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读写三十讲》读书笔记丨1

  小学阶段语文学习的重要任务,是培养自动化的读写能力。南明教育、“全人之美”课程团队二十年来致力于儿童阅读课程化的努力,取得了丰硕的研究实践成果。本书基于语文核心素养提出的儿童读写能力要求,系统、全面、科学、专业地提出小学阶段儿童读写课程的设计理念与设计方案,手把手指导一线教师开展读写课程,助力教师科学地培养儿童的自动化读写能力,为他们的终身成长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简介 ·

  魏智渊

  曾用网名“铁皮鼓”,陕西咸阳人,1973年生。专注于教师培训、课程研发、阅读研究和学校改造,担任南明教育及“全人之美”课程联合创始人、公益组织担当者行动橡果学院院长,曾先后兼任多所学校校长。著有《教师阅读地图》《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高手教师》等作品。

  1、序言: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儿童阅读

  魏老师在序言《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儿童阅读》里提到,核心素养无论说得多么天花乱坠,根本处,仍然是德智体美劳,或者更直接地说,是德智体这三大领域在新时代的要求的表达。高尚的品德,深刻的智力,强健的身体,是超越一切时代的核心素养。

  小学阶段最核心的素养是什么?自尊水平与阅读能力。这是我第一次看到有人把“自尊水平”看成是核心素养。记得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教学应该让每个孩子都取得进步,其核心方法就是成就感。一个孩子成长最重要的力量就是自尊感,教师的任务是让学生持续地享受成就感,成就感会促使学生不断地去克服困难,不断地获得成就。如果教师把学生看成一个活生生的学生,帮助每一个孩子进入良性循环,通过成就感培养自尊感,学生落伍的现象就会慢慢消失。

  至于阅读能力,苏霍姆林斯基斯基也曾说过,减轻学生脑力劳动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困难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时间中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力就越敏锐,这样,我们的工作就越容易。

  所以小学阶段有两件头等大事:一是保护儿童的自尊心,二是培养儿童的阅读能力。

  读书感悟:小学阶段语文能力培养的关键是海量阅读。这也就是国家为何倡导"双减"的重要原因,不从作业堆和题海中出来,就没有时间阅读,没有海量阅读,只学习教材,即使是最一流的名师上课,儿童也会摄入太少而营养不良。海量阅读的过程中,儿童的理解力,思维力不断的锻炼和提升,形成阅读自动化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学习其他学科。 故,"双减”要减少作业,增加阅读,才能真正提质减负。

  2、什么是童书?

  童书,就是给儿童看的故事书。

  这句话看起来很平常,其实包含两个关键词,一是“儿童”,二是“故事”。魏老师在这一章引用一个新的观点:儿童这个概念,不是被发现的,而是被发明的。儿童什么时候才被发明呢?印刷术之后。印刷术普及之后,由于成人识字率大大提高,成人能通过阅读来理解外部世界以及进行交流,成人与儿童有了一些不同。人们这才意识到,儿童拥有独特的生活、精神和心理世界。儿童通过什么来理解世界呢?故事。故事是儿童理解世界的方式。我们讲到的“童书”就是指故事书。如果按这个说法严格区分,很多名家名作,都称不上是童书。比如《草房子》、《伊索寓言》、《希腊神话故事》等。理解本质上的“童书”概念,对于判断什么是好书,以及如何使用图书,是非常有好处的。

  读书感悟:最好的阅读是儿童在故事里进行自我教育。读《夏洛的网》认识到生命的意义,读《丑小鸭》懂得了只有不自我放弃才能成为最好的自己……而这些一定是故事中的某个情节触动了儿童的心弦,让他们有了意识的觉醒,故事的教育才能发生。

  一切课堂上关于一本书思想的讨论,道理的总结,都是强加于儿童思想之上的教育,可应试但无法达到育人的目的。

  3、什么是绘本?

