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千年宋韵飞扬校园,《孩子们喜爱的宋韵故事》来啦!

  继《孩子们喜爱的民间故事》

  《孩子们喜爱的民俗故事》

  《孩子们喜爱的诗词故事》

  《孩子们喜爱的国宝故事》

  《孩子们喜爱的非遗故事》后

  《少年儿童故事报》执行主编毛晓青写给孩子们的

  又一本充满童趣和智慧的故事书

  《孩子们喜爱的宋韵故事》来啦!

  

  《孩子们喜爱的宋韵故事》

  作者 / 毛晓青

  弘扬宋韵文化,传承宋韵风雅,让千年宋韵在新时代“流动”起来,在校园里“飞扬”起来。本书以宋代为历史背景,以宋韵为主题,精选20个立意鲜明、构思独特、情节丰富的故事,以生动的语言、多彩的画面,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宋韵文化中的家国情怀、文人风雅、市井风貌和历史文化,这些故事共同绘就了一幅充满烟火气又带着雅致感的宋代生活画卷,孩子们可以在这幅宋韵长卷中尽情徜徉,品读宋韵文化的气象万千。

  01

  浙江省文旅厅“少年非遗说”指定参考用书

  本书为浙江省文旅厅主办的第六届“少年非遗说”指定参考用书。根据浙文旅非遗〔2023〕5号文件,选用《孩子们喜爱的宋韵故事》书中故事,可在评委打分的基础上增加 0.01 分” 。

  02

  一本写给孩子们的宋韵文化读本

  要让千年宋韵在新时代“流动”起来,在校园里“飞扬”起来,就需要创新形式,以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述宋韵文化的气象万千。在这本书里,你会读到宋画大家李唐的传奇故事,会与宋高宗在德寿宫来一次时空的相遇,也能一睹宋代文人的雅致生活。

  03

  从事民间文学研究写作多年的权威作者

  作者毛晓青作为《少年儿童故事报》执行主编、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故事专业委员会主任,从事民间文学研究写作20多年,主持主办多项省级民间故事大赛,连续多年主编“中国年度故事”选本,她的民间故事写作和讲述将为孩子们带去有针对性的指导。她写给孩子们的又一本充满童趣和智慧的故事书,已连续多年入选杭州市、嘉兴市、金华市等地的读书活动用书,广受孩子喜爱和好评。

  宋嫂鱼羹触动太上皇(节选)

  精彩样章 |?文/毛晓青

  绍兴三十一年 (1161),宋军在采石矶大败金主完颜亮率领的十七万金兵。胜利的消息传来,临安城内一片欢腾,高宗赵构更是长长地松了一口气。第二年,赵构便流露出让位给太子赵昚的意思。

  “父皇身体康健,为何要退位呢?”得知消息,太子赵昚诚惶诚恐地跪在赵构面前。

  赵构默默地看着太子,长长地叹了口气。

  赵构这个皇帝当得太难了。他是宋徽宗的第九个儿子,本来皇位哪轮得到他呀。哪料靖康二年 (1127),金军攻陷了汴梁城,徽宗、钦宗都被金军掳走了,赵构因为不在京城,躲过一劫,忙乱中被大臣们推上了皇位。

  第二年,金军又打了过来,赵构的皇位还没坐稳,就开始逃难,从扬州、镇江、杭州、越州、明州、定州,一直逃到了海上。

  这样东奔西走、颠沛流离了好几年,才终于在临安安定下来。

  “采石大捷,金军再也威胁不到咱们了。做皇帝三十多年了,也该歇歇了。”赵构长叹了一口气。绍兴三十二年 (1162),高宗禅位给太子赵昚,这就是宋孝宗。

  孝宗为了表孝心,将秦桧府邸扩建成德寿宫,专门给太上皇养老。德寿宫布局与皇城相近,建有德寿殿、后殿、射殿、寝殿、食殿等十几座殿院,还有大量的园林景观。太上皇在德寿宫里享受起了优哉游哉的退休生活,每天在书房里把玩珍宝,或者到园子里修剪花草。他还很喜欢在太监宫女的前呼后拥下,出宫去西湖游船赏景。

  三月里的一天,太上皇一早就命人将游船划到了西湖上。湖边,一树桃花一树柳,刚刚抽出新芽的柳条儿袅袅娜娜地轻拂湖,粉面含羞的桃花含苞待放。

  “难怪白居易感叹‘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西湖早春实在是太迷人了。”太上皇沉醉在西湖美景之中,直到肚子咕咕叫了,才发现游船已经划到了钱塘门外。

