描写,揭示了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的悲剧命运。

  B.《茶馆》以老北京裕泰茶馆为舞台展示的各色人物个人生活的变化,再现了清末到民国半个多世纪中国社会的沧桑变化。

  C.《小二黑结婚)讲述了抗战时期根据地一对青年追求婚姻自由的故事,歌颂了民主政权的力量,反映了解放区的新面貌。

  D.《边城》描绘旧中国军阀混战时期,偏安一隅的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讴歌了当地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

  参考答案:3.D ( 不能论证“以文见史”观点)

  4.两则材料都谈到了文学与历史的关系,但论述角度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4.①材料一论述中国现代文学“以文见史”传统的概念、源起、特征和研究价值。 ②材料二论述当代文学创作中如何正确进行历史叙事。(4分,每点 2 分)

  参考解析:答两则材料的侧重点这类题型,一定要注意材料的标题。看材料一的标题《中国现代文学“以文见史”的写作传统》,然后再分层次根据层意,就能找出论述角度与重点内容;材料二的标题是《当代文学的历史叙事问题》,根据两段的意思也能快速抓到要点。

  5.《阿Q正传》体现了“以文见史”的传统,请结合材料一,分析小说是如何体现这

  传统的。(4分)

  参考答案:5.①关注现实,重大历史事件及时呈现在作品中。《阿Q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为背景, 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基本状况。②表达对社会进步愿景的向往。《 阿Q正传》剖析国民劣根性, 引导人们反思和自省。(4 分 ,每点 2 分)

  参考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运用文本观点分析、评价文外材料的能力。要求评析《阿Q正传》这又体现教考衔接理念,并提醒老师们注意整本书阅读。题出得很好。做这类题首先应梳理出材料一中“以文见史”传统的特征,然后结合《阿Q正传》的具体特点对应分析即可。个人认为,如果考生得出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适当得分,譬如,从作品的文体特点谈,既体现了传统讽喻小说、传记文学的特点,又有独创性,体现形式变革等。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女军医的梦

  杨晓敏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采访手记。

  当部队医院宣布驻扎在这个地方的时候,她刚20岁。

  她是当年扛着背包一路翻山越岭来到西藏的。现在的人们把这些人称为十八军老战士。“十八军”的概念实际上已超越了它所代表的部队番号的含义,上升为一种令人肃然起敬的符号与荣誉。那年我去采访的时候,仍在西藏部队服役的十八军老战士已屈指可数。然而就在那所高海拔的野战医院,我竟意外地遇见这位即将离藏的十八军老战士。

  女军医两鬓染白。她告诉我,她已经办好了离休手续,明天就“下山”了。我暗自庆幸。

  女军医对我要采访的那些问题,总是有意岔开话头,只是轻描淡写地解释说,军人是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的,几十年待在这里是因为工作需要;医生本来就是为病人治病的,算不上什么奉献,所干的都是分内的事,仅此而已,完全没有必要在报上给予宣传。她想了想说:“你陪我在营区转转吧。”

  病房的左侧有一大片林卡(林卡是藏语,意为园林)。白杨树拔地而起,笔直高大,白亮的躯干在冬日灼射下,丝毫没有呈现出被寒风肃杀的景象,精神依旧。它们酷似一大群身着白大褂的俊俏轩昂的女护士。我们在林中漫步。脚下是早已旋落、发出嚓嚓脆响的叶子。野鸽子静卧在光秃秃的枝条上,气氛极是和谐。女军医沉吟片刻,说:“给你讲讲这林卡的来历吧。”

  “医院刚搬来那年,这里蒿草遍地,乱石成堆。对于这个只有野狗出没的不毛之地,我心里实在产生不出愉快的感觉。我们匆忙地架起帐篷,边防上的病号便陆续来住院了。记得第一次上夜班时,我惴惴不安地举着马灯走出帐篷,就撞见一只狐狸从我脚下窜过,吓得我连马灯都扔了。