  并不是带有图画的书就是绘本。绘本的突出特征,是适合儿童,尤其是幼儿阅读的故事。这个故事目的是以潜意识的方式,解决儿童的内外问题,帮助儿童造成精神建构,促进儿童健康成长。也就是说,绘本的作用不是直接的,它很大程度上是在潜意识里起到疏导儿童焦虑、解决儿童问题,引导儿童方向的作用。从这个意义来说,小人书不是绘本,只是成人读物的儿童版,知识类绘本也不是绘本只是以图画形式呈现的知识读物。

  绘本是用来干什么的?绘本本质上是“无为”的,它不是用来做什么的,不是用来做道德教育的,不是用来做心理疏导的,不是用来教美术的……但它因为“无为”而才能“无不为。”它可以同时达成数个目标,对于生命是个丰富的有机的促进。但是,这种“为”是潜意识里造成的。而要在“潜意识”中渗透这些目标,是讲好故事,让故事本身发挥力量。

  绘本阅读的关键,是让故事活起来。绘本教学的关键,也是让故事活起来。

  4、当孩子阅读故事时,他的内心在发生着什么?

  故事对于儿童精神成长的意义,就像母乳对儿童身体发育的意义是全面而深入的。当儿童在读故事的时候,他会在潜意识里以为那个人正是他自己,这就是阅读心理学中所谓的“自居作用”。儿童在读一个故事的时候,不知不觉进入了这个故事,所以故事是最好的人格教育,它在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指引着孩子,让他们潜意识里,明白人应该怎样生活。假若没有故事,儿童的生活一定是自我中心的,一定是鸡零狗碎的,一定充满了世俗的平庸与算计,最后成为一个无趣的人。

  在故事的熏陶下,儿童哪怕足不出户,因为想象性的经历,心理也在不断的经历虚拟的奇幻旅程。这些想象中的旅程,大大地增加儿童心理的丰富程度,提升了儿童的心理弹性,也让儿童在面对未来不确定的世界时,多了许多潜意识里的准备。

  如果儿童缺乏足够的故事,只有喋喋不休的说教,功利主义的诱导,做不完的试卷,那么儿童何以幸福的长大,勇敢的度过此生?

  所以儿童需要故事,把故事赠予儿童,就是赠予儿童最好的礼物,而这是我们老师和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

  读书感悟:儿童的早期阅读宜读童话,而不是寓言。童话故事往往有美好的想象和圆满的结局,因为寓言故事揭示的社会现象,往往采用的是讽刺手法。

  尼采说:“当你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你。”

  从儿童成长的角度看,儿童是先立后破,在儿童积极的价值观、人生观尚未建立之时,不宜让儿童去读那些讽刺社会现实的作品,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播下灰暗的种子。因此,带给儿童的世界不应该是深渊,而是一片光明的世界。像王子和公主的故事,像《犟龟》经历种种艰辛之后,终将遇上狮王的盛典,成长的路上,永远可以有美好的期待。

  5、经典的童书是什么样子的?

  经典的童书是什么样子的?经典的童书,应该同时具备两个特征。第一,以象征或隐喻的方式,曲折地复现了儿童的成长历程或特定问题。其次,潜意识里面给出儿童解决问题的方式,真正地为儿童指明方向。

  根据这两个特征,我们就可以很好地分辨什么样的图书是经典了。一般来说,一本图书之所以让孩子喜欢,要么是让儿童完成了宣泄,要么是让儿童完成了净化。有些图书为什么可以畅销却无法成为经典,比如《马小跳系列》《皮皮鲁系列》《口袋里的爸爸》《米小圈系列》,根本原因就是在这些书里,儿童只有宣泄的快感,但宣泄以后,儿童应该如何构建自己有意义的生活?这些书里没有给出答案,现实中的儿童也无法从书里获得,自然无法从童话里获得滋养,获得潜意识的启示。这样的书只具备第一个特征,但缺乏第二个特征。

