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文化节十周年︱让市民感知艺术的美好

  编者按:2013年3月23日,上海市民文化节正式启动。作为全国首个以“政府主导、社会支持、各方参与、群众受益”为模式的大型文化节庆活动。十年来,上海市民文化节开展各类活动40多万项,惠及近2亿人次,成为了一个365天永不落幕的“平台”。

  在上海市民文化节十周年之际,澎湃新闻推出“市民文化节十周年”专栏,随着主办方、专家学者、普通市民的视角,回顾上海市民文化节十年来的变化与发展。

  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使上海这座城市充满着生机和活力。

  2013年3月23日,首届上海市民文化节似一缕春日里的和煦阳光,似一抹耀眼的斑斓色彩,出现在上海这座城市里,来到了上海市民的身边。这个贯穿全年,覆盖全市,以“政府主导、社会支持、各方参与、群众受益”为运行机制,以实现“百个社区大展示、万支队伍大竞技、社会各界齐参与、千万市民共享受”为目标追求的文化节,改变了以往此类活动由政府主办的模式,转变为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十年的前行之路,社会力量及广大市民站到了这一洋溢着浓郁文化气息和美感享受的文化节的舞台中央,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尽情展示艺术才华,将这一文化节真正打造成了属于“自己的节日”。 作为参与其间的每一位上海市民,可以自豪地说,这是在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建设进程中专为上海市民在家门口“烹饪”的一道“文化盛宴”,犹如一道美丽的风景,使广大市民在这个属于“自己的节日”空间里人人有戏,人人出彩,从中感受艺术之魅力,感知艺术之美感,满足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截至2020年底,市民文化节共举办活动40余万项,服务市民近两亿人次,这些活动分布在16个区、200多个街镇。春秋十载,可以将此喻为一次难忘的追寻美、感知美、享受美、升华美的“美的历程”,更是一次“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生动实践。

  2015家族家庭故事大赛

  在这生动实践中,有一个重要特征值得关注,那就是市民文化节十分重视发展社会优质美育主体,大力推动美育活动开展,推动艺术教育普及,审美教育和美感教育的结合,扶持市民原创,提供展示舞台,培育并持续推出市民“百强团队”“草根达人”,以“节”悦人、以节“润”人,以“节”化人,以“节”美人,将此作为提高大众审美情趣,促进上海市民综合艺术素养提升,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和着力点,精心培育打造上海市民美育学习大平台。在此过程中,作为专业文艺主体的上海各专业文艺院团,上海市文联所属各专业协会,其他各文化机构和单位,全市广大专业文艺工作者,他们既是市民文化节的主体参与者,成果共享者,又是这个市民美育学习大平台的重要培育者,生动实践者,在市民文化节指导委员会的统一指导和市民文化节办公室的统筹协调下,大家形成合力,积极为上海市民文化节相关活动献智慧、出资源,在活动策划、规则制定、赛事命题、评审专家库的建立、对选手的辅导帮助等方面给予极大的支持,充分发挥着专业文艺主体在市民美育中的优势作用。