  “后来工作基本转入正常,医院考虑修建房子。我们几个年轻人憧憬起未来,觉得生活太单调枯燥了,应该有点别的什么。我心想,这里能出现一大片林卡该多好,阳光下的叶子洒满金黄,林中铺着厚实的草坪,我们可以在里面唱歌、跳舞,甚至和恋人待在某一处密匝匝的树荫里……”

  “我们开始栽树了。刨开乱石,填进泥土,小心翼翼地栽下了幼苗。你瞧,这些高大粗壮的树便是当年我们最早的劳动成果。高原确实不易栽树,浇下一桶水,吱溜几下就让干涸的乱石滩吸干了。没有自来水,浇树全凭我们到前面的雅鲁藏布江去挑。肩头磨出茧了,腰杆也由S形变成水桶状了。我第一年栽下的树苗死去三分之二,只有一少部分绽出新芽,长出绿叶。我们正处在富于幻想的青春年华,那年秋天兴高采烈,极小的林卡成为我们娱乐的‘伊甸园’。风儿一吹,叶片像小风车一般旋转不停,我们翩翩起舞,忘记了一切烦恼疲劳。

  “次年春天,我们提心吊胆,生怕高原严寒的冬季会扼杀掉已经成活的幼苗。随着气温逐渐升高,担心解除了,白杨树熬风斗雪,又显示出蓬勃的生机。其实在西藏高原上栽下的树,一旦成活,生命力是异常旺盛的。于是我们产生出这样一个心愿,一定要栽培出一大片的林卡,让它们与我们高原军人的青春同步。我们年复一年地刨坑栽树,挑水浇灌,林卡不断扩大。我们也陶醉在劳动创造的甘甜之中,一度忘却了当初关于在林中谈恋爱的憧憬。闲暇无聊时,大家只偶尔在林中散散步。

  “八十年代,从内地军医学校分来很多年轻人,每当夏秋两季,夕阳倚射,林卡里弥漫着欢歌笑语。她们怀抱吉他,甩动长发,旋转起高跟鞋,在林中草坪上不停地唱呀、跳呀。节假日时,月上枝头尚不肯罢休,似乎她们本来就是林卡的主人翁。我们早已过了唱歌跳舞的年龄,这时候哪敢插足其中?但林卡是我们栽的,对此仍然有着不可抗拒的吸引力。在一个明月清风的夜晚,我怀着好奇心悄然走进林卡。

  “斑驳的月辉从叶子的缝隙中透进来,踩着酥软葳蕤的草地,令人心旷神怡,沉浸在一段久违的惬意的暖流之中,我恍觉第一次领悟到林卡的魅力所在。可当我四处张望时,顿觉面红耳赤,不合时宜。树干粗大的阴影里,几对情侣隐绰地依偎着,正在呢喃细语。我的出现,似乎干扰了这静谧、恬淡的氛围……我茫然后立即清醒,这时刻的林卡是属于年轻人的,而我老了。

  “其实我的心并不老,但我不能赌这种气,否则姑娘们会笑话我呢。当年栽树,不就是为了让年轻的自己有个栖身的休闲娱乐场所吗?现在自己早到了当祖母的年龄,今非昔比了!以后我决不再轻易到林卡里去,只远远地望着它,默默地放飞心中的想象,唤起久远的回忆。树都长大了,也说明我们在西藏几十年是值得的嘛。

  “前些天宣布我离休时,组织上问我有什么要求,我想了半天,说那就把欢送会放在林卡里开吧。姑娘们都说我的要求提得太好了。开欢送会的头天晚上,我失眠得厉害,心想要离开西藏了,明天能在自己亲手栽培的林卡里度过,一定要玩个痛快,和年轻人捉迷藏,击鼓传花,还要跳舞,重温自己青春的梦幻。总之,那天晚上想了许多……

