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用生命在绘画,为何有如此高的评价?

  梵高是著名的表现主义和象征主义画家,他的作品对后世的艺术家们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他纯粹的绘画思想和艺术信念,让很多人重新认识了绘画艺术。

  梵高把绘画当做生命,生活的每一秒都视为艺术。梵高不仅仅是一名杰出的画家,还是一名伟大的哲学家和作家。

  他在绘画艺术上有着突出的成绩,对写作和哲学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梵高把艺术作为一生的追求,每一个作品都是他灵魂的重要节点。我们国内对梵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他的精神追求和人生经历,以及艺术作品的分析上面,主要针对他的绘画技巧、表现手法、选择的题材方面进行研究;对于梵高的思想情感,并没有深入的了解。

  1853年的法国处于一个政治、经济、文化、艺术都十分动荡的年代。科学得到了快

  速的发展,并且生产力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艺术家们有了更好的生活条件和物质条件,所以对艺术有了更高的认识,但是许多人的收入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提高,这时间的经济发展并没有让许多人得到了很高的提升,反而使得繁荣与萧条矛盾更加激化。

  在这个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里,基督教神学、唯心主义以及实证主义,也在不断地流传。

  而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以及印象主义流派也开始逐渐走入这个时代。

  

  人们对艺术的表现能力开始有了新的形态。社会文明开始,对人们的思想情感有了更高的追求。

  由于各种流派的出现人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美的追求,而是对个性的创作更加重视,所以这个时期艺术的创作有着很高的境界发展。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梵高才有机会在这辽阔的艺术环境中,获得一席之地,他将自己的痛苦和挣扎以及艺术信念和真实情感绘画在自己的作品当中。

  18世纪的法国已经从传统的古典艺术缓慢发展到浪漫主义,然后走向现实主义。艺术家们开始不再局限于原有的形式记录真实生活,希望可以突破成规不断创新,记录自己的生活情境和对生活的新的认识。

  传统的宗教画作,也开始逐渐丰富了起来,在过去艺术更多的是为了宗教服务。

  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宗教地位开始没落,人们开始出现新的观念,对实践产生新的追求。人们开始认识到世俗,趣味也是十分重要,上帝逐渐走出人们的生活。人们从对宗教的崇拜走向对理智世界的了解。

  

  在这个大背景下,社会出现了各色的娱乐场所,小酒馆娱乐业获得了飞速的成长。有许多画家将现实世俗的题材作为绘画的对象,艺术家们开始关注这个世界的发展,追求更加新颖的题材,有的艺术家开始被新的娱乐形式以及城市的发展所吸引,他们不断记录着这个社会的进步,也有的画家逐渐逃离了这个都市,走向乡村的艺术家们开始在乡村体验生活。

  所以在十八世纪末期到十九世纪初期浪漫主义学派的画家开始展示自我的艺术追求。他们用非常丰富的色彩,在绘画中尽情地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

  19世纪之后,社会的矛盾逐渐激化,开始产生大量的社会思想。马克思主义的出现

  给北美和西欧国家的经济发展带了了巨大影响。其中物理学科、地质学科以及生物学科都逐渐有了雏形,并且影响着社会科学的构架,同时拥有了强大的生产力。

  

  有部分工业国家开始选择殖民的方式向其他古文明的国度倾销现代化发展,欧洲的宗教文明开始逐渐没落。随着社会的自由思想和世俗伦理的道德发展,开始逐渐将宗教思想架空,世俗性开始逐渐高于宗教性。

  导致许多宗教画作的地位也受到了巨大的影响,从而绘画开始逃脱宗教题材走向生活走向现实。

  1.色彩

  在研究过程中,可以看出后印象派的画家更喜欢运用光线来表现色彩效果,通过画家的主观感受来将色彩进行转变,从而描绘不同时间事物的颜色。

  在欣赏梵高的作品过程中,应该重点分析他的绘画作品中的色彩变化,从而对画家的情感进行分析。通过梵

  高1881年的画作《卷心菜和木鞋》这一作品中,观看者可以通过这幅作品的颜色了解到,梵高在绘画过程中的情感。

  

  在这副作品中观看者可以看到这幅作品的色调比较灰暗,呈现出暗黄色。这副作品的绘画时间是在夜间灯光下进行绘画的,所以作品色调都比较暗。

  暗黄色成为这副作品的主要色调。

  梵高对土豆、木鞋、卷心菜,这三个物品进行了详细的描绘。在这副作品中还没有发现梵高对色彩的独特感受。

  这是梵高早期的绘画作品,在这一时期梵高还处于学习过程,他对绘画并没有独特的认知。可以看出他的绘画手法还比较稚嫩。

  这幅画的颜色也处在一个平平无奇的状态。他的情感也比较平静,没有波澜。但是梵高在所创造的《食土豆者》作品中得到了世人的认可,这幅作品集中刻画了农民夫妇的角色,他们正在围绕着餐桌吃土豆,并且在画作的中间位置挂着一盏油灯。

  这盏油灯正在向四面发光照亮着农民夫妇的两旁以及餐桌上的土豆。

  《食土豆者》这幅作品的色调主要是暗黄色,在研究过程中不难发现梵高的早期作品非常喜欢夜晚灯光的折射。

  

