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古希腊培养哲学家的教育目的——以苏格拉底、柏拉图为代表

  在古希腊,身心和谐发展是雅典人所理解的最主要的教育内涵。这种和谐的教育既包括健美的身体,也包括美好的心灵,智慧成为人们崇尚的目标之一。

  公元前5世纪,雅典政治家伯里克利无不自豪地说:“我们爱好智慧。”…思想家苏格拉底宣称,追求智慧是人所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只有通过省察和哲学活动才能“知道你自己”。

  

  一、什么是“哲学家”

  在古希腊人看来,哲学不仅是智慧之学,而且是心智之中的“最高智慧”,哲学家是享有“最高智慧”的人。古希腊哲学最初就是以“爱智慧”的面目出现的,哲学家也以最富于智慧的形象普遍受到人们的敬仰。

  苏格拉底对真理和善具有无可比拟的崇拜,并希望通过它们来寻求事物的本质。他认为,心灵和思维进入“纯粹的、永恒的、不朽的以及不变的事物的领域”,“直接接触有相同本质的各类存在……灵魂的这种状态我们就叫做智慧。

  苏格拉底对智者派没有好感,不愿意被别人称为是最有智慧的人,而只认为自己是智慧的爱好者和追求者。他极力否认是自然主义者和智者,对那种“用较无力的论证驳倒较有力的证明”的“辩证法”不以为然。

  他推崇的是那种具有普遍性和原则性的根本知识,只有真正掌握这种知识的人才可以说是有智慧的人,才能称之为“哲学家”。

  

  教育就是要培养具有这种高尚智慧和治国安邦之才的哲学家。这便是教育的最终目的。苏格拉底的这种思想实际上“是历史上最早的专家治国论,这是古希腊培养哲学家教育目的的思想渊源”。

  柏拉图继承并发展了苏格拉底的思想。在柏拉图那里,“理念”是一切事物的本质,“那是一种思想精神境界,是不依靠任何个别事物并先于任何个别事物而客观存在的精神实体”。

  按照柏拉图的观点,真正的哲学家在于洞悉“理念”的本性,并且能够把它运用到国家的治理中去。哲学家的本性就是“永远酷爱那种能让他们看到永恒的不受产生与灭亡过程影响的实体的知识”。

  哲学家是热爱智慧的人,这种智慧是永恒不变的理念。因此,柏拉图说:“哲学家是能把握永恒不变事物的人,而那些做不到这一点,被千差万别事物的多样性搞得迷失了方向的人就不是哲学家。’’

  

  在柏拉图看来,哲学家是人的最高发展境界,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哲学家的,只有那些真正把握理念的人才有可能成为哲学家,而这样的人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首先就是具备哲学家的特征:一是“具有良好的记性,敏于理解,豁达大度,温文尔雅,爱好和亲近真理,正义、勇敢和节制;

  二是节制的,不贪图享乐,决不追求物质享受和肉体的快乐,而是关注自己灵魂的改善和自身心灵的快乐;

  三是心怀坦荡、眼界广阔的贤者,能观察和研究所有时代的一切存在,胆怯和狭隘不属于真正哲学家的天性;

  四是身心和谐发展的,他只朝向理念指引的方向;

  五是哲学家的灵魂具备最高的美德——智慧和最基本的美德——正义,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天职,按照善的理念的要求去行动,从而引导国家走向至善;

  六是具备统治艺术,成为国家的统治者。柏拉图比喻道:“统治的艺术就是用真正的编织方法,把刚毅和智慧之士的德行结合起来,使他们志同道合、和睦团结地共同生活,从而编织出最壮丽、最豪华的国家之布。

  柏拉图还认为,哲学家应深入到充满艰难与危险的政治生活中。哲学家的目标不是为了城邦中任何一个阶级的特殊幸福,而是为了城邦的整体幸福。只有当哲学家能为国家未来的统治者找到一种比统治国家更善的生活时,才可能有一个管理得好的国家。

  

  二、理想国与哲学家

  古希腊的国家学说和社会政治学说是培养哲学家教育目的的重要理论基础。柏拉图分析了当时希腊存在过的政治体制,例如,斯巴达式的专制政体,少数富人掌握统治权的寡头政治和暴君专制,独裁当政的僭主政治,以及雅典式的民主政体,认为这些政治体制均弊多利少,不能作为理想国家的政治体制而被采纳。