  “我至今都认为,那天是我最倒霉的一天。连日来都是晴朗无风的天气,却从那天清晨呼呼地刮起风来,搅得天地昏黄一团。姑娘们懊恼地紧锁起眉头。我临窗眺望,禁不住珠泪涟涟。院领导把欢送会的工作都准备好了,我不能要求更改日期,再说情绪已经如此,下次未必就能调动起来。欢送会改在会议室进行。我沮丧极了,以至在欢送会上,同志们还以为我只是对生活了三十多年的西藏高原恋恋不舍呢。

  “欢送会开完后,我裹进大风里,信步走进这片林卡。我恍惚觉得世界静止了,天地明净,只顾贪婪地抚摸着蓬蓬勃勃的白杨树,就像抚摸着我的孩子们一样。心想,今生今世,恐怕再也忘不掉它们了。”

  我把女军医的话,全部记在采访本上。

  (选自2022年11月22日《解放军报),有删改)

  【注】1950年初,十八军奉命进军西藏,战士们克服高原高寒、缺氧缺粮等因素影响,为解放和建设西藏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身上体现的精神被称为“老西藏精神”。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暗自庆幸”的原因,一是幸运地在女军医“下山”之前采访到她,二是有望了解十八军老战士的精神。

  B.“腰杆也由S形变成水桶状”,女军医们形体的显著变化,突出了她们刚开始栽种树苗时的艰辛和不易。

  C.欢送会改在会议室进行,让女军医非常沮丧,突出了女军医的失望和遗憾,也表明她的梦始终没有实现。

  D.女军医深情抚摸白杨树的举动,表明林卡已经融入她的生命,也写出了她对西藏这片热土的眷恋、不舍。

  参考答案:6.C (“她的梦始终没有实现”错)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把林卡比喻成“伊甸园”,把叶片比喻成“小风车”,表现了树苗成活并长出绿叶后女军医们的兴奋之情。

  B.内地军医学校来的年轻人青春、开放,每到夏秋两季就在林卡载歌载舞,与缺乏生活情趣的老军医形成对比。

  C.文章开头交代采访手记,结尾点明采访的内容,首尾呼应,结构完整,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

  D.小说没有写女军医在西藏的医务工作,而是借交代林卡的来历,回答了十八军令人肃然起敬的原因。

  参考答案:7.B (“缺乏生活情趣”错)

  8.《解放军报》在刊登这篇文章时评论说:“于人生而言,当时间变成记忆的时候,装着苦痛的土壤中,也会绽放出像梦一样美丽的花,花瓣上会深烙着战友们的影像。”请根据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参考答案:8.①临退休之际,女军医回忆了三十多年的人生经历。刚到西藏时,条件艰苦,但他们让这片土地焕发生机,让年轻人的精神生活得以丰富,倍感欣慰。

  ②一代代战士在这里奋斗过,他们团结坚忍、艰苦奋斗、吃苦耐劳、无私奉献, 林卡、西藏是他们精神的见证,他们深感自豪、光荣。(6分,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解析:理解句子的含义

  (1)理解句中的关键词、短语。将上面的句子分解,我们会关注到“时间变化记忆”“苦痛的土壤”“绽放出像梦一样美丽的花”“花瓣上会深烙着战友们的影像”等几个关键点。将这些关键点与文章内容对应,会找到“时间变化记忆”对应“女军医的回忆”也就是从第7段到第16段的内容,引号揭示我们这部分都是她的回忆;“苦痛的土壤”对应女军医描述的艰苦环境,包括第7段及9、10段提及的自然环境,也包括第8段的生活情景,这里摘原文词句回答也可,譬如,“蒿草遍地,乱石成堆”“不毛之地”生活单调枯燥”等;“绽放出像梦一样美丽的花”对应文中他们建成林卡后这里环境的变化,树木“显示出蓬勃的生机”,人们“翩翩起舞”有了娱乐场所等;“花瓣上”对应劳动成果,今天的景象,“深烙着战友们的影像”对应像女军医一样在这片土地上奋斗过的人,他们不惧艰苦,无私奉献,把青春献给了这片土地。