  大太监赶紧拿来食盒,摆了满满一桌吃食,这些都是宫里带出来的美食。

  太上皇夹起一只鸡腿,正要往嘴里送,听见岸上有个妇人用汴京话在喊:“热腾腾的鲜鱼羹出锅啦——”这声音好熟悉啊,太上皇赶忙放下筷子,快步走到船头,只见岸边两株大柳树下开着一家小饭馆,门口插着的酒旗上写着“宋嫂鱼羹”四个大字。

  一见有鱼羹,太上皇忍不住咕咚咽了下口水。他想起自己还是康王时,常常到大相国寺一带闲逛。每个月总有个五六次,大相国寺前会开设热闹的集市。集市上,文房四宝、珠翠头面、古玩书画,好玩的东西应有尽有,他常常一逛就是两个时辰,逛累了,就拐进不远处的一条僻静小巷,到巷子口的鲜鱼铺点一碗鲜鱼羹解馋。

  每有客人进店,厨娘总会忙不迭地应声出来,腰间系着蓝布围裙,头上包着一块蓝布帕子,一副清清爽爽的样子。她会笑吟吟地先给康王温上一壶酒,让他慢慢饮着,再到厨房里刮鱼肉起羹汤。

  “热腾腾的鲜鱼羹出锅啦——”随着厨娘的一声叫喊,一碗鲜鱼羹摆到了桌上。鲜香味直往鼻子里钻,那一碗滑溜溜、鲜滋滋的鱼羹不大一会儿就滑进了肚子里。

  想起大相国寺的鲜鱼羹,太上皇又咽起了口水。机灵的大太监见了,赶紧让侍卫上岸,去打一碗鲜鱼羹来。

  不一会儿,侍卫回来了,身后还跟着一位厨娘。厨娘手上挎着一只竹篮,腰间系着蓝布围裙,头上罩着蓝布帕子,熟门熟路地进了船舱,从竹篮里拿出一个青花瓷大盖碗,揭开盖子,一股鱼香霎时溢满了船舱。

  厨娘舀了一大勺鱼羹到小盅里,递给太上皇。太上皇接过,迫不及待吸溜一口,眯起眼睛细细品味起来:“正是我熟悉的味道啊。当年我在汴京大相国寺边的小巷子里,不知喝过多少回。”再看厨娘的那身打扮,太上皇好像想起了什么,“这位厨娘莫不就是……”

  “是的呀。”厨娘在一边点点头,“我之前在汴京大相国寺边开过鲜鱼铺子,那是我们宋家祖上的产业,一代一代传下来,不知开了多少年了。可传到我手上,金军打过来了,鲜鱼铺开不下去了,我就逃到了南方,前几年才在西湖边安顿下来,打起了‘宋嫂鱼羹’的招牌。”

  听了宋嫂的故事,太上皇也是一阵唏嘘。他又喝了口鱼羹,歪着头,咂咂嘴说道:“细品,又不太一样了,好像更鲜美了。”

  

  “是的呀。”宋嫂又点点头,“鱼羹的做法一样,都是将鲜鱼蒸熟了剔去鱼刺,鱼肉剁碎了做成羹。只是鱼不一样了。我现在用的是西湖里的鳜鱼,可比当年汴京的鲤鱼鲜嫩多了。要说呀,现在的临安也比汴京更加繁华呢,我的鱼羹也卖得更好了。”

  听了宋嫂的这番话,太上皇暗自得意起来:“可不是嘛,如今的临安就像柳永 《望海潮》 中写的,是‘东南形胜,三吴都会’之地了,那‘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的风景,那‘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的街景,哪一样都不比汴京差分毫,金主完颜亮不就是垂涎临安美景,才率六十万大军南下的嘛。”

  想到这里,太上皇来了兴致,大手一挥道:“我赐你十万贯钱,把你湖边的小饭馆打造成丰乐楼一样的大酒楼可好?”

  “不用了。”不知为什么,宋嫂的神色顿时黯淡起来。她一边收拾碗筷,一边轻叹道,“临安临安,再好也只是个临时居所。我总有一天要回汴京去,把大相国寺边的鲜鱼铺重新开起来。那可是我宋家祖传的家业,不能丢!”

  说完,宋嫂将篮子一挎,朝太上皇行了个礼,转身走出船舱,上了岸。

  太上皇望着宋嫂的背影,呆呆地半天说不出话来。大太监还以为太上皇是被鱼刺卡住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