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进入狂飙模式 全方位提升!
昨天事务所发布两江新区新规划解读的文章,有读者留言说,“重庆这次是真的要来大的了啊“。
现在,真正“大的”来了。
3月24日,重庆人民政府发布了《重庆市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7年)的通知》。(下称《行动方案》)
在1月28日上午,春节后上班第一天,重庆就召开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工作推进大会。市委书记袁家军在会上称其为“一号工程”。
一号工程的中心思想和实质就是做大做强重庆这个极核,也就是建设新重庆。
《行动方案》是对一号工程全面、系统性部署,包括目标,路径和制度保障。
新重庆蓝图描定,全方面、全领域将迎来大提升。
建议大家有空时去读一下原文,热爱重庆的人一定会心潮澎湃。
《行动方案》不同以往官方文件四平八稳的表述,而是盈满雄心壮志。
另一个特点是,它很像一个发达地区的规划,散发着高级城市的气息。
有个说法很有道理,你要先相信,才会拥有。
但《行动方案》绝不是一个抽象的愿景,许多目标都制定了指标数据,建设期并不长——5年。
今天我们先梳理下《行动方案的》重要举措,算是一个笔记,供读者快速阅览。
重庆市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7年)
一、总体要求
“一号工程”、全市域融入、全方位推进。
服务国家区域发展大局、内陆改革开放大局、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大局、促进共同富裕大局。
二、重点任务(时间均是到2027年)
(一)实施提升主城都市区极核引领行动:
■基本建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发展能级和综合竞争力中西部领先;
■地区生产总值超过3万亿元;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26%;
■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54%;
■常住人口达到2200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80%;
■打造创新之城、开放之城、便捷之城、宜居之城、生态之城、智慧之城、人文之城;
■加快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活跃增长极和强劲动力源。
1.增强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功能承载能力
■实施中心城区强核提能级行动;
高标准建设两江新区、西部(重庆)科学城;
加快集聚国际人才、全球资本等高端要素;
打造联通全球、辐射内陆的高端要素集聚地。
■进一步强化主城新区各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支持涪陵、永川、合川、綦江—万盛等,建设区域交通枢纽、商贸物流中心、公共服务中心;
■实施现代都市功能新场景示范工程。
2.打造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主战场
■加快城市更新,滚动实施112个城市更新试点;
■加强城市地标性建筑整体塑造:
系统开展“两江四岸”整体提升,建成100公里滨江公共空间;
全面提升城市经济品质、人文品质、生态品质、生活品质。
■强化主城新区产业配套功能:
支持创建国家高新区和市级特色产业基地;
联动培育一批千亿级、五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
3.建设辐射力带动力强劲的动力源
■梯次推动主城新区与中心城区功能互补和同城化发展;
■畅通璧山、江津、长寿、南川联系中心城区通道;
■加快推动广安全面融入重庆都市圈;
■推动中心城区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向主城新区延伸共享;
■加快川渝高竹新区、合(川)广(安)长(寿)协同发展示范区;
■聚力推动成渝地区中部崛起、渝东北川东北一体化发展和川南渝西融合发展。
4.强化城市规划统筹
■加强市级统筹:
增强城市形态、风格、气质协调性;
科学布局跨区域、牵引性强的重大功能设施;
■强化主城都市区各区规划实施:
适度有序向各区下放经济社会管理权限;
引导各区探索建立跨区域重大工程项目、重大平台利益共享和成本分担机制。
■坚持“亩均论英雄”;
■建立以人口集聚为导向的资源要素配置机制。
(二)实施建设现代基础设施网络行动
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1、打造世界级机场群
■开工建设重庆新机场;
■江北国际机场T3B航站楼及第四跑道建成投用;
■机场旅客吞吐能力达到8000万人次;
■货邮吞吐能力达到120万吨;
■国际(地区)航线达到115条,通达超过80个全球主要城市。
2、加快建设铁路大通道
■“米”字型高铁网基本建成:成渝中线高铁、渝昆高铁川渝段、渝湘高铁重庆中心城区至黔江段等项目建成投用;
■提升沪汉蓉铁路货运功能,完善货运通道“三主五辅”布局;
■实现高铁运营里程突破1900公里;
■铁路网总规模达到3700公里。
3、加密提质公路网络
■“三环十八射多联线”高速公路网加速成型;
■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超过5000公里。
4、加快建设长江上游航运中心
■积极推进三峡水运新通道启动建设;
■基本建成“一干两支六线”高等级航道网;
■基本建成“三枢纽五重点八支点”现代化港口集群;
■港口货物吞吐能力达到2.5亿吨
5.打造级配科学的城市智慧交通系统
■实施“1000+”城市轨道交通成网计划;
■建成璧铜线以及中心城区至永川、南川等市域铁路;
■主城都市区1小时交通圈和通勤圈基本建成;
■提速建设两江新区—长寿区快速通道;
■加快推进白市驿隧道、宝山大桥、科学大道九龙坡段、三纵线柏树堡立交至北环立交段改造项目建设;
■中心城区基本建成“五横六纵一环六联络”快速路网结构;
累计通车里程超过7300公里
■积极推进现代化智慧城市交通治理,基本建成成渝“智行走廊”。
6、构建多元现代的能源保障体系
■电源电网建设:建成川渝特高压主网架、“疆电入渝”工程;