  (2)体会语句所表现的情感、态度,挖掘主旨。从字里行间,不能看出这句话是赞扬、肯定的语气。赞扬的是像女军医一样的战士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也就是“老西藏精神“。这一点可结合【注】把握,要知道,凡是加了注释,就一定有用处。

  9.这是一篇以采访手记的形式创作的小说,请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6分)

  参考答案:9.①以新闻素材的形式呈现,增强了故事的客观性、真实性。

  ②文章主要内容是被采访对象女军医的自述,便于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③用多个片段性的故事展示女军医的一生,使人物形象更加多元、立体。(6分,每点2 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解析:分析题干,我们应关注到以下两个关键点:

  (1)“写作特色”。文章的写作特色我们应从哪些方面考虑?这个问题复习中早已涉及到。需要我们考虑到:文体特征、行文结构、选组材特点、表现手法(包括叙事手法、描写手法、抒情手法、修辞手法等)、语言特色等。特色,应该突出这篇文章不同于其他文章的地方。这篇小说最突出的特点,叙事上,以被采访对象女军医的自述来呈现,或者说,以第一人称叙述、回忆的形式来呈现,这样会显得更真实可信,便于情感的表达。文章首尾的呼应又让我们看到,结构上,现实与回忆交织,时间跨度比较大,这样拓宽时间,更丰富了人物形象及主旨。

  (2)“采访手记的形式”。“采访手记”揭示我们这篇文章具有新闻的特点,用新闻的形式来写小说,显然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客观性,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如果答案中是从“行文结构”角度答的“淡化情节,以片断性故事展示人物形象”也可以得2分;如果从写作特点方面答“以点带面,通过女军医来展示战士群像,赞扬老西藏精神”也可得2分。如果从别的角度答,根据情况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贞观四年,诏发卒修洛阳之乾元殿以备巡狩。给事中张玄素上书谏曰:陛下智周万物,囊括四海。令之所行,何往不应?志之所欲,何事不从?天下不可以力胜,神祇不可以亲恃。唯当弘俭约,薄赋敛,慎终始,可以永固。方今承百王之末,属凋弊之余,必欲节之以礼制。东都未有幸期,即令补葺。诸王今并出藩又须营构兴发数多岂疲人之所望?陛下初平东都之始,层楼广殿,皆令撤毁,天下翕然,同心欣仰。岂有初则恶其侈靡,今乃袭其雕丽?每承音旨,未即巡幸,此乃事不急之务,成虚费之劳。国无兼年之积,何用两都之好?劳役过度,怨黩将起。太宗谓玄素曰:“卿以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对曰:“若此殿卒兴,所谓同归于乱。”太宗叹曰:“我不思量,遂至于此。”顾谓房玄龄曰:“今玄素上表,洛阳实亦未宜修造。然以卑干尊,古来不易,非其忠直,安能如此?”

  贞观八年,陕县丞皇甫德参上书忤旨,太宗以为讪谤。侍中魏征进言曰:“自古上书,率多激切。若不激切,则不能起人主之心。激切即似讪谤,唯陛下详其可否。”太宗曰:“非公无能道此者。”

  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皇后谏曰:“昔齐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其罪云:‘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三也。’公乃释罪。”太宗意乃解。又谓房玄龄曰:“皇后庶事相启沃,极有利益尔。”

  太宗尝怒苑西监穆裕,命于朝堂斩之。时高宗为皇太子,遽进谏,太宗意乃解。太宗曰:“自朕御天下,虚心正直,皇太子幼在朕膝前,每见朕心说谏者,因染以成性,故有今日之谏。”

  节选自《贞观政要·论纳谏第五》

  10.下列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诸A 王B 今C 并D 出E 藩F 又G 须H营I构J 兴K发 L数M 多N 岂O 疲P人Q 之R 所S 望

