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非一年,无悔一生----记南华附一医院周曦医生的援非故事

  

  当地妇产科主任Gawugah临别时送给周曦的礼物。

  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朱嘉林 见习记者朱希龙

  新曦照危峨,亿丈恒高袤。正如她的名字一样,周曦,一位来自南华附一医院的优秀妇科医生,主动请缨,用医者仁心和援外精神,圆满完成党和国家交付的任务,不辜负祖国的期望和人民的委托。近日,她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近日,记者联系到了第23批援塞拉利昂医疗队队长兼临时党支部书记周曦,听她讲述在异国他乡传递中塞友谊、见证中塞友好的感人故事。

  “医二代”传承衣钵,“救死扶伤”无国界

  周曦是位“医二代”,父母亲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地方煤矿职工医院,父亲是一位中医医生,母亲是一位皮肤科医生。周曦的父母亲在医院兢兢业业工作,一干就是一辈子,他们凭借着崇高的医德和过硬的医技赢得了当地老百姓的尊重。从小就和家人在医院长大的周曦,经常见到许多患者过了下班点还慕名前来家里看病的场景,她尊崇医生职业所赋予的“救死扶伤”神圣使命,所以成为一名医生的愿望从小就在她的心里埋下了根。

  “我当时没有想太多,很快就报了名,现在回想起这段充满挑战与艰辛的岁月,我从来没有产生过后悔的念头,援外这段经历让我的人生充满了意义。”周曦回忆起当时报名的场景,记忆犹深。2021年,周曦得知省卫生健康委正在招募组建第23批援塞拉利昂医疗队,毫不犹豫就报名了。在周曦看来,救死扶伤是她的职责,援非也是她义无反顾的决定。

  国虽有界,医者无疆。在此之前,周曦听了几场援非回来的“前辈们”在异国他乡救死扶伤事迹的讲座,很是感动,于是她开始主动了解援非的点滴,继而萌发了帮扶欠发达地区医疗资源建设的念想。当她将援非的想法征求家里人意见的时候,得到了亲人们的一致认可:“作为过来人,父母非常理解医生这个职业的特殊性;我的丈夫也是医疗系统内的一分子,他之前也参加过援疆工作,所以一直都无条件支持我的事业;我的女儿也告诉我,有梦想就去追,她会照顾好自己。”为了让周曦放心去工作,周曦的姐姐从外地赶回来承担起照顾父亲的责任......有了家人的支持做坚强的后盾,周曦毅然决然踏上了援外之路。

  弘扬援外精神,仁心仁术谱写大爱

  2021年12月24日,周曦抵达塞拉利昂中塞友好医院,正式开展援助工作。作为医疗队队长及临时党支部书记、妇科医生,周曦全面负责医疗队各项工作,包括队伍管理、党建、医疗、宣传、药械、后勤和财务等各项工作,都需要她一一对接。因为中塞两国之间相差8个小时时差,所以周曦经常需要在当地凌晨一二点向国内汇报工作,其辛苦程度不言而喻。

  抵达塞国以后,周曦在日常门诊接诊中遇到最多的是患有不孕症的患者,27年的临床实战经验让她解决患者的难题时游刃有余。在日常手术中,周曦为患者开展比较多的手术是宫外孕、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手术。据周曦介绍,不包括参与其他科室共同完成的多学科会诊、手术,仅是妇科,她全年接诊塞国门诊患者约800人次,全年完成手术80余台。她带领的医疗队凭借着过硬的技术获得了当地百姓一致认可。在援塞期间,周曦收到了外方外交部高层领导写给使馆表达对医疗队的感谢信1封,收到卫生部感谢医疗队的感谢信1封;收到中资机构及个人感谢信3封、锦旗2面、奖牌1枚,在湖南省卫健委援非季度年度考核工作中,被评为优秀队员。周曦所带领的中国(湖南)第23批援塞拉利昂医疗队荣获国家卫生健康委2022年度卫生援外工作表现突出集体。全体队员因优秀的抗疫工作受到中国驻塞拉利昂大使馆的表彰。

