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艺术论坛, 刘曦林谈画家齐白石艺术,白石传人汤发周发布

  

  世上曾有齐白石,余墨尚存人世间。若问余墨哪里求,白石山堂少白处!

  

  

  

  

  作者简介

  刘曦林,中国美术馆研究部原主任,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原副主任。现为中国画学会创会常务理事,《美术》编委,北京市文史馆馆员,中国美协蒋兆和艺术研究会副会长,北京齐白石艺术研究会艺术顾问、齐白石艺术国际研究中心研究员等。

  齐白石是一位由民间艺人渐次走上文人画道路,并为文人画找到了它的现代途径的艺术家。当康有为、陈独秀冲击文人画,倡导合中西而为画学新纪元,徐悲鸿、林风眠引入西洋画时,很少有人注意到民间艺术。

  齐白石这位从民间走来的人,走过了文人画家修养的途径,却坦然地自称“木人”、“木居士”、“老木”,位在“鲁班门下”、“大匠之门”(皆印文),不仅不改反而自觉地提醒自己不忘其农民、木匠本色,不期然而然地打开了民间艺术信息库,将民间艺术的造型观念、色彩观念、农民的情感和乡间情趣诉诸画笔,仿佛用文人的墨汁浇灌了满园的芋头和白菜,使文人画获得了新的生命。

  

  朱文鲁班门下 齐白石作

  

  白文大匠之门 齐白石作

  他很少直接受到民主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感召,也不曾像高剑父那样有明确的为大众的现代画观,但他把农民的气质自然而然地输入艺术之中时,实际上抛却了传统文人画隐逸出世观念,使中国画变为与大众亲近的物事。

  齐白石是既尊重传统又敢于变革的画家,曾言:“青藤、雪个、大涤子之画,能横涂纵抹,余心极服之。恨不生前三百年,或为诸君磨墨理纸,诸君不纳,余于门之外,饿而不去,亦快事也。”

  

  红梅图 齐白石作

  可见他尊重前人大师之心诚,前人传统确也束缚过他,淹没过他自己的个性,因之在困惑中有思变之想——“余平生工致画未足畅机,不愿再为”,“余作画数十年,未称己意,从此决定大变”,这是他衰年变法的内在原因。友人陈师曾曾劝其改造,这是外因。陈赠齐诗说:“画吾自画自合古,何必低首求同群?”正和齐意,内因和外因的合拍促成了他的变法之举。

  他在变法过程中,也曾遇到他法与我法的拉锯战,也与传统惰性的一面进行过搏斗。当他被骂作“野狐禅”时,亦曾表示:“余作画数十年,未称己意,从此决定大变,不欲人知,即饿死京华,公等勿怜。”人骂不听,人誉不喜,这种不计毁誉、甘居寂寞、我行我素的胆识,是他变革成功的主要心理因素。

  

  渔翁 齐白石作

  他画过一幅很有趣的人物画,题道:“人骂我,我也骂人。”画中那位老人和这段道白,是否也可以看作这位“胆敢独造”的艺术家为了艺术中必要的自我而进行自卫的精神写照呢?

  齐白石之衰年变法主要体现于花鸟鱼虾一类,其画虾历经数变已成美谈。但其人物画之笔简意饶往往被花鸟一类所掩,尤其山水画其简括的笔墨语言和深邃的画外之意,大不同于古人的思维方式和程式,多遭时人非议,几欲绝笔,但由于知音者所求和陈师曾、徐悲鸿等人的支持,不断有妙笔生于腕下,在山水画史上亦应有其独特的一席。

  

  雪山策杖 齐白石作

  本以画名世的齐白石自谓刻印第一,诗词第二,书法第三,绘画第四,或谓诗第一,印第二,书第三,画第四,总之画居末位。这类似于吴昌硕的表面有些俏皮的说法,阐发了诗书画印的内在联系,说明了他全面的艺术修养与绘画的关联。他甚至于对国内外竟言其画而不知其印、其诗的现象甚为不满。

  

  梅花 齐白石作

  但是民族艺术的这种综合性特征,文人画诗书画印合一的格局并不是他的发明,他的新贡献在于:既分别地创造了朴素天真、直抒胸臆的新的诗风,稚拙明艳富有乡情的新的画风,大刀阔斧放笔直干的新的金石、书法味道,又使四者相互生发,内在化合,巧妙地统一在绘画的形式格局之中,浸渗着这位来自乡间的文人画家的情思,给予文人画以新的生机。

  

  莲蓬葵扇 齐白石作

  

  (本文图片素材选自:齐良芷眼中的齐白石、齐白石书画院、齐白石传人书画网)注:以上图文节选自讲座《少白公子趣说齐白石》 主讲人:汤发周癸卯年 【兔年】编撰于华东齐白石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上海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