  这时候的灯光像一种神圣的光芒,让普通的人物有着神圣的光辉,我们不难看出梵高想要表达歌颂劳动人民,这种黄色的光芒是对劳动人民的赞美,我们也可以看出梵高,在这个时刻是对农民生活有所向往的。

  这三幅作品都是梵高的早期作品,在欣赏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梵高对色彩的运用越加熟练,他当时的生活状态以及学习状态,并且对他的情感进行剖析,这是在了解绘画作品工程中色彩感受的重要节点。

  2.线条

  线条的变换也是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分析画家的画作的时候可以看出,线条的描绘是他作品的重要技术手法。

  通过线条的描绘可以感受到画家的情感,如果在绘画过程中线条和笔触都比较细腻,那么画家绘画的时候,心情应该是平静的。

  如果画面中可以看出线条比较粗旷,波动比较大,这可以看出画家在绘画过程中情绪比较高涨,或者是有某些情绪正在迸发。观看者可以通过作品的线条直观的感受到画家的情感。

  比如在1885年梵高的《穿蓝衣的女子》,这副作品中可以看出,梵高选择了比较新颖的绘画技法,运用抖动的手法对背景进行绘画。

  

  这一时期的梵高开始学习其他画家的绘画风格,并且运用到自己的作品当中。

  这是对早期传统的绘画方法进行的转变,是一种新的突破。从这抖动的笔触不难看出,梵高的艺术思想开始进行了转变,不再禁锢于原有的思想当中,开始不断学习,进行二次创作。

  这种抖动的绘画手法,可以给观看者一种新颖的观看体验。画面看起来更加生动。也可以反映出绘画者在创作过程中,心情比较激动。

  在《克里希林荫道》这幅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抖动笔触的绘画技法有了更加深入的学习。开始利用不同的线条描绘作品。

  

  比如选择比较倾斜的线条来对街道进行描绘,天空和街道的是相反的这种绘画手法,有着巧妙的对比但又十分生动,而在街面上许多楼房都是选择用竖线条去表现,让观看者可以区分这些细节。

  复杂的线条,让各个物体都灵活了看起来更加生动,也充分让人们感受到街道上的生机勃勃,也可以感受到画家在创作过程中比较激动和愉悦的内心。画家在绘画过程中的情感波动的笔触,让观者可以感受到画家在绘画过程中心情比较激动,也比较兴奋。

  而平静的线条这可以反馈出画家在绘画过程中心情比较平静,但是,我们也可以发现,同样的笔触也可以表达画家不同的情感,这与画家所描绘的题材都有很大的关系。

  3.从画面领悟情感

  要想深刻了解画作中所蕴含的情感,应当从其构图、光色、线条、笔法等方面出发,除此之外,还要从绘画的创作背景以及整体呈现的风格来探讨。

  比如说,在分析梵高的作品《傑克岛的风光》时,首先映入眼帘的必然是画面的整体组成:整幅画作有大幅的风景描画,几乎占据了整个画面的四分之三。

  

  其余部分则是一望无垠的天空,细看画中湖面,也不仅是对水面的表现,更多的着墨于湖上游船、桥上人物倒影的描绘,整个画面趋于静止,给人一种恬淡开阔之感,这些都表明,梵高是眼带欣赏之意来描绘眼前风景的,此时他的心情也十分平和静谧。

  《星月夜》是梵高晚期的绘画作品,整幅画作抽象风格明显,又带有后现代主义画风,最鲜明的就是不同色彩之间的强烈对比,产生了一种奇妙的碰撞。

  画家用以描绘天空、星辰、村庄屋舍、远处群山的线条十分夸张,甚至近乎扭曲,却又极富表现力。

  这一画作艺术价值极高,尤其是作者在描绘天空星辰时,利用看似怪诞的螺旋状天空线条,令观者不禁随之眩晕,而一棵仿佛燃烧的黑色火焰的树木占据了画面的极大篇幅,浓烈的黑与亮眼的黄形成鲜明对比。

  

  整个画面极富表现力,在描绘周边景物的同时,又将作者的自身情绪表达的淋漓尽致。在创作这幅作品时,梵高已经处于巨大的精神压力之下,作画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情感的宣泄。

  因此,他的感受也通过这一画作传达给了观者,这幅《星月夜》令观看的人仿佛也感受到了一股不安和焦躁,这正是梵高当时情绪的展现。

  研究过程中可以发现,国内外学者对梵高的研究集中在他的绘画技法、题材和色彩方面。他的生平、交友、以及书信都是人们研究的重点。

  梵高刚刚离世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在二十世纪之后对梵高的研究才逐渐多了起来。人们开始用各个角度对梵高进行研究,比如精神方面、哲学方面、心理学方面。

  情感是画作的灵魂与精髓,在选择创作内容时,不同的情感也会促使不同的创作主题诞生,情感因素将会贯穿画家的整个创作过程,最终影响画作的整体呈现效果。

  绘画语言与绘画技法既是独立存在的,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情感因素对画家的整个创作风格都会产生影响,包括构图方式、色彩的浓淡选择、光色利用、不同的描绘手法等,情感影响绘画内容与绘画技法,却又以其为载体表现出来。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