  2020中外家庭戏剧大赛

  精心策划各类赛事,让市民感受艺术魅力

  展示艺术风采,感受艺术魅力是市民美育的重要途径。上海市民文化节精心策划,先后推出了戏剧、音乐、舞蹈、美术、摄影等十大艺术类赛事。文化节启动第一年率先举办的市民舞蹈大赛共吸引6000余支市民舞团报名,涵盖了不同行业、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市民参加。一支支市民舞蹈团队登上国际体操中心翩翩起舞间,抒发着市民们追梦艺术的理想情怀。少年儿童美术大赛的参与人数超过18000人,21000余件参赛作品体现了上海少年儿童对绘画的热爱和对美的感知,所有入围作品都在中华艺术宫展出,不少作品令专家评委赞叹不已,有的被知名画家收藏。市民书法大赛收到参赛作品21200余件,参与人数超过20000人,是上海有史以来发动面最广、规模最大的一次群众性书法活动,充分显示了广大书法爱好者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理解,继承和发扬。家庭音乐会大赛共组织了初赛、复赛、决赛172场,吸引了全市各区县1100多户家庭参加,最后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集中展示。市民合唱大赛吸引了来自全市不同群体2500支优秀合唱团队踊跃参加,脱颖而出的首届市民合唱大赛百支优秀合唱团在上海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举行的万人合唱展演,震撼全场,久久的感动挥之不去……还有市民戏剧、创意、收藏、摄影等大赛,以及2016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民族歌剧经典唱段市民演唱大赛颁奖暨展演、2020年“市民剧场”——中外家庭戏剧大赛等全市性活动,无不是亮点频频,“民星”耀眼,产生巨大影响。在这些赛事中,随处可见专业文艺主体亲临活动现场,学校社区第一线,活跃在市民中间的身影。据统计,市民文化节期间先后举办传统艺术类大赛36个,产生36个百强团队和个人。上海市民,名副其实地成为了这个“四季充满文化气息,处处感受艺术魅力”节日的真正主角。

  2014家庭阅读

  值得一提的是,市民文化节在培育打造市民美育学习大平台的过程中,把大力普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重要内容。通过“听说读写”系列活动,先后开展了中华古诗词大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大赛、中华戏曲演唱大赛等十余项以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的市级赛事(项目),同时推出了上海青少年戏曲知识与演唱大赛、校园中华戏曲大赛等。其中连续三届举办的校园中华戏曲大赛共评选产生331名“校园戏曲之星”,125名“曲艺之星”,125名“曲艺新苗”。全市各层面配合呼应,共同开展了相关的主题活动,将中华优秀传统艺术美的种子播撒于学生心田,生根开花。在市民中营造起了学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郁氛围。如此美好的体验,如此美的感受,不少市民发自肺腑地感叹“终身难忘”。

  积极开展导赏普及,让市民感知艺术美感

  艺术普及和教育是美育最典型的形态。

  为进一步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蕴含的无穷美感,让更多的市民与中华优秀文化有更多的“亲密接触”,提升发现美、欣赏美、展示美的能力,专业文艺主体积极参加由市民文化节推出的“艺术大课堂”、“讲诗团”、“赏戏团”等项目,通过线上线下系列讲座、培训等方式开展艺术导赏普及,让市民感知艺术美感。如2013年市民文化节正式启动当天,就有百余位艺术家下社区,数十个文艺院团及社会文化主体深入社区为市民服务。市文联邀请100名艺术家和学者下基层提供讲座、辅导、鉴赏、技艺传授等文艺指导。据统计,当天参加活动的市民超过100万,全市203家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首次满载运行。再如2017年11月10日,市民文化节在宝山实验学校举行“喜庆十九大 戏曲进校园——上海市民文化节中华梨园经典‘赏戏团’成立暨宝山区戏曲进校园启动仪式”,谷好好、王珮瑜、华雯、严庆谷、熊明霞、沈昳丽、吴双、樊婷婷、王柔桑、朱俭、徐蓉、施燕萍、高博文、韩婷婷等14位京、昆、沪、越、评弹等名家受聘为上海市民文化节首批中华梨园经典“赏戏团”特邀导师。受聘仪式刚结束,名家们立即深入各中小学校开展了28场导赏活动,15000余名师生感受了名家风采,感知了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之美。“赏戏团”导师后来增加到33位,他们先后到全市各学校、社区开展导赏活动269期,服务4.6万人。

  专业文艺主体还热情对接基层市民文化需求,积极推动中华文化、特别是优秀传统艺术的学习普及。浦东新区先后聘请并命名成立了京剧史依弘、昆曲谷好好、沪剧茅善玉、越剧赵志刚、淮剧梁伟平、黄梅戏韩再芬、豫剧李树建、滑稽戏王汝刚、锡剧董红和锣鼓书谈敬德等十大戏曲(曲艺)名师工作室,并以此对应建立了十个名师工作室基地学校。名师工作室一方面开展本剧种师资培训,同时在全区举办本剧种艺术讲座,逐步构建起新区戏曲名师、专家、音乐教师、社区戏曲票友志愿者等组成的专兼职教师队伍。新区教育局还依托上海市戏剧家协会、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浦东新区文体旅游局,结合中小学音乐教材的戏曲内容和课堂教学及兴趣社团活动,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研发编写了包含京剧、昆剧、沪剧、越剧、淮剧、滑稽戏、黄梅戏、豫剧等剧(曲)种的新区学生戏曲教育通识读本(试用本),在全区中小学中推广共享。还在全市率先推出中小学美育评价测评指标,将戏曲教育内容纳入评价体系之中。