  经过考察和寻访,他提出建立一种理想国家的设想,由哲学家担任统治者的国家,即“哲学家政体”。这种理想的国家由三个不同的阶层组成:统治阶层、保卫阶层和劳动阶层,并具有正义、智慧、勇敢、节制四种美德。

  统治阶层享有智慧的美德,具有治理整个国家的知识;保卫阶层具有勇敢的美德;劳动阶层具有节制的美德,服从统治者的管理。正义是国家全体人民包括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具有的美德,占据重要的地位,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只有这样,国家才能和谐一致。

  

  在柏拉图看来,正义就是每个人都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而不去干涉别人应该做的事,各个阶层互不干扰、相安无事,统治者安心治国,保卫者尽心侍卫,劳动者心甘情愿,依靠各自拥有的智慧、勇敢和节制美德为国家作贡献。这就是人类社会所理想的国家。

  理想国中的三个不同阶层具有轮回不灭的灵魂,它包括理智、情感和欲望三部分。理智具有统帅情感和欲望的功能,特点是“爱智爱学”;情感服从于理智,表现为争强好胜和忠诚;欲望表现为随心所欲,必须受到理智和情感的控制。灵魂的三个组成部分和谐相处,各自起着自己的作用,其中理智起领导作用。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一切财产均为共有,公民具有相同的权利和义务;男女平等,受同样的教育,享有担任同样公职的权利。

  

  那么,这样的理想之国该怎样治理和实现呢?柏拉图明确表示,这样的国家只是一个理想的国家,要使它从理想变为现实,那就必须让哲学家作为最高统治者。

  他说:“除非哲学家成为我们这些国家的国王,或者我们目前称之为国王和统治者的那些人物,能严肃认真地追求智慧,使政治权力与聪明才智合而为一;那些得此失彼,不能兼有的庸庸碌碌之徒,必须排除出去。否则的话……对国家甚至我想对全人类都将祸害无穷,永无宁日。

  实质上,柏拉图把希腊城邦危机的根源归结为人们德行的沦丧和缺乏有德行、有能力的统治者。因此,他认为,国家的政治制度受统治者个人品行和人格特征的制约,因而他把哲学家体制看作解决城邦政治危机和建立理想政治制度的根本出路。

  由此出发,柏拉图明确提出了培养哲学家的教育目的。“只要让真正的哲学家,或多人或一人,掌握这个国家的政权。他们把今人认为的一切光荣的事情看作下贱的无价值的,他们最重视正义和由正义而得到的光荣,把正义看作最重要的和最必要的事情,通过促进和推崇正义使自己的城邦走上正轨。

  可见,属于中坚力量和起中流砥柱作用的统治者必须集哲学家和政治家于一身,理想国才有可能实现。

  

  培养哲学家的教育目的还基于对“善”的理念的追求。柏拉图的“理念”是一种抽象的、永恒的、不朽的精神世界,而现实世界是具体的、变化的、暂时的。对理念的认识不能由感觉而只能由智慧去把握,只有哲学家才具有智慧的美德,所以,也只有哲学家才能认识理念。

  在柏拉图的理念论中,善的理念是很重要的。“如果我们不知道它,那么别的知识再多对我们也没有任何益处,正如别的东西,虽拥有而不拥有其善者,于我们无益一样。或如我们拥有一切而不拥有其善者……或者懂得别的一切而不懂美者和善者,这有什么益处呢?”

  在柏拉图看来,善的理念是一切所有理念的核心,是最高的理念。它是指灵魂总在寻求的那种可以得到最后的满足的东西,是事物的存在和认识的根源。它不仅应用于个人生活,而且应用于整个宇宙。在《理想国》中,柏拉图将“善”的理念看成是最大的知识问题。

  正是由于善,正义等美德才是有用的和有益的。所以,“善的理念”是未来统治者最需要学习的学问。柏拉图所说的“善的理念”,实质上成了哲学家的最高追求。每一位哲学家只有掌握了这一最高原则,才能达到真知,成为合格的理想国的统治者。

  

  正如柏拉图所指出的:“这个(善的理念)就是每一个人的灵魂所追求的,也是他的一切活动的目的。但他坚信,对理念的认识并不是一般人所能为的,对“善的理念”的认识更不是一般人所能及的。

  哲学家只有通过长期的学习和探索,才能努力去掌握它;而只有掌握了“善的理念”,哲学家才能成为真正的完善的彻底的哲学家,才能洞悉人生和宇宙的最高原理,最终接近理念,从而成为一个合格的国家统治者。

