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观察丨便民生活圈畅通城市微循环

  社区是城市生活的基础单元,蕴藏着多层次消费需求。有研究显示,城市居民一半以上的日常消费支出,都集中在社区周边1公里范围内。目前,我国已在80个地区试点建设1400多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居民步行十几分钟,就可以满足购物、养老、托育、休闲等生活需求。便民生活圈什么样?如何满足百姓需求呢?来看总台央视记者在试点城市杭州的探访。

  早春时节,当记者来到杭州市西湖区北山街道,正碰到一场居民议事会。大家讨论的焦点是,社区里还要增加哪些便民服务。

  

  浙江杭州市西湖区北山街道居民:有些老人确实也存在着一个吃饭的问题。能不能送餐上门?

  和居民交流中,记者了解到,北山街道属于老旧小区,在这里居住的60岁以上老人接近30%,还有一些空巢老人和双职工家庭,生活存在诸多不便。

  购物不方便,养老托育机构不足……面对群众的强烈反映,当地正在对老旧小区进行改造,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照片上这些破旧的老房子有什么变化吗?在一片居民楼里,记者看到了它现在的模样。

  

  总台央视记者 陈钰洁:这是用一栋旧楼改造成的民生综合体。我们可以看到,一楼是一个比较现代的农贸市场,它的旁边还有很多小店,可以方便百姓生活。

  记者随后对这栋楼的内部进行了探访,发现不仅一楼的农贸市场物资丰富,二楼也被改造成平价食堂,三楼则变身为普惠养老机构,能够满足40多位老人的全托需求。

  

  浙江杭州西湖区北山街道居民:特别便利。小小的一个范围里面,大家想要的东西都能够采购到。不愿意做饭的话,(社区食堂)早、中、晚都能够解决。然后再买点什么,包括医务站,都能够解决。

  不远处,社区还新建了一个面向0到3岁婴幼儿的托幼机构。

  

  浙江杭州西湖区北山街道居民:这个托儿所也给我们老百姓带来很大地方便了。小的宝宝都可以到这里去了,又方便老年人接送,他们上班的人也安心上班。

  记者从杭州市商务局了解到,目前,杭州正在全市范围内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布局1300多个商业网点,覆盖3000多个社区,形成以社区消费为基础、区域商业中心为补充、重点商圈提质升级的梯次消费结构,2022年社零总额达到7294亿元,增幅5.8%。

  增设烟火小店 让小修小补回归生活日常

  在记者的探访中,我们看到,仅仅是一座老楼的改造,就解决了社区居民购物、就餐、养老等多方面的需求,一些曾经消失在社区里的小修小补也回归到百姓生活日常。在现代化生活中,这些烟火小店如何获得一席之地呢?继续来看记者的一线调研。

  上午十点多,杭州西湖区翠苑街道的便民服务点就热闹起来。前来理发、修鞋、改衣的居民络绎不绝。

  这家店的附近,还配置了理发、家电维修、修鞋、废品回收等小店。翠苑街道人口密度较大,增设小店势必会占用部分公共空间,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呢?

  

  浙江杭州西湖区翠苑街道翠苑四区社区党委书记 杨桂芳:这个原先都是这样停自行车的车棚,我们就给它归整了一下,功能相对就比较齐全一点,考虑到我们小区里很多居民有这个需求。另外一方面,它也是一个手工业者的一个技能,也是增加了一个就业的岗位。

  探访中,记者发现,像这样的平价便民服务点,已经成为杭州不少小区的标配。店主们告诉记者,在社区里开店,优惠多又稳定,旺盛的居民需求也让他们不愁生意。美发师熊应伟就选择留了下来。

  

  浙江杭州西湖区翠苑一区便民理发经营者 熊应伟:社区现在给我们房租免费,一分都不收,对我们政策优惠很到位了。像我们都是上门为孤寡老人、残疾人,都为他们上门服务这样的。

  记者从商务部了解到,今年,国家将重点完善社区消费的供给设施。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一圈一策,补齐便民服务设施短板,完善生活基本保障类业态和品质提升类业态,使居民生活消费更便利。