  参考答案:10.FJN (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四处及以上不得分)

  解析:明确文言断句的具体方法,结合文意正确断句需要同学们重视这一考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文中指遍及、普遍,与《阿房宫赋》中“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意思相同。

  B.薄,文中指减轻、减少,与《孔雀东南飞》中“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含义不相同。

  C.讪谤,文中指毁谤,与《红楼梦》第一回中“况且那野史中,或讪谤君相”含义相同。

  D.恒,文中指一直、长久,与《齐桓晋文之事》中“苟无恒心,放辟邪侈”含义不相同。

  参考答案:11.D (“含义不相同”错)

  解析:强化教考一致化理念,关注教材重点。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太宗下诏征发士卒修缮洛阳乾元殿以备出巡时使用,张玄素上书劝阻,认为应当提倡节俭,减轻赋税,慎终如始。

  B.唐太宗面对张玄素劝谏时将自己与夏桀、商纣相比的警告,幡然醒悟,改正错误,并高度肯定了张玄素的忠贞正直。

  C.皇甫德参曾经上书触犯了唐太宗,魏征以上书奏事往往言辞激切才能打动人的事理为其说情,最终太宗予以谅解。

  D.太子在太宗盛怒命令杀掉穆裕时进谏,太宗认为太子从小耳濡目染,养成了敢于进谏的习性,才有这次即时进谏。

  参考答案:12.B (“将自己与夏桀、商纣相比”的是唐太宗)

  13.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方今承百王之末,属凋弊之余,必欲节之以礼制。(4分)

  (2)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谏太宗十思疏》)(4分)

  参考答案:13.(1)如今我们上承百王征战之末(刚刚统一了天下),恰逢民生凋敝之际, 一定要用礼仪制度加以节制。(4分,译出大意2 分,“属”“节之以礼制”句式各1分)

  (2)想到(君位)高而险,就要不忘谦虚,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居于百川之下。(4分,译出大意 2 分,“自牧”“下”各1分)

  解析:第一句的重点词“属”可以译为“恰逢、正好、属于、处于等”,“节之以礼制”,是状语后置的句式,翻译时需要调整语序为“用礼仪制度”“凭借礼仪制度”等。

  第2句中重点词“自牧”可译为“加强自身修养”,“牧”是“养”的意思,“自牧”为“牧自”,就是修养自身,也可译为“完善自身”等;“下”,可译为“居于…之下”。

  14.张玄素和皇后劝谏唐太宗采用的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3分)

  参考答案:14.张玄素:直接劝谏,指出危害;长孙皇后:借古喻今(或举例说理),委婉劝 说。(3分,一点1分,两点3分; 意思对即可)

  参考解析:古人劝谏无非就是直言劝谏、委婉地讽喻相劝,心平气和地劝谏或言辞激切地死谏等,如果平时阅读时注意积累了这方面的知识,这道题就没有难度了。

  附参考译文:

  贞观四年,唐太宗下诏征发士卒修缮洛阳的乾元殿,以备天子出巡。给事中张玄素上书劝谏说:“陛下所考虑的遍及万事万物,包括天下统统在内。您下令要做的, 什么地方不响应?心里所希望的,什么事情不顺从?天下不能单凭武力征服,神明不可以一味依赖。只应当大力提倡节俭,减轻赋税,慎始慎终,才可以永保江山安泰。如今我们上承百王征战末期(刚刚统一了天下),恰逢民生凋敝之际,一定要用礼仪制度加以节制。前往东都的日期还没有确定,就下令修缮东都的宫殿。诸王都要出守藩国,又要营造修建宫室。兴建和征发越来越多,这难道是疲惫的人民所希望的吗? 陛下你当初平定东都洛阳,看见那些豪华奢侈的宫殿,下令全部拆毁,所以天下安定,人们全都欣喜敬仰。哪里有开始憎恶它的奢华,现在却要承袭它的华丽装饰?(地方) 常常接到陛下出巡的旨意,而您没有马上前往巡幸,这就是从事并不紧急的事务,成为白白浪费人力物力的事情。如今国库没有两年的积,哪用得着修建两个都城?老百姓的劳役过重,就会产生怨恨诽谤。”太宗对张玄素说:“你认为我比不上隋场帝,那么跟夏桀、商纣相比又怎样呢?”张玄素回答说:“如果这座宫殿最终修好,那么就会同他们一样走到天下大乱的末路上去!”太宗叹息着说:“我没有认真考虑过这件事,于是到了如此地步。”他转过头来对房玄龄说道:“如今张玄素上表奏事,洛阳宫殿实在也不应该修建。然而地位低的人冒犯地位高的人,历来都不容易做到,要不是张玄素忠贞正直,怎么能做到呢?”