  可见,只有哲学家成为统治者,理想国才能实现,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培养哲学家来实现理想的社会。

  

  三、怎样培养哲学家

  理想的社会政治制度是培养哲学家的必要条件。柏拉图认为,培养哲学家需要特定的环境。哲学家掌握理念的本质,具有善的品德,能够担当统治者的角色。

  但是,哲学家要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最优秀者,并不是在生活中自然成就的。哲学家的本性只有通过良好的教育,才有可能最终化为现实,只有在合适的环境里,哲学家才能充分成长。“哲学如果能找到如它本身一样最善的政治制度,那时可以看得很明白,哲学确实是神物……”因此,必须创造理想的政治制度让哲学家真正发挥作用。

  培养哲学家是为了建立理想国,而只有理想国才具有培养哲学家的环境和条件。柏拉图明确表示,具有哲学家的品质只是具有了成为哲学家的天赋,但最终是否能够成为哲学家,还需要专门的训练、教育和辅助。

  

  首先,哲学家要经过严格筛选和艰苦的训练。他指出,培养哲学家的教育实际上是非常精密和艰难的,因为教育、训练和学习本身就是一种艰巨的事业,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需要经过超常的努力和周密的计划才能实现教育目的。

  柏拉图一再强调,必须从小就注意使儿童的心灵受到磨炼,注意不断排除侵蚀灵魂的各种障碍,使灵魂中最高尚的部分得以发扬光大,抑制灵魂中低级的部分,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

  一个真正关心自己身体和心灵健康成长发展的人,只有千方百计排除和摈弃一切外来干扰,才能使心灵受到锤炼,学得知识。

  其次,哲学家的养成需要个人付出巨大的努力。学习知识的前提是保证心灵真正转向善的理念,获得关于善的理念的摹本,这需要经过一个很长时间的艰巨训练和严格科学的学习的过程。

  

  第三,哲学家的培养不是单独进行的,需要辅助于其他两个阶层的养成的配合。培养哲学家的教育训练国家的保卫者和劳动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裨补的。

  没有保卫者的教育,就不可能完成哲学王的教育。保卫者教育是哲学家教育的必经阶段,保卫者的教育易于培养勇敢的美德,可以为培养哲学家打基础。劳动者的教育也有利于哲学家的培养,当他们养成节制、正义等品德时,国家才能达到完美的和谐。

  最后,至关重要的是有一套理想完整的教育体制和学习内容。所以,柏拉图设计了一套高于古希腊教育现实的教育体系,包含从学前阶段一直到成为哲学王为止。

  

  而学习的主要内容就是哲学,因为它是最高深的学问和人类智慧的结晶,它高于一切科学,包含了一切科学的精华。因此,其他学科的学习是学习哲学的“序言”;各门学科均应与哲学保持着亲缘关系;必须从对具体事物的感知探索转向对哲学本质的把握,才能使具有非凡天赋才能的人成为真正的哲学家。

  柏拉图说:“坚持不断地专心致志地学习辩证法”,就能够把所学的“各种课程内容加以综合,研究它们相互间的联系以及它们和事物本质的关系”,能经受各种考验,才能“把灵魂的目光转向上方,注视着照亮一切事物的光源。……看见了善本身”。

  

  四、哲学家:理想与现实的结合

  培养哲学家的教育目的与古希腊城邦的现实生活有着直接的联系。古希腊的教育就是以培养未来的统治者为基本宗旨。

  伯里克利时代的繁荣景象开创了古希腊政治生活的崭新模式,奴隶制民主政治受到了人们极力的推崇,沸腾的政治生活和昌盛局面为政治家培养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

  参政与从政成为当时社会生活中普遍的事务,公共讲演、辩论成为社会政治生活的必要形式,同时又需要一定的知识、智慧和政治常识作为铺陈。

  应该说,智者的教育活动适应了这种需要。然而,苏格拉底站在更高的理性角度,思考了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由盛到衰转变的原因,认为国家体制、政治生活、民主方式和城邦的颓废之根源在于统治者不具备治理国家的能力、德行和知识。

  他指出,政治生活和治理国家都属于专门的技能和技巧,需要通过教育传授相应的知识,培养适合于治理国家的美德和能力,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治理国家所需要的哲学家(政治家)。

