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元杂剧中春秋战国历史剧的思想内涵
文|温山聊史
编辑|温山聊史
前言:
元杂剧是中国戏曲发展史上的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它在元代(公元1271年-1368年)兴起,以宋元战争后南迁的南宋文化为基础,融合了元代北方各地区的民间文化形式而形成的。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中国历史上有着大量的经典文化遗产,元杂剧在表现春秋战国历史剧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篇论文旨在探讨元杂剧在春秋战国历史剧研究中的价值和意义。
一、春秋战国历史剧概述
春秋战国历史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它主要描绘了中国历史上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和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这个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它见证了中国各个国家的兴衰和战争,同时也孕育出了许多文化和思想的奇观。
春秋战国历史剧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时期,这个时期出现了一种以话本为基础,以音乐、舞蹈、杂技为表演形式的新戏种——元杂剧。元杂剧历史剧是元杂剧中的一个重要剧种,它以历史事件和人物为主要题材,是中国历史剧的重要分支。
春秋战国历史剧主要以鲁迅所说的“三合一”为表演形式,即武戏、文戏和曲子。其中武戏是春秋战国历史剧的特色之一,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英雄主义;文戏则表现了人物之间的思想斗争和情感纠葛;曲子则是整个戏曲的灵魂,通过唱腔、曲调和音乐表达情感和思想。
春秋战国历史剧的故事情节丰富多彩,包括《汉宫秋》、《富春山居图》、《穆桂英挂帅》等经典剧目。这些剧目不仅展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思想和文化,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春秋战国历史剧是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国戏曲艺术的珍贵遗产。
关于历史剧的观点有很多,以下是其中几种比较典型的观点:
忠实于历史事实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历史剧应该尽可能忠实地还原历史事实和人物形象,以便让观众更好地了解历史。因此,历史剧需要进行严谨的历史考证和细致的刻画,不能随意篡改历史。
强调艺术表现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历史剧的主要目的是艺术表现,而不是单纯的历史还原。因此,历史剧需要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性,能够通过剧情、角色、音乐、舞美等方面的表现,展现出历史的魅力和美感。
强调现实意义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历史剧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一种对当代社会和人生价值的思考和反思。因此,历史剧需要能够引起观众的思考和共鸣,从而达到对现实的启示和警醒的作用。
以观众需求为导向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历史剧的表现形式和内容应该根据观众需求和口味进行调整和创新,以便吸引更多的观众关注和喜爱历史剧,从而保持历史剧的生命力和市场竞争力。
以上观点各有侧重,历史剧应该根据不同的目的和观众需求进行选择和平衡,才能更好地发挥历史剧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二、春秋战国历史剧的本事来源
春秋战国历史剧的本事来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史书、典籍以及其他文献资料,如《左传》、《史记》、《国语》、《战国策》等。这些文献资料是我们了解春秋战国时期历史事件和人物的重要依据,也是历史剧创作的主要素材来源。
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和政治斗争非常频繁,各个国家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化名人纷纷涌现,这些人物的故事、言行和思想成为了历史剧的重要创作素材。例如,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齐宣王和管仲的故事、楚国名将项羽与刘邦的战争等,都成为了历史剧创作的重要题材。
春秋战国时期还有许多流传至今的传说和民间故事,如《孟子》中的“梁惠王问”、《史记》中的“弱水三千”等,这些传说和故事同样为历史剧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想象空间。
春秋战国历史剧的本事来源丰富多样,既包括史书、典籍等正史文献,也包括传说、民间故事等民间传说,这些素材为历史剧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和想象空间。
春秋战国历史剧的题材类型
春秋战国历史剧的题材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政治斗争: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的政治斗争非常激烈,历史剧中常常出现的题材包括君臣之间的权力斗争、内部阴谋和外交策略等。
军事战争: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非常频繁,历史剧中常常出现的题材包括大规模的战争、军队的组织和指挥、士兵的勇气和智慧等。
思想文化: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时期,历史剧中常常出现的题材包括儒家、道家、法家等不同思想流派之间的争论和碰撞,以及各种思想理念的表现和传播。
英雄人物:春秋战国时期有许多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化名人等,历史剧中常常出现的题材包括这些英雄人物的生平事迹、思想理念和精神风貌等。
传说神话:春秋战国时期有许多流传至今的传说和民间故事,历史剧中常常出现的题材包括这些传说和神话的再现和演绎。
以上是春秋战国历史剧的主要题材类型,不同类型的剧目各有特色,丰富了历史剧的创作和表现。
三、春秋战国历史剧的审美艺术特色
春秋战国历史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一种形式,具有独特的审美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剧情丰富、紧凑:春秋战国历史剧通常以一个历史事件或人物为主线,通过紧凑的剧情、生动的人物形象和丰富的情节展现历史的变迁和人性的冲突。剧目通常采用曲艺形式,快节奏的唱腔和激烈的动作设计使得剧情更加生动,更能够引起观众的兴趣。