■天然气供应网络,以涪陵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为引领:
推动南川、綦江、武隆等区块页岩气增储上产;
推动梁平、忠县等重点区域万亿立方米页岩气勘探开发;
■煤炭、成品油供应网络:
畅通“北煤入渝”运输通道;
优化成品油储运设施布局;
■能源储备调峰体系,建成:
綦江蟠龙、云阳建全抽水蓄能电站;
铜锣峡、黄草峡储气库;
中航油西南战略储运基地;
■高标准建设国家级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
7、建立高效安全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
■力争开工川渝东北一体化(重庆中部)、渝南水资源配置等水网工程;
■加快藻渡、向阳、跳蹬等大中型水库建设;
■全面建成渝西水资源配置等重大水利工程;
■新增年供水能力5亿立方米以上;
■力争中心城区防洪能力全面达到100年一遇标准
(三)实施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行动:
■支柱产业转型升级取得重大突破;
■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大幅提升;
■保障全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战略备份作用显著增强;
■力争制造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8%,
■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50%。
1、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建设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高端电子两大万亿级优势产业集群;
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国比重达到10%以上;
功率半导体、液晶面板产量迈入全国前三;
■升级打造智能装备、先进材料、绿色食品、现代轻纺、生物医药、新能源制造业等千亿级特色产业集群。
■积极布局人工智能、生命科学、“卫星互联网+”、绿色低碳、光电子等若干高成长性未来产业集群。
2、促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
■加快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成渝国家枢纽节点建设;
5G网络实现城镇和重点场景全覆盖;
重点算力设施算力突破1000P;
■加快国有企业“智改数转”步伐,新建50个智能工厂和500个数字化车间;
■建设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平台;
■“满天星”计划,带动: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达7000亿元;
“芯屏端核网”产业规模达到1.4万亿元;
■推进鲲鹏计算产业生态重庆中心建设。
3.构建优质高效服务业新体系
■基本建成西部金融中心;
■打造西部法律服务高地,建设东盟法律服务中心;
■培育千亿级检验检测产业集群、国家工业设计示范城市;
■高水平打造国际性消费集聚区;
■培育8家5A级物流企业,打造2—3家国家物流枢纽运营标杆企业;
■社会物流总额达到5万亿元。
4、发展优势特色农业
■建成20个五十亿级农产品加工园区,实现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6500亿元;
■推进国家级重庆(荣昌)生猪大数据中心建设;
■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建设一批重点网货生产基地和产地直播基地。
(四)实施加快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行动
■建成区域协同创新体系,科技创新能级跃升,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功能形成;
■力争产生3项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成果;
■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0%以上;
■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实现“双倍增”:
总量分别达到1.27万家和8.6万家;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22%;
■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
1.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
■高定位建设成渝(金凤)综合性科学中心;
■推进大学城、科研港、科创街、科学谷、生命岛“五大创新支撑”建设
■科学城核心区研发投入强度超过5.7%
■科技型企业超过2000家。
2、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加快建设超瞬态实验装置、长江上游种质创制中心等;
■积极谋划国家实验室,争取国家实验室重庆基地落地;
■持续推动中科院重庆科学中心等科创平台建设;
■建设两江协同创新区,提质建设广阳湾智创生态城。
3、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加快在脑科学、量子科学、合成生物学等重点领域布局;
■支持企业设立市自然科学基金创新发展联合基金;
■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建技术创新中心等科技创新基地。
4.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推动尽快获批建设“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
■高质量合作建设川渝共建重点实验室;
■着力推动“万达开”协同创新示范区建设;
■绘制海外人才地图,促进人才供需对接;
