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角44年3890场!为什么舞剧《丝路花雨》经常换新角色
悠扬的琵琶乐声不绝于耳,周五,上海东方艺术中心第3890场民族舞剧《丝路花雨》的演出拉开帷幕。英娘单腿站立,另一腿勾住,双臂背负于身后,倒抱,翘臀……当经典的“反弹琵琶”重现神城舞台时,她坐下。片中许放的观众屏住呼吸。第一次看到《》的时候我才12岁。30多年来,我似乎无法摆脱演员在琵琶上跳跃和跳舞的事实。”那天晚上,剧院里挤满了数千名观众,不时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演员们谢幕了6次,但观众仍然不愿离开。
诞生于1979年的民族舞剧《丝路花雨》将敦煌壁画从墙上搬上了舞台。44年来,足迹遍及40多个国家和地区,观看人数突破500万。《丝路花雨》为什么老观众念念不忘,新观众不断涌现?”以独特的创意发掘文化的丰富;以宏大开阔的视野生动诉说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源远流长的往来情谊;以精湛的技法坚强而坚定地投入到每一个环节。创建。”据甘肃省歌舞副院长安宁介绍,《丝路花雨》之所以成为现象级作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世界元素进行了挖掘和呈现;传承和延续经典的艺术生命力,必须敞开怀抱。这种关系不断更新。
画中人巧构思“穿墙而过”
丝路漫漫,驼铃声。《丝路花雨》舞剧讲述了敦煌艺人张氏与女儿英娘、波斯商人伊努斯同甘共苦的故事。一个个有血有肉的角色,凭借出色的舞技,在跌宕起伏的剧情后“破壁”。优美的敦煌舞、扣人心弦的故事、光彩夺目的艺术包装……这一切始于40多年前。
从1977年11月开始,舞剧《丝路花雨》的主创团队先后七次前往敦煌,从莫高窟的2000多尊彩塑造像和4万多平方米的壁画中汲取灵感。他们白天临摹壁画,晚上去图书馆查阅资料,听敦煌研究院的学者们讲相关知识。编导向学者段文骥请教:敦煌冀月壁画中哪些舞步最具代表性?段先生回答:112窟的跳琵琶舞一定是最具代表性的。
据专家介绍,琵琶跳最早出现在唐代的敦煌壁画中。其中,第112窟南壁绘有《观无量寿经变》的姬月像起源于中唐,以其舞姿优美、神态祥和而著称。然而,壁画中的人物孤立不动,姿态可拟而难协调。艺术家们放下临摹壁画的稿纸,仔细研究每一个姬月像的手势、姿势甚至眼神。勾腿、伸大腿、扭腰、抬手、垂眉……不断变化的舞姿像转灯一样在眼前掠过,让壁画栩栩如生。创作者由此研究了曲头、曲肩、曲臀所形成的和谐舞蹈动作,并将其归纳为“S形”和“三弯”的曲线韵律。一种新的肢体语言——敦煌舞——诞生了。
以唐朝历史资料为基础,对主创团队进行了扩充改写,塑造了老画家张父女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随着创作实践的深入,舞剧吸收了更多的文化艺术元素。为填补印度舞、波斯舞等舞蹈的空白,编导徐起、朱江赶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寻经典;作曲家韩中才以古琵琶《月儿高》为基础,还原唐乐韵律;舞蹈艺术家李明强,根据国画传统,用白描、青山水画来设计布景……这部源于敦煌历史古迹,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舞剧,最终取名为《丝路花雨》。
1979年9月,作为甘肃省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而推出的国庆献礼节目《丝路花雨》在北京上演。弹跳琵琶舞、观音舞、盘上舞、虎腾舞以不同的风格登场,让无数观众为之倾倒。《丝路花雨》被称为“此舞只应天上有,人间能见多少回”。
经典作品全新演绎,激发艺术活力
40年来,《丝路花雨》经历了多次改版、不同版本,并以包容开放的态度不断创新。现在,上海的观众看到的将不是1979版的翻版,而是新的演员和演绎。
2008年,已经驰名中外的进行了一次重要改版。音乐采用民族音乐和混合交响乐的形式,同时保持了情节、人物和舞蹈风格的完整。一切都经过优化。“《丝路花雨》圆了每一个甘肃舞者的艺术梦想,也是每一个甘肃人的骄傲。”2009年正月十四日,安宁在兰州金城剧院首次登台表演《神笔张》。她清楚地记得母亲在演出结束后跑到后台,激动地流下了眼泪。
为了更好地把握这个角色,安宁向饰演初代神笔张一角的钟明华请教。“钟先生第一次跳神笔张时42岁,直到65岁才走下舞台。”在安宁眼里,张似乎是靠着老人的神笔长大的。排练舞剧时,钟明华去敦煌采风,被展柜里的陶瓷喷砂陶画盘深深吸引。在他的要求下,管理员取出了图片光盘,递到了他的掌心。”钟大师说,当他的手指触摸到这些古物时,感觉仿佛看到了千年前艺术家的影子。”阴影。或许这才是剧中应该传达的‘神’。”
安宁跳了将近10年的舞,现在作为舞台监督,带着巡演团到处走。”《丝路花雨》改版的另一个原因是为了满足国内乃至国外旅行的新需求。演职人员减至75人,其中演员54人;根据普通观众的观看习惯,演出时间控制在100分钟左右……”据安宁介绍,《丝路花雨》不仅发布了2008年版和2016年版两个正式版。——分钟“旅游版”在敦煌创作演出五年,一代代艺术大师不懈努力,为经典作品激活艺术生命力。
年轻的敦煌文化产品继续“出圈”。
如今,舞台上的瑛娘已升至第27位,最年轻的男主角也只有24岁。康琪是《丝路花雨》的第21任婴娘。虽然他已经错过了不下百场异地演出,但上海观众的热情让他惊叹不已。——这是经典作品生命力和我们文化自信的有力证明。康奇说:“今晚,我们把春天的诗意表达带给了上海观众。希望大家能感受到英娘的决心和勇气。感受一个民族团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社会的美好愿景。”。
连日来,《丝路花雨》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的演出座无虚席,台下出现了不少年轻人。安宁告诉记者,作为“高雅艺术进学生城”活动和全国各地学生的推介活动,安宁近年来在17个地区和城市的78所大学举办了《丝路花雨》80场音乐会。热情地说,他们回答。-许多年轻观众带着他们的朋友和家人来剧院看戏,他们中的许多人在学校看过我们的戏。相关话题总阅读量过亿,登上微博热搜榜以及《反弹琵琶》《梦幻伎乐天》等舞蹈,被网友誉为“沉睡千年的敦煌舞”。热门综艺节目通过吸引新观众进入剧院和接触艺术来支持表演市场。
几千年前,敦煌传承了至今依然曼妙飞扬的舞姿。《丝路花雨》导演的一系列以敦煌文化为题材的舞台剧继续“过时”。“过去几年,我们制作了《彩虹之路》《相约千年》等作品,目前正在创作舞剧《飞将李广》。我们期待尽快与上海观众看到新作品,”安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