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根溯源,跟你聊聊“清明节”与“寒食节”是怎么回事
又到清明,人们自然想起要祭祖扫墓、缅怀故人,踏青游历、放飞心情。但清明是个节气,也是个节日,它与其他节令不同,其中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
尽管二十四节气的提法,是在《淮南子天文训》中首次以文字的形式予以表述,但节气的由来、演化可追溯到上古时期。古人观测天象,把一天中白天最长的一天叫“日长至”,也叫“夏至”;把一天中白天最短的一天叫作“日短至”,也称“冬至”,这么一分就分出冷暖交替。然后又测得一天中昼夜时长均等的两天,前者为“春分”,后者为“秋分”,这么一切就切出四季分明。古人把太阳运行的轨道称作黄道,地球圆周360度,太阳从零度开始运行,每运行15度大约是半个月,算一个节气,每运行30度大约是一个月,就有两个节气,前半月的称“节”,后半月的称“气”,一年中12个月就有了12个节、12个气,合称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各有功用和含义,其中“清明”同“惊蛰”“小满”“芒种”一样,是反映物候变化的节气。《历书》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其时,大自然春光明媚、草木萌动、百花盛开,一片生机勃勃景象。
然而“清明”有别于一般节气,背后还有着十分感人的历史故事。
相传“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重耳,在自己还是公子时候,为躲避迫害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期间有大夫介子推相随左右,不离不弃,在最困难的时候,还曾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供重耳充饥,史称“割股奉君”。
重耳重返晋国成为国君后,自然对身边人要论功行赏,该给的都给了,却唯独落下介子推。为此,周围的人很是同情他,有好事者便在宫门口悬挂了一个条幅:“龙欲上天,五蛇为辅;龙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独怨,终不见处所。”意思很明显,晋文公一见便知道是在说介子推,一声“哎呀”!很是自责,赶忙派人召见,却已找不到介子推了,他已背着老母进了绵山(现山西介休市境内)不肯出来。
《史记》这样记载:“使人召之,则亡。遂求所在,闻其入绵山中,于是文公环绵山中而封之,以为推田,号曰介山,‘以记吾过,且旌善人’。”意思是没找到人,晋文公就以他去绵山所在的地方为中心,画线圈地,用作禄田,并以这样的方式记下自己的过失,表彰善良的人们。
据说找人过程中,为逼迫介子推出来,重耳手下曾放火焚山,结果他母子是宁死不出。介子推的执拗是有缘由的。此前,介子推关于受禄的态度,《史记》中有这样一段详细表白:“推曰:‘献公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来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祭祀者,非君而谁?二三子以为已力,不亦诬乎?’”意思是重耳是献公唯一在争斗中活下来的儿子,主晋大局的除了他还有谁呢?这本是上天佑之,可有的人却自以为是自己的功劳而求封赏,实在不应该呀。此举,被后世称为“功不言禄”。
后来,晋文公心怀歉疚之情,又感念忠臣之节,便在绵山为其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的忌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传说焚山时,介子推是随母抱柳而死,但这棵柳树却奇迹般地活了过来,于是晋文公便赐名为“清明柳”,人们也便以插柳为俗,纪念这位贤达。再后来,人们把面燕、枣饼、蛇盘兔,春酒、新茶、甘泉水等作为寒食供品,心思凝重,寓意深刻,如“子推燕”的介休方言读作“子推念”,意在念念不忘介子推。
根据现代学者研究,“清初汤若望历法改革以前,清明节定在寒食节两日之后;汤氏改革后,寒食节定在清明节之前一日。”可见“寒食节”本没有具体日期,应该最初就在清明前后,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习俗的延续,慢慢与清明统一起来。同时还有学者查考文献典籍认为,我国民间“清明上墓”习俗一直可以追溯至西周,随着在河南安阳殷墟的考古发掘,进一步证明了早在殷商时期就有了春天祭祀祖先的习俗。“寒食节”“清明节”均以纪念逝去的先人为目的,两者合二为一就顺理成章了。只是一个要禁火,一个要动火,便无法“同日而语”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明的演进,清明祭扫也好,寒食纪念也罢,其实都已成为冬去春来人们抖擞精神、释放暮气,舒展筋骨、融入自然的一个载体。于是除了祭扫先祖、缅怀故人,踏青、赏景、健身、出游便成为人们春日的向往。
行动起来吧!祖国的大好河山广袤无垠,美丽的自然景观连绵不断。可以去看看山,山的巍峨与险峻让你感受到天地的伟岸与雄浑;可以去看看海,海的辽阔与波澜让你感受到自然的伟力与广博。看看山水相间的天然风光、看看亭台楼榭的人文景观;看看田园草舍、看看花鸟鱼虫,看一切惬意美景,让我们在喧嚣世界里日趋躁动的心灵与之共鸣、与之相融。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