  2021年青少年曲艺大赛

  宝山区通过签约艺术名家,为艺术家提供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艺术的展示平台,以名人效应激发戏曲活力,在市民中开展“美育行动”。艺术名家每年为宝山提供优秀剧目演出、专题讲座,为特色学校制订系统教学大纲,指导相关艺术课程编写,带教学校艺术教师,开展各类戏曲普及活动,组织“戏曲进校园”成果展演,引领校园艺术教育和美育发展。如京剧新生代领军人物王珮瑜,携“瑜音社”在宝山成功“出圈”,独立运营坐落于龙现代艺术中心的“瑜音阁”,致力于“让人们听懂京剧,爱上京剧”。全新启动“瑜音社微京剧”项目,推出成语故事系列《坐井观天》等,进驻宝山多所中小学演出,以京剧的形式演绎孩子们最熟悉的故事,让更多“不知道自己喜欢京剧的人”正成为“喜欢京剧的人”,感知京剧艺术之美。

  金山区整合长三角地区的戏曲资源,与上海京剧院、上海越剧院、苏州市评弹团、张家港市锡剧艺术中心等10家戏曲专业院团签署了三年战略合作协议。50所试点校园(占比62.5%)与专业剧团签订戏曲项目实施合同,共同打造校园戏曲文化特色。先后在中国戏剧家协会和上海市戏剧家协会等专业主体指导下,成功举办了三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2019上海少儿戏曲“小白玉兰”称号颁奖暨展演、长三角地区“戏曲进校园”联盟学校戏曲展演、金山区校园戏曲节展示等有重大影响的活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对中国戏曲文化的兴趣,增强了学生戏曲艺术素养和审美素养,让中华优秀文化在市民中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嘉定区自2016年起,已连续三届揭榜市民文化节的“英雄帖”,出色主办了“校园中华戏曲大赛”。同时,通过整合专业艺术院团和高端艺术教育资源、开展“戏曲进校园”等特色项目,不断增进学生对中华传统艺术的了解,提升学生对传统戏曲的感知力、表达力和创造力,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校园戏曲新秀及爱好者。

  “我是戏迷——长宁戏曲艺术欣赏季”,邀请戏曲名家为市三女中、仙霞高级中学、延安中学送去讲座,通过戏曲快闪、戏曲头饰服饰体验等让学生感知戏曲之美;通过“四季品剧——长宁民俗戏曲推广季”,在市民中大力普及推广戏曲艺术。

  覆盖全市的导赏普及活动,使市民在感知艺术美感的同时,也在上海市民文化节展示平台上有了一次次让人赞叹的精彩亮相,有了一个个令人惊喜的美育成果呈现。

  上海嘉定“我嘉书房”