  贞观八年,陕县丞皇甫德参上书触怒了唐太宗,太宗认为这是毁谤。侍中魏微进言道:“自古以来上书奏事,往往言辞激烈直率,如果不激烈直率,就不能打动人主的心。言辞激烈直率就近似毁谤,希望陛下仔细考虑他的建议是否可行。”太宗说: “不是您就不能讲这样的话。”

  唐太宗有一匹骏马,特别喜爱它,一直在宫里饲养,后来没有生病却突然死掉了。太宗迁怒于养马的宫人,将要杀掉他。长孙皇后劝谏说:“从前齐景公因为马死了要杀人,晏子列举养马人的罪状:‘你养马而马死了,这是你第一条罪状。让国君因马杀人,百姓知道了,必定怨恨我们国君,这是你第二条罪状。诸侯听到这个消息, 必定轻视我们齐国,这是你第三条罪状。’齐景公于是赦免了养马人。”太宗的怒气才消解。他又对房玄龄说:“皇后在各种事情上竭诚开导我,对我很有好处。”

  太宗曾对苑西监穆裕大发脾气,下令在朝堂上杀掉他。当时高宗为皇太子,急忙进谏,太宗的怒气才消退。太宗说:“自从我治理天下以来,虚心接纳正直的意见, 皇太子从小在我身边,经常看见我欢迎直谏之臣,就养成了这样的习性,所以才有今天的进谏。”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5-16题。

  题李次云窗竹

  白居易

  不用裁为鸣凤管,不须截作钓鱼竿。

  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

  题子瞻墨竹

  黄庭坚

  眼入毫端写竹真,枝掀叶举是精神。

  因知幻化出无像①,问取人间老斫轮②。

  【注】①无像:没有画像的白纸或白绢。②老斫轮:斫轮老手。《庄子·天道》记载,轮扁是一位斫车轮的巧匠,常年操作,经验丰富。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白诗和黄诗都以竹作为写作对象,题材并不相同,前者是咏物诗,后者是题画诗。

  B.白诗前两句突出竹子的实用性,用词浅显,“不用”“不须”巧设悬念,引出下文。

  C.黄诗第一句“眼入毫端”表现东坡聚精会神;“写竹真”,即画出的墨竹形态逼真。

  D.白诗“留向纷纷雪里看”与黄诗“枝掀叶举是精神”中的“竹”的精神内涵相同。

  参考答案:15.D (白诗突出竹子的内在品质,黄诗强调画中之竹的生机活力)

  16.这两首诗中,竹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16.①白诗借竹写志,表面写竹,实际写人,表达了诗人对高洁孤傲、坚贞不屈精神品质的向往和追求;