  有一次,周曦正在当地村落组织义诊,突然接到一个紧急任务,塞国机场通知周曦所在的医疗队,一位50多岁的华人患者王先生因疟疾发作在机场休克,周曦立刻放下手中的工作,组织队友赶往现场。她回忆,刚接触患者的时候,其病情持续恶化:浑身大汗淋漓,且出现了抽搐行为。周曦见状,立马安排队友为患者输液,为患者实施紧急抢救,经过积极有效的救治,最终成功地将患者从鬼门关口拉了回来。

  作为医疗队队长,周曦负责的不仅是收治病人这一方面,她还要管理好全体队员安全和生活。“特别是疏导情绪这一方面,只有自己内心足够强大,才能真正帮助到队友。”周曦坦言,一年多的援外生涯中,有些队友心里多多少少都会产生一点负面情绪,特别是面对队友思念家人、亲友病重、生活习惯不适和工作中导致引起的负面情绪,周曦都要考虑得面面俱到,找到突破点为队友排忧解难,保证日常工作的正常开展。在塞国援助的439个日夜里,周曦率领的小队全年无安全故障,全体队友无一人出现重大疾病,队员们生活安定,周曦用出色的成绩证明了自己。

  即使身处异国他乡,作为临时党支部书记的周曦也始终牢记作为一名共产党人的使命和担当,促进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周曦全年度参加使馆组织的海外党建座谈会议4次,邀请经商处杜子君参赞来驻地给全体党员上党课1次,2022年9月10日全体支委和入党积极分子参加使馆组织的中秋节座谈会,全年召开支部党员大会4次、支部委员会8次,召开党员民主生活会4次、支部书记讲党课4次、谈心谈话30余次,和中资机构开展联学联建活动4次,组织学习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专题会议2次,各位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均书写学习心得1篇。积极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微信群共推送国家领导人系列讲话5篇及其他学习资料多篇。

  发扬传帮带精神,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在援塞医疗队新老两队交接的那段时间,由于交接工作和疫情隔离的需要,中塞友好医院很多中国援外的医生都没有到位,一些患者在此之前已经和中国医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他们非常认可中国医生的医疗水平,有些百姓宁愿强忍着病痛也不去其他医院看病,--定要等到新一批援非的中国医生的到来。“既然当地百姓那么信任我们,作为新一批援外的医疗队也不能让他们失望。”作为第23批援塞拉利昂医疗队队长,周曦说,初到塞国,她就明确了医疗队的任务不是“走过场”,而是扎下根,提高当地的诊疗技术和医疗水平。作为妇科医生,她组织全队每周工作5天,全天候为本地患者和华人患者提供各项基本医疗服务和急诊医疗服务,组织开展了13次义诊活动,受到塞方当地居民和在塞华人机构的高度赞扬。全年开展专题培训20余次,其中为中塞友好医院举行妇科专题培训2次,并开展了中塞友好医院第一台巨大卵巢囊肿的手术和教学。全年带教当地妇科医生Gawugah,极大地提高了他的临床诊治和手术操作水平。

  Gawugah是塞拉利昂当地的妇科医生,因为Gawugah曾在中国留学过三年,所以他能够在中文、英语、克里奥语三种语言之间切换使用,由他负责协助周曦和患者之间的克里奥语语言翻译。周曦刚来到塞国的时候,Gawugah医生还只能进行一些简单的疾病诊治,并不能完全自己独立开展手术,于是周曦从基础开始一步一步开展培训。在周曦回国前的临别之际,Gawugah将两人一起做手术的照片放在一个相框里当做礼物送给了周曦,周曦为此很是感动。

  除此之外,周曦还在中非对口医院合作机制中不断推进,组织医疗队深入调研、和塞方医院积极沟通,积极推动中塞友好医院心内科、眼科、耳鼻喉科重点专科建设及医院网络建设,项目调研报告已通过国家级评审。周曦说:“一年多的援外工作,使我开阔了视野,提升了能力。我始终牢记祖国人民的嘱托,弘扬援外精神,不辱使命,圆满完成援外医疗任务。”即使现在周曦已经回到了国内,可是在塞国还是会有不少医生和患者会定期和她联系,向她请教一些比较棘手的问题,每次周曦都会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帮助他们。虽然身处两地,但是两地百姓的心已经紧紧地捆绑在一起,再也不会分开。“援非一年,无悔一生。”这是周曦对自己一年多的工作最真实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