人物形象鲜明:春秋战国历史剧中的人物形象往往鲜明而深刻,不仅能够表现出人物的个性、情感和思想,还能够反映出社会历史的变迁和人性的多样性。例如《汉宫秋》中的刘邦、项羽,以及《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林黛玉等都是非常鲜明的人物形象。
艺术表现形式多样:春秋战国历史剧中的艺术表现形式非常多样化,既包括传统的唱腔、舞蹈和器乐表演,也包括现代的音效、灯光和舞台设计等。这些多样化的表现形式为观众带来了更加丰富的视觉和听觉体验。
文化内涵深厚:春秋战国历史剧不仅能够反映出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还能够体现出中国文化的内涵和精神。例如《汉宫秋》中的“国家大事,岂容你我懒惰”、“血染江山,乱世豪杰”等都是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涵的经典台词。
春秋战国历史剧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审美艺术特色,其丰富的剧情、鲜明的人物形象、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都为观众带来了丰富的艺术享受和文化体验。
以史写心的创作特性
“以史写心”是春秋战国历史剧的一个创作特性,它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再现来展现人性的深层次思考和情感冲突,从而达到感染观众、启迪思想、传达情感的艺术目的。
“以史写心”在春秋战国历史剧中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深入揭示历史人物的人性:春秋战国历史剧通常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为主题,通过再现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思想、情感和行动来深入揭示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例如《赵氏孤儿》中的赵盾和赵匡胤,分别表现出忠诚、勇敢和英明、果断的不同人性特点。
表现人性的冲突和矛盾:春秋战国历史剧中的人物往往处于不同的社会阶层和历史背景下,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常常会产生冲突和矛盾。通过对这些冲突和矛盾的再现,观众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历史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样性。例如《屈原》中的屈原与君王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反映了人性和权力之间的复杂关系。
突出情感的表达和渲染:春秋战国历史剧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情感的再现来达到感染观众、引起共鸣的效果。例如《汉宫秋》中的刘邦和项羽的情感纠葛,以及《霸王别姬》中的程蝶衣和段小楼的爱情故事,都是通过情感的表达和渲染来打动观众的。
深刻反映历史和现实:春秋战国历史剧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再现来深刻反映历史和现实,强调历史和现实之间的关系和互动。例如《红楼梦》中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女性地位的关注,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批判。
四、春秋战国历史剧求奇尚异的审美情趣
“求奇尚异”是春秋战国历史剧的一个审美情趣,它的主要特点是追求新颖、独特、富于想象力的剧情和表现手法,通过展示非凡、奇异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来激发观众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达到引人入胜、印象深刻的艺术效果。
“求奇尚异”在春秋战国历史剧中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奇特的剧情和设定:春秋战国历史剧通常会选取一些充满奇异和神秘色彩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为主题,通过对这些事件和人物的再现,展示出历史的多彩和奇特。例如《越王勾践》中的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汉宫秋》中的“飞熊凤舞”、《霸王别姬》中的“鸳鸯被”等,都是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和想象力的奇特剧情和设定。
新颖的表现手法和技巧:春秋战国历史剧通过新颖的表现手法和技巧来吸引观众的眼球,例如采用闪回、倒叙、侧写等手法来呈现历史事件和人物,或者运用音乐、舞蹈、戏曲等艺术形式来增强戏剧效果。例如《赵氏孤儿》中采用了侧写和闪回的手法,使得观众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赵盾和赵匡胤的人性和命运。
强烈的视觉和音乐冲击力:春秋战国历史剧通过强烈的视觉和音乐冲击力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和情感共鸣。例如在《越王勾践》中,通过舞台上的水面和投影等视觉手法,再现勾践“卧薪尝胆”的场景,使得观众可以更加深入地感受历史的真实和奇妙。
五、笔者认为
春秋战国历史剧具有多重的审美艺术特色,其中“以史写心”是其独特的创作特性之一,强调通过历史事件和人物来反映人性、社会和时代的本质。另外,“求奇尚异”则是春秋战国历史剧的一种审美情趣,通过追求新颖、独特、富于想象力的剧情和表现手法,来激发观众的兴趣和好奇心,达到引人入胜、印象深刻的艺术效果。
春秋战国历史剧以其独特的审美艺术特色和创作特性,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再现和反思,展现出历史的多彩和奇特,使观众在欣赏戏剧的同时,也能更深入地了解历史的本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家宝,《中国古代历史剧》, 中国戏曲出版社,2001年。
【2】李莉,《从“以史为鉴”到“以史写心”——春秋战国历史剧研究》,文艺理论研究,2010年。
【3】陆新征,《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剧》,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5年。
【4】贾军,《中国古代历史剧审美特征研究》,艺术探索,2013年。
【5】王晓燕,《中国古代历史剧的审美意蕴》,现代戏剧,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