  ②黄诗中的画中之竹形神兼备,展现了苏轼高超的绘画技艺,表达了诗人对画家精深造诣的赞美之情。(共6分,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解析:结合第15题我们可以了解到,第一首属于咏物诗,这类诗最大的特点是借物抒怀,需要我们通过把握物的特点来体会它的象征意义,这样我们就会关注到后两句“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后看”,以对比来突出竹的凌雪傲寒,用竹来象征诗人对这一高贵品质的向往与追求。第二首是题画诗,这类诗的内容或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谈论艺术的见地,或咏叹画面的意境等。这样我们就会看到诗中赞美了画中竹的形象逼真,有气韵、精神,由此赞美了东坡绘画的技艺高超。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归云来兮辞》中,陶渊明用“ , ”,写自己拄杖或游或息,时时昂首远望,畅享自然风景,表现生活的闲适自在。

  (2)贾谊的《过秦论》中,写秦始皇灭掉六国之后,为了抵御北方匈奴人的侵扰,所采取的策略和取得的效果的两句是“ , ”。

  (3)“笛”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诗人常用笛声表达思乡之情,“ ”,又如“ ”。

  参考答案:17.(1)策扶老以流憩 时矫首而遐观

  (2)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却匈奴七百余里

  (3)示例1:万里归船弄长笛(黄庭坚《登快阁》) 羌笛何须怨杨柳(王之涣《凉州词》)

  示例2:谁家玉笛暗飞声(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长笛一声人倚楼(赵嘏《长安晚秋》)

  (6 分。每空1分,错字、漏字、书写不规范均不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 (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全面赋能文化产业,推动供给侧和消费端深刻变革,一批文化新业态 ① 。?沉浸式展览、沉浸式演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全方位调动观众感官;在音乐、设计等平台上,人工智能创作成为一种新型内容生产模式;文娱领域的虚拟主播、虚拟歌手,改变着人们的欣赏习惯和交互体验。随时可以畅玩的云游戏,关注度持续攀升的数字藏品,城市青年热衷的推理游戏……蓬勃发展的文化新业态种类丰富, ② ,但都呈现出以数字技术为支撑、以文化和科技融合为动力的基本特征。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表明,文化新业态能够为文化产业提质增效提供新动能,提高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

  基于新技术进行内容开发是文化新业态发展的必由之路。融合餐饮、影视、动漫等不同领域的跨界明星深圳“客家小镇”,通过推出的一系列包括虚拟现实体验、古镇生态旅游等在内的内涵丰富的文旅项目带动了当地客家村落的发展振兴。

  与此同时,要营造良好外部环境,重视数字内容版权保护,通过不断完善版权体系,调动文化企业和创作者的积极性,以有效的制度安排为文化新业态的发展 ③ 。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3分)

  参考答案:18.①应运而生; ②各有千秋; ③保驾护航(3分。每空1分,其他符合语境的成语亦可)

  参考解析:①处强调的是文化新业态的强势发展,可以填的成语还可以是“异军突起”“脱颖而出”等;②处强调的是蓬勃发展的文化业态的特点,可填的成语还可以是“异彩纷呈”“各具特色”等;③处强调的是提供发展的保障,可填的成语还有“遮风挡雨”“驱奸斩邪”等。在选填成语时,不仅要注意语境义,还要注意感情色彩。这要求我们加大成语的储备。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3分)

  参考答案:19.①去掉“据”或“表明”; ②“专业化”后加“水平”(3分。一处1分, 两处3分)

  参考解析:这个句子有两处明显的语病,一是“据……表明”杂糅,需要去除其一;二是“提高”少了与之搭配的宾语中心词,可以在后面加“水平”,或者把“提高”改为“促进”。

  20.请将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改成4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4分)

  参考答案:20.示例:跨界明星深圳“客家小镇”带动了当地客家村落的发展振兴,它融合餐饮、影视、动漫等不同发展领域,推出了一系列内涵丰富的文旅项目,这些项目包括虚拟现实体验、古镇生态旅游等。(4分。一句1分)

