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人不是该死的时候死,而是能死的时候死!
1982年10月,马尔克斯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消息一出,震惊了世界,甚至拉丁美洲的政府人员都激动不已!
1927年,一个名叫马尔克斯的孩子出生在哥伦比亚马格达莱纳的海滨小镇阿拉卡塔卡。孩子的父亲风流多情,家里有20多个孩子,其中私生子15个。
不幸的是,对于他的原生家庭来说,马尔克斯小时候只能和他的祖父母一起生活。他的祖母喜欢讲故事,尤其是古老的拉丁美洲民间神话和传说,这让年轻时的马尔克斯着迷并受到启发。从此爱上了文字。
结婚后,为了写作,马尔克斯不得不停止了之前所有的电影剧本创作。妻子无法供养两个儿子,于是她只能典当了家里的汽车。
显然他的妻子斯是一个坚强的女人。马尔克斯在写作的时候,她都尽心尽力地扛起了家里所有的事情。尽管生活艰辛,她还是确保工作的马尔克斯有一支雪茄可以抽,还有一张纸可以写字。
然而马尔克斯意识到他的妻子无法再独自养家糊口,于是放弃了小说,靠写广播剧本维持生计。
可刚开始做其他事情,马尔克斯马上就患上了偏头痛,医生尝试了各种方法都无济于事。当他回去写小说时,头痛立即消失了。
最终在经过18个月的折腾,马尔克斯的作品终于完成了,但家里只剩下80比索(折合人民币10元),而将稿子寄出的价格需要160比索。
而这部时隔18个月的伟大作品叫作《百年孤独》。该书一经问世,立即轰动了全世界。
并且在1982年10月,马尔克斯凭借《百年孤独》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消息一出,举世震惊,连拉美地区的政府官员都激动不已!
这部《百年孤独》讲诉的是马孔多小镇的兴衰,取材于拉丁美洲的血泪史。在利益的驱使下,白人不会让他死。剥削时期就像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晚清。
拉丁美洲的历史是痛苦的,但更痛苦的是他们人民的健忘,忘记了自己的文明,忘记了剥削者的掠夺和屠杀,醒不过来,这里的寂寞就是“马尔克斯”的寂寞,现在也一样。
过度鼓吹还是病态抵制,究竟是底层的无知,还是少数高层的别有用心,我不得而知。我时常想,鲁迅当年一定很寂寞吧。他的心是悲伤的,但同时他又富有又伟大。
最重要的是《百年孤独》教给我们4个道理,成年人应该如何过好日子?
1、 生命中所有的精彩,终究是需要用寂寞来偿还的。
2、 人不是该死的时候死,而是能死的时候死。
3、 幸福晚年的秘诀,无非就是与孤独签订一份体面的约定。
4、 过去都是假的,记忆是一条不归路,所有过去的春暖花开都无法挽回,再狂热顽强的爱情,归根结底也只是转瞬即逝的现实,只有孤独才是永恒。
正如林肯所说:“人活着,身后有孤独的影子,眼前有通往坟墓的台阶,人生本来就是孤独的。”
孤独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宿命。你我独自来到这个世界,最终还是两手空空的离开这个世界。
再盛大的饕餮盛宴,终究难免落幕;笑得再热烈,也迟早要归于沉寂。
每个人都只能忍受流转的万千景象,品味变幻的悲欢离合,在无人问津的日子里独自前行。
人活着来到这个世界,却要随着死亡离开这个世界。
没有人可以改变它。《百年孤独》中的故事也以死亡告终。浩劫过后,马孔多离奇消失,一切生命仿佛从未出现,只留下百年传奇。就像人生一般。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