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晓萱变身“说书人”,与钢琴家张郁苓演绎儿童有声书
4月4日,许久未推出新作品的范晓萱,无预警化身为“萱萱姐姐”,与钢琴家好友张郁苓共同推出《给孩童的音乐幻想小故事》有声书。作品集结了20个由张郁苓所创作的动物小故事与古典钢琴小品,身为好友的范晓萱首次担纲“说书人”,用声音演绎火鸡、蚂蚁、蚊子、小丑鱼等各种动物角色,与张郁苓的琴声一同引领小朋友和大朋友们启发想象空间,分享天马行空的美好。这份好友间互相扶持的力量,亦转化为范晓萱突破的动力,为这次两人合作的音乐作品增添了一层温暖动人的意义。
1
张郁苓:创作音乐和故事,激发孩童想象力
疫情防控期间,面对无常与人生的聚散,张郁苓更领悟到生命的微小与脆弱,促使她思考自己能为孩子留下些什么。于是,她将与孩子玩乐、说故事的时光,幻化为旋律献给孩子,希望用声音启发听觉带来的无限幻想。
张郁苓(左)与范晓萱
《给孩童的音乐幻想小故事》起源于张郁苓的第一部创作作品《给孩童的幻想曲集》,这是一套以动物为主题的二十首古典钢琴独奏小品。作品发表后,得到良好的回响,张郁苓便尝试用文字记载下来,让音乐和故事并存,希望更多人理解她音乐里的含义,激发小朋友们对音乐产生更多想象力与正向的生活态度。
“往往我们的想象都会被眼睛所看到的局限,我希望听众用最本能的听觉去连接心灵最直接、最真实、纯粹的想象,希望带给他们自由、无受限又跟自己内心紧密相连的空间与体验。”张郁苓说。
2
范晓萱:暂缓新专辑进度,全心投入“说书”
范晓萱与张郁苓相识多年,是相互陪伴与支持的好友。对于好友的创作和想法,范晓萱一路给予肯定与鼓励,更以行动支持,担任说书人角色。她一方面希望完成挚友的梦想,一起为小朋友打造这充满意义的作品;另一方面想尝试开发自己在声音创作上的各种实验性与可能性,为这段温暖又真挚的友情留下美好的记录。
范晓萱透露自己一直很有兴趣用声音来表达故事,回忆起出道后没多久,曾有一段短暂的主持电台节目的快乐时光,也让她对这次要担任说书人的角色极为重视。每录完几个故事,她都会反问自己:“我能如何把20个故事说得各有风格又耐听?我的声音还有更多的潜力吗?”她笑说:“其实当时我自己的专辑混音进度也严重延迟,但我想先放下自己的专辑,好好全心投入说书人角色中。”两人每天通过连线方式,仔细地来回讨论故事脚本、研究声音表情。范晓萱的笔记本里还用不同颜色的笔做了密密麻麻的标注,让她感觉仿佛回到了学生时代的读书会。
录音过程中,为了收音清楚,范晓萱刻意安排在深夜录制。没想到,因为居家环境过于安静,连唇齿声、口水声、离麦克风的远近感和环境的空间声,甚至电器发出的频率声都收录得一清二楚。再加上一开始就设定范晓萱说故事的时候,不会有郁苓的钢琴演奏或其他配乐,听众便能分别安静地聆听故事与音乐,所以那些意料之外的“声音们”显得格外抢戏。因此,在后期混音阶段,范晓萱花了不少功夫去调整并修饰整体声音上的平衡。这样繁琐艰巨的任务,也促使她从中收获许多新的经验。
此外,范晓萱还需要在说书人以及各种动物角色之间切换,情绪的转变成了她的一大考验,她花了很多时间去琢磨角色的性格。例如在《蚊子》故事里,为了呈现快速飞行的速度感,她以球赛播报员的角色入戏;在《猎豹》故事里,范晓萱尝试揣摩如动物频道旁白的口吻,表现角色坚决、笃定的情绪设定,呈现出不一样的听觉效果。
其中最具挑战的是《火鸡》中的角色,范晓萱费尽心思,在录音过程中尝试了冷静、夸张等多种情绪演绎,最后通过想象火鸡嘴巴那尖尖扁扁的外形,她发现除了声带以外的另一项声音工具——嘴唇。于是,她加入了逗趣的弹唇音,创造出一只生动又耐人玩味的“火鸡”。范晓萱笑道:“说故事其实不见得比唱歌容易!”
照片提供:吃草的鱼传播有限公司
采写:南都记者钟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