■建好院士工作站、海智工作站;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运用;
■加快营造一流创新生态。
(五)实施打造国际消费目的地行动
■深入实施“巴渝新消费”八大行动;
■到2027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65万亿元;
1.营造高品质国际消费空间
■打造“重庆山水、重庆时尚、重庆美食、重庆夜景、重庆康养”五大名片;
■加快培育渝中、江北、南岸等国际消费重要承载地;
■培育万州、永川等区域消费中心城市;
■培育大足、南川、武隆、巫山等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城市。
■建成2—3个世界级商圈、10个高品质商圈。
■稳步推进陆海国际中心、中環万象城等城市消费新地标建设。
2.集聚全球优质消费资源
■打造优质市场主体集聚地、国际知名品牌优选地、全球优质服务引领地;
■开设全球性、全国性和区域性品牌首店、旗舰店、连锁店,新落户品牌首店超1600家;
3.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
■培育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试点城市;
■创建都市演艺聚集区、国际舞蹈中心;
■打造国际范、中国味、巴渝韵的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
4.发展会展赛事经济
■提升全市展会规模和层级,引进2—3个全球知名展会;
■积极申办国内外高水平综合性运动会和顶级单项赛事;
■打造特色鲜明的国际消费节庆活动;
■支持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时装周、电影节、艺术节、龙舟赛。
(六)实施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行动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5%左右;
■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稳定在338天左右;
■长江干流水质稳定保持Ⅱ类;
■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全国领先;
■碳达峰碳中和实现阶段性目标。
(七)实施勇当内陆省份改革探路先锋行动
1.以数字政府建设为牵引推进数字化应用。
2.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加快推广应用“渝快办”;
■行政许可事项“最多跑一次”比例达到100%;
■全面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政务数据资源共享共用。
3.构建高标准市场体系
■推进落实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重点举措;
■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
4.推动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
■实施好新一轮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行动方案;
■以市场化方式推进市属国企重组整合;
■新增市属国企控股上市公司3个以上、上市后备企业实现“倍增”;
■推进国企数字化赋能;
■打造总体规模超3000亿元的国有资本产业投资基金集群;
■健全国企领导人员考核评价体系;
■制定促进国企“敢干”措施。
5.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支持民营企业创新创造、做强做优,拓展发展空间;
■培育民营高新技术企业9000家以上;
■入库民营科技型企业7.2万家以上;
■力争全市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超过500家,制造业全国单项冠军超过30个;
■建立民营企业全周期全方位赋能机制;
■力争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2%。
6.推进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
(八)实施打造内陆开放高地行动
到2027年,进出口总额达到1.1万亿元,实际使用外资年均增长率达到10%、位居西部前列。
1.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
■实施重庆市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五年行动方案;
■健全省际协商合作联席会议机制;
■完善“一主两辅多节点”枢纽体系;
■力争通道货运量、货运值年均增长率15%以上、
重庆经西部陆海新通道集装箱运量达25万标箱;
■加强海外仓布局及建设;
■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和黔中、滇中、北部湾等城市群合作;
■研究衔接中国—中南半岛、孟中印缅等经济走廊。
2.积极打造“一带一路”战略枢纽
■深入推进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和口岸高地建设;
■加快建设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力争累计开行超3.2万列;
■扩大重庆港水运口岸开放;
■强化国际航空枢纽功能,力争国际客运航线实现RCEP成员国全覆盖;
■推进“五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和多式联运发展。
3.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
■探索数字贸易、知识产权、竞争政策等领域新规则新路径;
■高水平建设对外开放平台;
■大力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
■实施推动中新互联互通项目走深走实三年行动计划;
加快打造中新金融科技合作示范区、国际航空物流产业示范区、大数据智能化产业示范园区
■大力推动两江新区高水平开发开放;
