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译著联合书单|焦土故事:全球资本主义最后的旅程

  

  《焦土故事:全球资本主义最后的旅程》

  [美]乔纳森·克拉里著,马小龙译,华景时代丨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人类正处于数字时代,更准确地说,是数字资本主义时代。当所有人都惊叹于互联网的快捷便利,却很少有人思考过它如何被发明出来,受到何种控制,以及对人类的真正影响。乔纳森·克拉里说出了数字资本主义中从未被正视的社会病症,戳穿了人类因科技而快乐的假象。“焦土”意味着一个富有生机的地方退回到贫瘠的状态,同时丧失复苏的能力。人的异化、社会凝聚力的涣散、自然资源的枯竭……这些问题在数字资本主义时代前所未有地加剧。

  

  《奥斯曼战记——德国将军一战回忆录》

  [德]利曼·冯·桑德斯著,陈利宽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本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德国著名指挥官利曼·冯·桑德斯将军亲撰的回忆录,记载了他在一战前以及战时的经历。他在一战爆发前被派往奥斯曼帝国帮助其进行陆军改革。一战期间,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东战场的多次著名战役,披露达达尼尔战役、巴勒斯坦战役等战事中的历史性细节。同时详细回忆了一战期间德国参与奥斯曼帝国内政外交、德国军官指挥奥斯曼帝国参战、奥斯曼帝国的落后状况和内部矛盾、奥斯曼帝国与同盟国关系,以及德国与奥斯曼帝国的复杂关系等情况,对于理解奥斯曼帝国解体和现代中东的生成,德国与中东关系,甚至是现代土耳其与德国及欧洲的复杂关系,均有参考价值。

  

  《图写真形:传统中国的道教视觉文化》

  黄士珊著,祝逸雯译,浙江大学出版社

  该书将探讨在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的视觉文化,集中于10世纪至13世纪,并参考诸多更早期或晚期的资料。对道教经验而言,所有基本而又独特的绘画、图稿、插图、图表、地图、符箓、天书真文,等等,构成了本书的关键资料。本书将这些多元的视觉材料置于不断变动的中国历史、文化和仪式的背景中,以全方位视角呈现道教艺术的视觉、物质、意义和功能。

  

  《15世纪意大利的绘画与经验》

  [英]迈克尔·巴克森德尔著,王可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本书将意大利绘画纳入15世纪意大利的经济和商业体系中,通过梳理合同、书信、账目材料,考证了文艺复兴早期的绘画贸易,解释了当时的各种日常活动和生活习惯,例如祷告、舞蹈、测量、战争等对绘画风格的塑造。从社会史的角度叙说一幅伟大的作品是如何诞生的。从构图、设色、线绘等方面解说画家是如何作画的,提供了评价和鉴赏画作的专业话语体系,并且列举了诸多名家作品告诉读者如何解读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

  

  《步履不止——一部女性行走史》

  [英]克丽·安德鲁斯著,欧阳瑾、罗小荣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行走是身为人类的一项本能,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于女性而言,在无人陪伴、没有牵累的情况下云游四方,去探究她们生于斯、长于斯的世界,都并非易事。不过,还是有些女性打破了束缚,走出了家门,享受到了行走于世间的乐趣。从博学的伊丽莎白·卡特到坚韧的谢丽尔·斯特雷德,从漫步于群山间的多萝西·华兹华斯到游荡于城市里的阿娜伊斯·宁和弗吉尼亚·伍尔夫……在行走中,她们有的重获了健康,有的积累了创作灵感,还有的走出了可怕的婚姻阴霾、摆脱了逼仄的生活困境……在这段长达三百年的女性行走史中,无论她们走了多远,也不管她们走了多久,那前行的身姿都会一直鼓舞所有能够行走的女性。

  

  《屠海——北美生物灭绝档案(16世纪到20世纪)》

  [加]法利·莫厄特著,高见、刘莹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详尽地记录了自16世纪西方人踏足北美洲之后的500年间,北美大西洋海岸一带,海上和陆地动物惨遭屠戮的过程。原本这里的各种动物铺天盖地、不计其数。然而随着欧洲移民的进入和商业性捕杀的加剧,许多大型海鸟、野牛等灭绝了;北极熊、狐狸等相继绝迹;鲸类遭到毁灭性打击;海象、海豹等也遭受灭顶之灾。这是一场空前绝后的大屠杀,人类不断制造出新式武器来对付与之共同生存的其他生命形式。海水被染得通红,海滩上堆积起累累白骨,空气中弥漫着动物的尸臭,而血腥肮脏的金钱却胀满了冷酷贪婪的商人的腰包。