  参考解析:长句变短句,需要先整体感知语段的基本意思,然后以层层剥笋的方式将句子进行分解,一般是主干单独成句,剩余的修饰成分变成分句,再按照一定的逻辑对主干句和几个分句的顺序进行重组。最后检查是否流畅、是否有信息的遗失是可以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一股“抗糖”风在中青年女性中悄然兴起。这种流行趋势到底健康不健康? ① 。在日常生活中,“糖”是指白砂糖、葡萄糖等各种加工制成的糖;加工食品中也含有很多的添加糖,添加糖是指在加工过程中添加到食物和饮料中的糖或糖浆,包括单糖和双糖,常见的有白砂糖、红糖、糖浆、蜂蜜、葡萄糖等。但在营养学上, ② 。这是一大类物质,由于它们由碳、氢和氧三种元素组成,而且分子式中所含的氢氧的比例恰好与水一样为2:1,所以称为碳水化合物。

  大多数碳水化合物存在于天然植物性食物中,是人类最经济和最主要的能量来源,我们从米、面等主食中获取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是多糖,另外还能获得蛋白质、脂类、维生素、膳食纤维等其他营养物质,以此来获得能量。 ③ ,它分布在细脑膜、细胞器膜、细胞质以及细胞间质里,主要以糖脂、糖蛋白和蛋白多糖的形式存在。此外,主食中消化快的淀粉、糖等成分可以很快在小肠消化吸收并升高血糖水平。

  在抗糖的队伍中,有人过度戒糖戒出了低血糖,有人吃抗糖产品吃出新的健康问题……放弃主食会对身体造成伤害,这说明我们不能盲目“抗糖”,不能拒绝碳水化合物的摄入。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参考答案:21.①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糖”; ②“糖”指的是碳水化合物; ③碳水化合物还遍布我们身体细胞中(6分。每点2分)

  参考解析:语句补写题考查的是学生的语言表达连贯能力。需要考生首先阅读语段,把握语段的中心内容;其次,分层次把握表述脉络,理清句间的逻辑关系。在补写时要有关键词意识,这样才能提高得分率。①处的关键应该是“什么是糖”,因后文是对“糖”的阐释;②处的关键词应该是“糖”和“碳水化合物”;③处的关键词“碳水化合物”和“身体细胞”

  22.简述第二、三两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0字。(4分)

  参考答案:22.因为碳水化合物有供给能量、构成细胞、升高血糖等作用,且抗糖可能伤害身体,所以不能盲目抗糖,不能拒绝碳水化合物摄入。(4分。概括作用2分,损伤身体1分,因果关系准确1分)

  参考解析:这道题既考查概括要点的能力,又考查到了复句知识。需要先分层概括第二、三段的主要内容,然后再紧扣要求“因果关系”,准确选用关联词语来表达。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诗文之所以代变,有不得不然者。一代之文,沿袭已久,不容人人皆道此语。今日千数百年矣,而犹取古人之陈言一一而模仿之,以是为诗可乎?故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

  这段话告诉我们,写诗须从模仿入手,但是又必须有创造。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3.建议参照2022年山东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以 44 分为基准分。

  参考解析:顾炎武的这段话翻译一下是这样的:诗文之所以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变化,有不得不变的原因。一个时代的文学创作,沿袭久了之后,就不能允许人人都像原来那样创作。如今将近一千多年了,却仍然取法古人的陈旧言辞,一一地摹仿它们,用这样的方法来作诗,行吗 ?所以说,如果不像古人就失去了诗所以为诗的特质,如果太像古人就失去了自我的个性特征。

  “这段话告诉我们,写诗须从模仿入手,但是又必须有创造。”这句又告诉我们写作的重点是“模仿与创造”的关系,而且对“模仿”要辩证分析,不能全盘否定。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材料中的这一段还提示我们,取材议论不要只局限于“诗”的创作,要联系实际,谈生活中问题。所以最佳立意是将“模仿”与“创造”辩证统一,当然可以重点突出一方,要联系生活实际,不能空洞地只讲道理。

  具体问题后面结合学生例文另行分析。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