  创建基地打造美育项目,不断提升市民审美能力

  上海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综合素质的提升,市民审美能力的提高是很重要的标志。

  在市民文化节期间,不少艺术家纷纷“落户”基层一线,在校园、在社区居民家门口创建艺术传播基地,更扎实地传承传播中华优秀文化,更有针对性开展美育工作。如前述的浦东新区十个名师工作室和十个名师工作室基地学校。史依弘、谷好好、王珮瑜和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等名家与宝山区签约,以及沪剧表演艺术家华雯通过组建“小华雯沪剧团”主动走进学校普及沪语文化和沪剧艺术。嘉定区以上海保利大剧院为平台,整合上海京剧院、上海沪剧院、上海越剧院等专业资源,正式结成“嘉定校园戏曲联盟”,以专业的力量推动市民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的提高。金山区金山中学长期邀请上海京剧院专业老师面向新疆部的学生开设京剧学习班,该班被上海市戏剧家协会命名为上海市“戏曲进校园”京剧特色班;上海越剧院在金山张堰中学专设上海越剧传承基地学校,开展越剧艺术普及教学活动;上海市“少儿戏曲小白玉孵化示范基地”,李佩泓戏曲艺术推广基地均先后“落户”金山区。陈甦萍沪剧传承基地则于2020年11月挂牌长宁区沪剧特色学校新泾中学。杨浦区长白社区扬剧队、复旦大学昆曲社、普陀区长风淮剧队、静安区北站百乐京剧队、嘉定区徐行镇乡音戏曲沙龙及安亭故事大王黄震良等一个个在市民文化节戏剧(戏曲.曲艺)类大赛中表现突出的优秀团队(人物),身后无不有专业力量的扶持和帮助,为市民的美育工作发挥着积极作用。

  上海市戏剧家协会、上海戏曲艺术中心、上海市群艺馆等还协调相关专业艺术院团,联手相关区培育打造充分展示中华优秀传统艺术的美育项目。如“宝山大剧荟”和“宝山市民艺术修身导赏计划”,推动了各类艺术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进军营,以名家名团在戏曲艺术上的深厚造诣与传承传播方面的丰富经验,深入民间,指导帮助基层总结提炼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可操作的成果经验。连续举办了八届的“上海浦江戏曲节”(前身为“乡音和曲——浦江沪剧节”),年年办、年年新,通过讲座、培训、比赛、展演等一系列市民沪剧活动,培养和引导年轻人、特别是少年儿童对沪剧产生兴趣,进而喜欢沪剧、学唱沪剧、表演沪剧,使“上海乡音”在自己的家乡得以广泛普及和传播,为闵行打造出了一张上海文化名片。“名家戏堂——大家谈艺·品味国粹”已成为浦东新区的校园文化品牌,京剧大师尚长荣、京剧表演艺术家史依弘、李军、李佩泓、王珮瑜,杨赤,昆剧表演艺术家谷好好、张军、沈昳丽,沪剧表演艺术家茅善玉,越剧表演艺术家赵志刚、金静,滑稽戏表演艺术家王汝刚、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黄新德、陈兆舜,以及评弹名家高博文等纷纷走进校园,和师生近距离谈艺审美,品戏品人生。“上海浦兴淮音艺术节”、“日晖有戏戏曲节”等同样由专业主体参与培育并打造的市民美育项目,也先后在浦东浦兴社区、徐汇斜土路街道落户并日见影响力……

  传播基地的“落户”市民中间,美育项目的培育打造,恰似那姹紫嫣红开遍申城大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上海市民的审美能力和水平悄然得到提升。一支支市民“百强团队”、一个个“草根达人”,从市民文化节中脱颖而出……

  著名文艺理论家、美学家王朝闻在《美学概论》一书中谈到,艺术家的艺术使命就是创作出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的艺术品,以满足广大群众的欣赏要求。据此可以引申出艺术家在将“完美统一的艺术品”提供给广大群众欣赏的同时,应该热情地为人民群众进行艺术普及,进行艺术导赏,以提高人民群众认识美、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使人民群众成为“艺术品”的享受者,愉悦地参与到“艺术品”的体验、展示和创造中来。上海市民文化节,为上海市民提供了具有美的意义和高质量的“艺术品”,正是给我们的艺术家,我们的市民,提供着美育学习的大平台。这个大平台,植根时代生活,充满上海城市风范,对立德树人、健康市民身心起着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它遵循着美育特点,大力弘扬着中华美育精神,努力打造着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人人都能有序参与治理、人人都能享有品质生活、人人都能切实感受温度、人人都能拥有归属认同的城市,使上海市民在成就梦想的同时汇聚起共建美好城市、共创美好生活的强大合力。

  (作者沈伟民,上海市戏剧家协会顾问、原副主席兼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