  

  《美之猎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安宅收藏余闻》

  [日]伊藤郁太郎著,欧阳瑾、金立言译,上海书画出版社

  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是全世界陶瓷爱好者心目中的圣地,拥有顶级的中国和韩国陶瓷收藏,其核心源自安宅英一先生创立的“安宅收藏”。本书的作者伊藤郁太郎先生,跟随安宅英一先生四十余年,亦为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的首任馆长。作者以“美之猎犬”自喻,用细腻的笔触,讲述了“安宅收藏”从建立到面临危机、成立美术馆等一系列故事,记录了一段追求和探索古代艺术之美的往事。书中展示了46 件美术馆收藏的中国和韩国艺术珍品的高清彩图,大部分由著名摄影师六田知弘先生拍摄。

  

  《瘟疫的威力:黑死病如何改变世界,1347~1353》

  [德]福尔克尔·赖因哈德著,朱锦阳译,索·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4世纪暴发的黑死病是影响欧洲最深的事件之一。瘟疫让众生变得平等,瘟疫又让世界变得更加不同:佛罗伦萨财富洗牌,米兰没有死人,威尼斯发生政变,阿维尼翁与教宗共存亡,巴黎团结一心,德国城市献祭替罪羊……灾厄当前,千城千面。

  

  《意大利与中国》

  [意]白佐良、[意]马西尼著,萧晓玲、白玉崑译,浙江人民出版社

  中国和意大利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分别是中西方文化的摇篮,两国间的交往也岁月绵长。这是一部全面探索意中关系史的名著,横跨两千多年,介绍了从古罗马时期到1911年间中国和意大利交往的历程,追溯了两国关系史上的突出阶段,呈现了两国思想和文化交流中的代表人物,重点分析了两国在彼此心目中形象的变迁,对两国交往过程中最为突出和最有趣味的事件加以叙述,谱写了西学东渐、中学西传的动人篇章。本书由著名汉学家白佐良、马西尼通力合作完成。

  

  《城市开放空间》

  [英]海伦·伍利著,孙喆译,译林出版社

  很多人都对城市区域的设计和重建感兴趣,但人们的关注重点往往集中于建筑形式,而忽略了开放空间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海伦·伍利将景观设计领域的广泛研究和实践经验结合在一起,为读者展示了不同类型的开放空间为社会和个人带来的机遇和益处。本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了城市开放空间在社会、健康、环境、教育和经济等方面所能提供的益处;第二部分讨论了可供个人或社区日常使用的各种开放空间形式;第三部分则详细介绍了十六个优秀的实践案例,包括伯明翰的维多利亚广场、克罗伊登的雷德格次学校花园,以及贝尔法斯特的斯托蒙特庄园等。

  

  《无钱幸福》

   [德]海德玛丽·施韦尔默著,吴珺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在物欲横流、消费至上的现代社会中,却有这样一群被称为不消费主义者的人,他们主动选择了一种极简主义生活方式,拒绝资本主义消费体系的裹挟。其中最具有代表性,也被众多人视为榜样的是一位名为海德玛丽·施韦尔默的德国老太太。海德玛丽1942年出生于东普鲁士,两岁时为躲避二战战火举家逃难,在颠沛流离的难民生涯中体会到贫富不均的炎凉世态,并立志改变这一金钱至上的世界。她曾担任过小学教师、心理咨询师,开创了不使用货币、以个体劳动直接换取服务的“供求交换中心”并风靡德国。此后她进一步挑战人类追求安全感的本能,散尽家产,以“交换服务”过上了一种不使用货币的生活,直到生命尽头。这一“以自己为方法”的试验为其招来不少质疑的同时,也因其真诚与勇气赢得了许多年轻人的敬仰和效仿,并推动了全球不消费主义风潮的兴起。本书为海德玛丽晚年自传。

  

  《战争回忆录:1914-1915》

  [法]马克·布洛赫著,考舸译,启真馆|浙江大学出版社

  这是一本马克·布洛赫亲笔撰写的回忆录,记录了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准确地说是1914年8月至1915年6月这段时间的战争经历。我们从布洛赫的回忆录中可以看到,一战不仅有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和搏杀,也有人与物之间的联系和冲突,战争不再只是“人类事务”。自然环境作为人类战争依托和破坏的对象,同样不可忽视。

  

  《日本文化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