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曦林:我为什么念念不忘
孙婷婷 绘
三天内两次见到刘曦林,都看到了他的眼泪。
两次都是提到老师。一次是3月30日,济南时报·新黄河客户端记者在山东出版美术馆采访,提到张茂材、关友声等先生时,刘曦林边说边擦眼泪;一次是4月1日,同一地点,“师道——刘曦林艺术承传谱系展”开幕式上,提到前一天去给关友声、黑伯龙两位先生扫墓,刘曦林再次红了眼眶。
这次展览酝酿已久,本打算在去年教师节推出,无奈疫情肆虐,一直推到现在。“去年我80岁了,有人说应该搞个展览。我想,那我就和自己的老师、学生一起做一个展览。”
于是,就有了这个非常独特的展览:从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刘海粟等“太老师”,到胡禧和、张茂材、于希宁、王琦、金维诺等老师,再到刘曦林和他的学生们,堪称中国美术界的“四世同堂”。
万里归来颜愈少。刘曦林1963年从济南远赴新疆喀什工作,1978年考取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硕士研究生,1981年起在中国美术馆工作直到退休。跨越一个甲子辗转而归,在展厅中仰望着恩师墨迹的他,仿佛还是那个少年。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第一个偶像”影响一生
“刘曦林先生是对我国美术事业有重大贡献的美术家,他从艺六十余年,从山东读书、起步,走遍大江南北,全方位地参与了我国美术事业的发展。”“师道”开幕式上,山东省文联党组书记何思清从几个维度对刘曦林的艺术成就给予高度评价——作为美术馆人,刘曦林起草了我国第一部《美术馆工作条例》,为中国美术馆学的学科研究和工作实践奠定了基础;作为美术史论家,刘曦林主编了新中国第一部美术年鉴,为百年中国画展撰写了导论,他的著作《20世纪中国画史》获得第二届“中国美术奖·理论评论奖”一等奖;作为书画家,刘曦林的书法苍劲有力、别具一格,他的国画笔墨雄阔、天工清新……多年来,刘曦林一直提倡艺术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双修。这一艺术理念的发轫,还要追溯到他在济南求学期间。
刘曦林是山东临邑人,青少年时期在济南求学,他视母校济南一中、山东艺术学院为艺术的摇篮,对胡禧和、张茂材、于希宁、戴秉心、关友声、黑伯龙、吕品、张鹤云、单应桂、李振才、陈凤玉等恩师念念不忘。尤其是由于种种原因在美术界名声不显的张茂材,刘曦林多年来不停地撰文、著述、推介,近年来其高超的艺术造诣才渐渐为人所知。
“师道”的展厅内,张茂材的作品占据了整整一面展墙。“这是我最喜欢的老师张茂材,他是我济南一中的老师。这个老师你们可别瞧不起,他教过季羡林、宋平、阴法鲁、黑伯龙、单应桂!”“张老师常说中国艺术要讲余味,要有言外意,写垂柳是‘绿树拂风扫地理’,写红荷是‘倒提朱笔点天文’,这样的诗句,一般的文学家也写不出来啊!”“你们看看张老师画的鸭子,鸭脖子都空着,多么精彩!”一谈起张茂材,刘曦林滔滔不绝,如数家珍。
张茂材是刘曦林的“第一个偶像”,甚至在刘曦林1958年考上山东艺专后,还是每逢周日去张茂材老师家补课。刘曦林默默地记下了老师所讲的许多话语,保存着老师送他的每一张纸片。这次展出的张茂材作品中,有些小幅书法、绘画,就是老师随手示范后送给刘曦林的,他视若珍宝,一直保存到现在。张茂材独倡写意的艺术理念,也深刻地影响了刘曦林的一生。
可惜天不假年,正待步入创作盛期的时候,张茂材离开了人世,年仅69岁。
1963年,刘曦林辞别济南远赴新疆。当年深秋,他在新疆的农村参加社教试点工作时接到信件,得知恩师辞世噩耗,晚饭后走到村西口,跪在边疆小道上,遥对东方嚎啕大哭。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如入宝库的“艺术学徒”时代