  

  浙江杭州西湖区北山街道党工委书记 陈晔:现在虽然说很多东西都是可以通过电商、网商来解决。真正还是有需要的,修修补补,理发店、缝纫店,我们还是要服务好这个最后一米。

  江苏南京:物业服务中心变身便民服务点

  打造便民生活圈,杭州是从社区公共空间里挖潜力,同为试点城市,南京市则是另外一种做法,那就是鼓励一批有条件的物业服务企业打造“睦宁里”便民服务站点,继续来看记者的探访。

  中午十二点,记者来到南京市玄武区丹凤街红庙物业社区服务中心,饭菜的香味扑鼻而来。一侧的“红庙食堂”餐柜内,十多个菜品一字排开,不少住在附近的居民前来打饭。

  

  江苏南京玄武区丹凤街红庙物业社区服务中心工作人员:15块钱是3个素菜、1个荤菜,然后外加饭。我们每天基本上都是有12到14个菜,有时候菜几乎都卖完了。

  

  江苏南京玄武区新街口街道唱经楼社区居民:这个饭搞得老年人方便得不得了,老年人在家烧饭也不方便,搞这个饭方便。那个物业小区(拿)快件搞得好,理发也提供,还有娱乐,真蛮好的。

  不久前,红庙物业社区服务中心挂牌成立“睦宁里”便民服务点,把这个只有60平方米的服务中心变成了“百变生活之家”,市民可以来理发、免费测量血压,衣服破了可以送来缝缝补补,楼道灯坏了、马桶堵了也可以过来找人维修。

  

  江苏南京红庙物业鱼市街片区物业主任 尹月玲:报修服务,比如说电灯不亮了,楼道灯不亮了,都可以到我们这边来。

  今年,南京市将建成10个这样具有地方特色、文化气息、规范服务和标准产品线的“睦宁里”站点,把针头线脑、小修小补、应急维修等生活需要都解决在小区里,补齐服务居民的“最后一公里”短板。

  “生活圈”融合“文化圈” 提升社区生活品质

  便民生活圈的建设,不仅是日常消费、养老托育,也包括休闲生活、文体娱乐等功能的融合。在这方面,率先试点的杭州也有着自己的经验。继续来看记者调研。

  周日下午,杭州这家书屋的主题讲座吸引了不少年轻人,书屋外的茶座也是座无虚席。而这家书屋并不是在闹市区,而是开在一个社区里。

  浙江杭州市西湖区上保社区居民:经常有讲座,有一些交流的机会。大家来坐坐,可以拿着一本书到那里去坐着,晒晒太阳。

  记者看到,这家开在社区的书屋不仅有书籍,文创产品,还有休闲、会客区域。书店负责人朱钰芳介绍说,团队的定位就是把它打造成融合学习、休闲、社交、消费于一体的文化空间。

  

  杭州晓风书屋主理人 朱钰芳:我们希望书店里有更多的烟火气。让更多的人可以随意走进这样的书房,听个讲座,喝个咖啡,成为一个大家的客厅,成为文化的聚集地。

  居民们告诉记者,书店所在的位置,原本是一片棚户区。几年前,老房子拆迁后,居民们都很关心它会变成什么样。

  

  浙江杭州市西湖区上保社区居民:群众都在议论,这里改造以后干什么,是不是又是造房子?最后一幢房子都没有,改造以后,全部是留给老百姓作为绿化的空间。而且变成个文化公园。

  更让居民们没想到的是,依托周边悠久的历史文化,社区还在这里建起了非遗博物馆、引进知名连锁书屋,还邀请了一些设计师展开文化创意活动。

  浙江工业大学设计与建筑学院副院长 陈炜:怎么样能够在这样的一个更新的空间里面,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叫口袋公园或者叫街道公园,能够让他们找到那种归属感,同时又对当下的生活有一种更好的体验方式。

  不仅是杭州,记者探访中发现,多地已经把休闲文娱空间纳入便民生活圈的建设范畴。从最初的基本生活设施,到打造更完善更丰富的活动场景,便民生活圈正在持续提质升级,满足百姓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