  经典图书的意义在于,他在儿童童年埋下一颗粒种子,暗中指引儿童去形成一种更有自由的选择,就是不屈服于困难,不屈服于平庸,而应该去形成一种深刻的内在生活和外部追求,或者说,像英雄一样生活。

  读书感悟:一、选取“正典” “正典”之正表现在三个方面 1.内容指向儿童生活,故事反映了儿童成长过程的某些独特问题。 2.故事过程具有建设意义,为儿童构建积极生活的意义。 3.故事结果具有正向指导意义,为儿童指明解决问题的方向。

  二、少读“副典”魏智渊老师认为郑渊洁的作品有“毒”。其根本原因是郑氏故事,往往主人公经历困难之后不是靠积极努力取得最后的成功,而靠的是幻想或投机取巧,不利于儿童建立积极生活的意义。

  皮皮鲁考试不会有罐头小人报答案。儿童若以此自居,必然会成为白日做梦者,投机取巧者。

  6、怎么让儿童爱上阅读?

  一、儿童为何不喜欢阅读

  1.识字量制约阅读

  低段儿童因为识字量不够,阅读障碍重重,无法享受阅读带来的快乐。鉴于此种情况,教师应多指导儿童读绘本,让儿童的可以借助图画,在故事中遨游。教师或父母在儿童自由阅读之前,可以给儿童大声朗读,促进儿童的阅读。学校的生活,不一定充斥着写字和作业,同样可以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例如20分钟,或者在语文课还有有些空余时间时,拿起一本书读给儿童听。在故事中浸润过的儿童,比在教训中浸泡过的儿童,更自信,更润泽,智力发展也必然更好。

  低段还可以尝试挑战“长文挑战”课程。精选一些难易适中或偏难的故事,帮助儿童挑战朗读,完成音形义的对应。

  2.生命气质制约阅读

  每个儿童生命气质不同,有人偏于诗,喜欢文学作品;有人偏于思,喜欢动手操作,喜欢直接思考,通过交往来学习,以之作为必要的途径,也是非常好的。正如罗素所说的:"须知参差百态,乃是幸福之源。"

  教育的意义在于引导,在于让生命保持必要的平衡感,以拓展生命的可能性。教师要在尊重生命气质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补充儿童偏好以外的阅读,拓宽儿童的知识面。

  3.老师和父母的态度制约阅读。父母和老师对儿童阅读往往要求过高,影响儿童阅读的兴趣。例如,写读后感;积累好词好句的硬性任务要求;你懂得了什么道理等功利性提问。

  当儿童沉迷于一本书的阅读时,大脑处于活跃状态,意味学习正高品质的发生。因此,不必局限于形式,不要给儿童提太多要求,故事本身就在发生教育作用,不必教条化。

  二、老师如何干预儿童阅读

  1.教师干预儿童阅读的情况有:一、儿童没有阅读习惯;二、儿童阅读停留在阅读舒适区。

  2.如何干预?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外部激励和内部激励相结合。

  外部激励的手段有定期开展阅读庆典;发动阅读冲刺;通过课前几分钟导读来诱发阅读期待;开展故事会。

  内部激励的主要手段是通过追问等深度促读策略,让儿童深度思考书中的故事,与自身的生命发生关联,从而理解故事的主题和意义,并与自身成长的观照,从而爱上这类书,学会鉴赏书籍,产生兴趣。

  7、为什么要海量阅读?

  一、海量阅读有助于形成阅读自动化的能力

  1、阅读自动化是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来的概念,是指在阅读的同时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进行阅读,他是指儿童通过视觉和意识来感知材料,而不是靠一字一字地朗读来感知材料的意义。