4.高质量发展开放型经济
■聚焦打造高质量外资集聚地;
■开展重大产业化项目招引专项行动;
■加快实施外贸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推动两路果园港、西永等综合保税区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
■打造特色服务贸易出口基地,力争服务贸易额年均增长率达到5%;
■深入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
■深耕东盟市场,高质量实施RCEP行动计划;
■加快建设“陆海优品”线上线下综合服务平台。
5.加快建设中西部国际交往中心
■构建立足中西部、面向东盟、联通全球的对外交往格局;
实现重庆国际事务参与度、经济发展外向度、城市品牌知名度、开放环境舒适度、国际交往功能保障度整体跃升
■高水平举办更多国际会议、国际论坛、国际赛事和国家主场外交活动;
■新增国际友好城市超10对、友好交流城市超15对,争取举办国际会议活动超200场;
■高标准建设陆海新通道国际交流合作中心;
■积极申办“一带一路”进出口商品博览会等国际大型会展。
(九)实施推动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行动
1、城乡融合发展样板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缩小至2.3∶1;
■两群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
■所有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年经营性收入高于5万元、其中高于10万元以上的村占比达到80%;
■推动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牵引性强的重大改革任务在试验区系统集成、全面落地、尽快突破;
■创建100个市级乡村振兴示范镇村;
■确保全市耕地保有量稳定在2665万亩以上。
2.加快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
■打造“一区两群”区县对口协同发展升级版,促进“两群”地区人口向主城都市区集聚;
■推动万开云空间同构、产业同联、基础同网;
■加大与东部沿海地区交流合作力度;
■支持万州、黔江加快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
■高水平打造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乌江画廊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带,“三峡库心?长江盆景”;
■提升渝东北三峡制造、三峡农家、大三峡旅游影响力;
■推动渝东南加快建成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世界知名民俗生态旅游目的地。
(十)实施高品质生活惠民富民行动
到2027年,西部地区新时代文化高地、社会全面进步高地和全体人民全面发展高地基本建成。
■人的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务优质共享取得重要进展;
■人文关怀体现到城乡每个角落;
■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和教育综合实力处于中西部前列;
■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80岁;
■城镇新增就业累计300万人以上;
■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力争达到5万元以上。
1.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推进百万青年就业促进计划
■加强“巴渝工匠”终身职业技能培训,
■培养“智能+技能”数字技能人才25万人
■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左右,
2.收入分配机制
■实施中等收入群体倍增计划;
■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
■落实税收分配调节政策。
3.织密织牢社会保障网
■实施社保扩面提质专项行动;
■新生儿死亡率控制在2‰以内;
■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22万套。
4.实施健康中国重庆行动
■健全重大疫情防控机制,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有序扩容和均衡布局,
■积极开展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试点,争创国家医学中心
■累计建成100所三级医院,每个区县重点办好1—2所综合性医院。
■健全普惠性养老、育儿服务和政策体系
■力争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超过2.2m2,
5.高水平建设教育文化强市
■重点实施基础教育公平优质、职业教育提质领跑、高等教育突破跃升、教师队伍拔尖扩容、教育经费保障追赶、教育对外开放合作等六大工程;
6、显著提升社会治理水平
三、组织保障
■组织保障:
各区县政府、市级有关部门和有关单位要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安排部署,坚持“一把手”抓“一号工程”,以“关键少数”引领“绝大多数”。
市级部门要立足职能职责,细化优化行动方案,强化横向协同、纵向指导。
各区县政府要全面担起主体责任,建立台账、挂图作战,实力较强、基础较好的区县要走在前列、作出示范。
■强化问效考评。
建立本行动方案工作台账,健全“任务—分办—落实—跟踪—反馈—上报”工作链条,精准掌握进展情况。
坚持以实干实绩实效论英雄。
强化督查评估,对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的给予督查激励,对进度滞后、成效不足的事项开展专题督导。
主编? |? Alex
编辑??| 希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