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家人和孩子一起进剧场收获了什么?这份十年总结值得参考

  城市变迁的过程中,许多熟悉的建筑在改变,许多新的习惯也在养成。

  2010年世博会后,不少场馆有了新的用途。其中,上汽通用汽车馆经过升级改造,在2013年6月1日蜕变为上海儿童艺术剧场。

  这个决定,曾在当时引发讨论:一个充满“工业文明”气息的场馆,真的可以成为面向儿童的剧场吗?

  

  今天再看这个问题,答案似乎是不言而喻的——十年间,剧场主办演出2585场、艺术教育活动931场,接待现场观众超200万人次,已经发展成为在上海乃至于全国有口皆碑的儿童“大鲸鱼剧场”。

  在3月28日举办的纪念宋庆龄先生诞辰130周年系列主题活动——“鲸心·拾年”荣威·上海儿童艺术剧场新十周年启幕仪式上,一段十年的回顾影像让人感触良多:剧场里的欢声笑语,不仅来自孩子,也来自和他们同行的父母、祖辈,那些充满创作力、童心以及传统文化元素的表演,感染着不同家庭,在几代人心中形成共振。

  8年“老观众”分享剧场心得

  观众和剧场的羁绊能有多深?

  听12岁的寇益行谈他和“大鲸鱼”的故事,这个问题答案跃然纸上。这个8年的“老观众”准确地记得,第一次进剧场是2014年12月28日,那时他只有四岁。

  从最初被剧院里宣传折页、明信片所吸引,到迷上不同的演出、参加戏剧夏令营,寇益行和母亲、家人一次次走进剧场。为了记录他的追剧之旅,母亲还特别制作了一本厚厚的演出纪念册,其中贴满了不同演出的宣传图、票根,就是为了让孩子能够及时回味他喜爱的演出。

  

  也是这份来自家人的支持,让寇益行对各类优质的演出如数家珍,比如他最偏爱意大利安东尼亚诺小合唱团的表演,因为他们的歌声清澈纯净,哪怕听不懂意大利语依然能收获快乐。

  寇益行的母亲说,当初自己只是偶然听朋友推荐带着孩子进剧场,没想到给家庭带来了太多的收获,“在过去的8年,我们和剧场成了好朋友。我们关注好的作品,也分享孩子的成长历程。”

  类似这样的家庭还有很多:8岁的陈慕晗原本是剧场的小观众,但在加入“大鲸鱼欢唱团”后,她站上了舞台,从看演出的人变成了演出海报上的人,全家人也在她的影响下成了剧场常客。

  多元内容让全家人看得开心

  高高的梅花桩上,醒狮演员闪转腾挪,传递出了憨态可掬而又动感十足的醒狮形象;而当舞台灯光关闭,一条翻腾的夜光“游龙”吸引了全场的注意……活动现场,一段凸显中华元素的表演引来全场喝彩,带来表演的南国醒狮鼓乐龙狮团,正是《宝贝看非遗》系列演出中的“人气嘉宾”。

  

  可以说,“大鲸鱼”能持续吸引沪上乃至全国观众,与层出不穷的高质量演出不无关系——

  早在2013年,剧场推出专门面向亲子家庭的“戏剧工作坊”,让合家欢观众一起享受戏剧的乐趣。此后,剧场引进意大利安东尼亚诺小合唱团、鲨鱼宝宝等“爆款”,创下了一连几年观众抢票“秒杀”的盛况。2015年推出儿童剧“年龄分级”,邀请0到3岁的婴幼儿走进剧场。同时,剧场关注特殊儿童群体,为其量身引进一批海外戏剧,打造“海星之愿”特殊儿童公益项目。

  而近年“大鲸鱼”最受欢迎的内容,还有深耕中华文化推出的《宝贝,来看戏!》《宝贝爱中华》《宝贝看非遗》等多个原创演出品牌,南国醒狮、皮影戏、川剧变脸等表演让父母和祖辈同样看得着迷、看得开心。剧场与海外剧团合作推出走向全国的自制剧三部曲,也在各地收获了好评与追捧。

  

  总经理沈莉透露,优质的内容是剧场给亲子家庭最大的诚意,在接下来的十年,剧场将始终保持初心,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逐步实现“集聚化、个性化、平台化、数字化”中长期战略发展规划,“为孩子们带来享受艺术的‘大空间’”。

  

  而从2023年的演出规划看,剧场既坚持国际好戏首演首秀,也强调原创品牌系列的演出,力求打造儿童演艺精品聚集地,打造亲子一站式体验平台。而有面向特殊儿童的“海星日”“海星包”也不断丰富着“海星之愿”项目,让首家儿童感官友好剧场成为现实。

  当然,更多“大鲸鱼”的伙伴也在路上。活动中,中国福利会与上汽集团战略合作签约,宣布剧场将以“荣威·上海儿童艺术剧场”这一全新的名字开启新十年的发展突破。甘肃演艺集团、西安儿童艺术剧院、上海戏曲艺术中心、上海歌剧院、上海芭蕾舞团、南国醒狮鼓乐龙狮团也与剧场达成 “亲子美育共同体”共建合作,多方联手搭建美育平台,持续打造并优化亲子演艺生态。

  近期值得期待的节目,我们整理了!

  ■音乐人偶剧《奶奶的诗》

  时间:3月31日-4月2日

  隔代亲情是一种双向的滋养和温情。该剧以木偶为主角,让人回忆起和奶奶一起的美好记忆,适合全年龄观看哦!

  

  ■户外舞蹈《非洲舞,一起跳!》

  时间:4月8、9日

  非洲舞风格质朴粗犷,节奏明快强烈,感情炽热奔放,适合跟孩子一起“舞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