  2、阅读自动化程度影响智力发展和逻辑思维能力。

  阅读没有达到自动化水平,大脑对信息加工的能力就较弱,因此逻辑思维能力较弱,因此语文没学好的孩子,高段数学成绩也会受影响。

  3、如何达到阅读自动化

  海量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200小时朗读和2000小时阅读的要求。

  相当于每天必须读2小时左右,尤其是三四年级一年读100本书才能达到海量阅读。

  海量阅读不是速读,而是爱上阅读,是阅读速度的不断提升。足够阅读输入,是智力发展的保证,影响人一生的发展。

  二、如何培养“阅读自动化”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归纳为三点:教会儿童学习,而不是知识灌输;在众多能力中最重要的五种能力是读、写、算、观察、表达;阅读自动化能力是得意忘言的能力。

  从教学实践中来分析,要做到以下几点:

  1.海量阅读,尤其是小学低中段;

  2.重视朗读,并不是虚假的伪朗读。朗读建立在对文字意义的理解和重新建构基础上的创造性表达,而重表演形式的齐读,则是一种华丽的朗读形,不是基于理解的朗读,很难通过这样的朗读形成对语言意义的建构和理解。

  3.形成默会知识;

  4.养成一些好的习惯;

  5.必要的沉沦——让掌握的知识成为学习新知识的背景;

  6.陌生化。——即对已经掌握的知识重新认识和理解,在发展中建构其新的意义。对动作的聚焦便形成了舞蹈;在对文字的深度聚焦,形成了文学。

  三、海量阅读在教学中的落实途径

  8、怎么管理好一个图书角?

  建立班级图书角,对于现在的学校来说,并不是难事。“捐两本,看百本”,每个班级都可以通过家长捐献的方式凑出一两百本书。但要确保图书角的书不流失实在太难了。因为这需要严格的管理和借阅制度,可这样的借阅成本实在太高了,老师没时间,就算是班级选出的图书管理员,也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让借阅成为“形式”。说实话,每个学期我几乎都只能走走“形式”。还好,现在的孩子都不缺书,对班级规则也比较遵守,所以如果在期初像魏老师那样,确定几条简单的规则,然后让学生自由借阅,一般来说也可以落实。每个学期流失几本书,只要控制在20%之内,也算是正常。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确定几条简单的借阅规则,鼓励大家共同遵守,特意讲清楚,书是用来给大家共享的,彼此之间的信任特别重要。然后设立图书管理员,每周有1-2个专职来管理。到了借阅时间(由全班同学根据实际情况约定),管理员值班,只要简单登记每位同学拿了几本书就可以了。然后到了还书时间,再还回几本。如果之前班级有简单的这样就极大了简化程序。

  “宁可有一定的图书流失率,也不能增加借阅成本,除非图书数量不足,只能轮流看。”如果孩子真的是因为爱书把书“占为己有”,也不是什么坏事,一个班级阅读氛围起来了,比什么都重要。

  9、要想做好儿童读写,教师应该读哪些书?

  看了这一章,说真的,只有惭愧二字。魏老师提到的这些书,我一本都没看到,甚至很少听说过。所谓的“书到用时方恨少”就是这个意思。不过,魏老师通过这几本书里传递出来的思想,多少了解一点,那就是要做好儿童阅读,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故事上,而应该通过故事去探究儿童的心理,走进儿童的内心,了解儿童自身的生存困境,利用这些故事,去帮助儿童处理待定的问题,鼓励和帮助儿童找到出路,最终寻求到生命的意义。比如虚荣、贪吃、嫉妒、欺骗、色欲、贪婪、懒惰,这是儿童的“七宗罪”,我们读一些专业书籍,就能比较客观、正确地看待孩子身上存在的这些问题,可以带孩子通过童话故事去面对这些问题,完成生命意义的探讨。但个人认为,这样的阅读目标过于宏大,只能作为远期目标去努力。普通老师可以从自己能做的事情做起,先看一些浅显易懂的书,比如《教育的目的》《晨诵课》《金字塔原理》《千面英雄》《女巫一定得死:童话如何塑造性格》《童话的魅力:童话的心理意义与价值》《给教师的建议》《朗读手册》《阅读的力量》《童书里的教育学》等,学习一些基础理论或者操作层面的技巧,也算是迈出万里征程的第一步。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