  柏拉图一方面继承了苏格拉底的思想,另一方面又发展了国家政治理论。他不仅指出培养具有美德和专门知识的哲学家是国家安定昌盛的基础。而且进一步论证了由哲学家作为最高的统治者治理国家的优势和必要性。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哲学家是至善的代表和贤能的统治者,哲学家治理的国家是理想之国。理想国中的哲学已不单单是一门学问或早期希腊哲学所追求的对自然界的沉思。而是决定整个社会状态和未来的行动理念。

  对于柏拉图来说。唯有哲学才是人应当寻求的东西,哲学具有最深刻的情感和坚决的意识,是最高的善和整个世界遵循的基本原则。所以。哲学是治理国家的学问,哲学家理应成为国家的统治者。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对柏拉图的“哲学家即为统治者”的观点作过分析。

  他认为,柏拉图“说统治者应该是哲学家,说国家的统治权应该交给哲学家手中。这似乎未免有点妄自尊大。不过为了判断这话是否正确,我们最好记着柏拉图意义的哲学及当时对于哲学的了解,即把什么算作哲学。……

  我们知道,柏拉图这里所了解的哲学,是与对超感官世界的意识。亦即我们所谓宗教意识混合在一起的;哲学是对自为的真理和正义的意识,是对国家的普遍目的的意识和对这种普遍目的的有效性的意识。

  ……由此得到的结果就是:当柏拉图说哲学家应该管理国家时。他的意思是根据普遍原则来决定整个情况。……这样的原则构成政府和权力的实质。”

  必须看到,柏拉图所生活的希腊社会和他本人所经历的实践活动强化了他培养哲学家的教育目的。

  公元前399年,因苏格拉底被害而被迫出游的柏拉图来到了南意大利的塔林敦城。这里是希腊殖民地。是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活动中心。在那里,柏拉图结识了毕达哥拉斯派的主要成员、数学家阿尔基达(Arehytas)等人。

  阿尔基达不仅是一位在数学、力学方面颇有造诣的学者。还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国家领导人。从阿尔基达那里,柏拉图不仅学到了不少有关数学和天文学的知识,更令他津津乐道的是:阿尔基达集哲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于一身。

  

  把一个城邦治理得有条不紊。公元前387年,柏拉图参照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经验,创建了自己的学园,试图通过培养一批精通哲学、自然科学以及善于治理国家的哲学家,来实现他的“哲学家治国”的理想。

  这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所以培养贵族子弟成为哲学家(统治者)为目的的学校。根据古代罗马作家普鲁塔克(Plutarchos)等人在有关著作中的记载,柏拉图在学园内以培养未来的哲学家为己任,希望他们在将来的政治现实中实现他的理想。

  学院曾为古代希腊许多城邦的政治家提供过咨询,还为那些已经获得政治权力的政治家们提供实际的指导。从某种程度上讲,“柏拉图的培养‘哲学家’的思想正是他这种实践活动的反映。而非一种纯粹的乌托邦”。

  

  结语

  以苏格拉底、柏拉图为代表的古希腊思想家将社会政治观运用于教育目的的界定,使其教育思想成为政治学说和国家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柏拉图把教育目的观与社会政治思想紧密结合,提出理想国得以实现的必要前提。那就是由哲学家管理的社会体制。可以说,这种思想是“社会本位论”的最早萌芽。

  由此可以看出,教育目的的思想和观念均受到或根据一定的社会思潮和体制来阐释,它是一种对教育过程预期结果的价值取向。“教育目的和目标对社会负有某种职能,要不依赖于社会文化和社会制度而去确定教育目的和目标是办不到的,因此要在绝对的意义上制定教育目的和目标是不可能的。

  作者观点:

  古希腊哲学在社会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其思想和方法对于当时的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也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持续存在,并对现代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古希腊哲学家们提出了很多教育思想和方法,这些教育思想和方法对古希腊的教育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被许多现代教育家所借鉴和应用。

  在当今社会,我们仍然可以从古希腊哲学中获取智慧和启示,例如推崇自由、平等、人权、民主等理念,以及追求真理和智慧的精神等。

  因此,我们应该对古希腊哲学的思想和贡献予以充分的肯定和赞赏,同时也应该在现实生活中积极应用它们,为我们的社会和文化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撤战争史[M】.谢德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柏拉图.苏格拉底的最后日子——柏拉图对话集[M].余灵灵.罗林平,译.上海:三联书店.1988.

  赵祥麟.外国教育家评传:第一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46,70.

  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二卷[M].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吴式颖.外国教育思想通史:第二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麦克墨林.教育目的概论【M]/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育目的.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