展出的作品中,刘曦林的私人珍藏还有很多:胡禧和的山水画、黑伯龙的水墨小品、于希宁的15尺长卷……这也成为观众惊叹的一个点——刘曦林实在太细心了。关友声贴在宿舍门口的春联“师生聚一堂,欢度胜利春”,被风刮去了一角,刘曦林小心翼翼地取下来收好,这次也参加了展出。还有大量的信件、批语、便条、作业……这些都被21岁的刘曦林收入行囊,从济南带到喀什,又从喀什带到北京,直到这次展览又带回济南。
细心源自刘曦林对恩师们发自内心的敬重。回忆起在山东艺专的日子,他对老师们的水平之高仍然发出由衷感叹,他说,当时山艺荟萃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一批高水平艺术家,或曾经留学海外,或出自大师门庭,让学生们十分受益。刘曦林一二年级兼修音乐,吹笛子、拉二胡、唱歌无所不学,三年级专修美术,四五年级分在师资专业国画班。4月2日在山东艺术学院举办的“中国美术如何面对新时代”学术峰会上,刘曦林再次提及山艺注重多方面艺术修养的教学传统,他曾形容这种综合学习“金字塔般树人”,有益于全面修养与基础铺垫。刘曦林是学校艺术壁报《艺术学徒》的主要负责人之一,为了办壁报,经常撰文写作,不时有文章刊登。这也成为他文字生涯的起点。“‘艺术学徒’一词出自鲁迅著作,当时赵玉琢老师给我们壁报起了这个名字,关友声老师亲自题写。”刘曦林说,“艺无止境,到今天我还称自己为‘老艺术学徒’或者‘艺术老学徒’,要当一辈子学徒。”
分配到新疆《喀什日报》,刘曦林继续跟随恩师们学习的愿望为之中断,但他的学习并未停止。在报社担任美术编辑的他,除了写美术字、绘制报头题花,还兼任一些文字、摄影等工作。虽然辛苦,但都成为他生活的积累,为日后研究美术理论和美学思考奠定了坚实基础。正是因为学习不辍,1978年,刘曦林幸运地作为新时期第一届研究生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以美术理论兼中国现代美术史为研究方向。王琦为导师,金维诺为系主任兼班主任,其他导师以张安治授课最多,并带全班同学实习。不仅由几位导师引领,得窥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刘海粟等“太老师”之门径,还得以直接请益于蒋兆和、李苦禅、叶浅予、李可染等大师级人物,受益匪浅。
其中,刘曦林与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中国人物画大师蒋兆和的一段故事值得一提,这不但体现了刘曦林对学术的认真,还展露了他作为山东人的厚道。刘曦林的学位论文以蒋兆和与其作品《流民图》为研究对象,引发比较大的争议。由于历史原因,当时对蒋兆和的个人历史和作品评价都是敏感话题。不仅老师们劝刘曦林更换题目,连蒋兆和本人也劝阻刘曦林,怕影响他的毕业成绩和分配。然而刘曦林坚持了自己的选择。经过考证研究,他提出对这一重大艺术史现象的三个评价原则:首先要看作品本身内容;第二要看作品的社会效果;第三要看艺术家一贯的艺术倾向。这件曾饱受非议的巨作,如今已成为中国美术馆的镇馆之宝,也当之无愧地进入了中国近现代美术史。这让刘曦林倍感欣慰。
饮流怀源,薪火相传
——从“驻京办”到“推广大使”,从学徒到老师
“师道”展厅的中心位置,有两面颇为震撼的展墙,陈列着刘曦林的几十部著作,也是他数十年学术生涯的体现。其中,很多都与他的“太老师”、老师有关,不乏山东美术题材的著作。
刘曦林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一直在中国美术馆从事研究工作,多年任研究部主任。《二十世纪中国美术——中国美术馆藏品选集》《中国美术年鉴1949—1989》《中国画与现代中国》《中国现代美术理论批评文丛·刘曦林卷》……他的学术成果源源不断,为推动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作出了贡献。尤其是2012年5月,洋洋50万字的《20世纪中国画史》出版问世,受到学术界高度评价。
刘曦林刚工作时,在中国美术馆后院有一个8平方米的居所“一枣居”,来自山东、新疆的师友不断,被戏称为“山东、新疆驻京办”。他在学术研究中一直注重对“太老师”、老师的研究、梳理和推介。除了齐白石、徐悲鸿、蒋兆和、李苦禅、傅抱石等大家之外,还重点关注了山东美术界的师长们,包括张茂材、关友声、黑伯龙、于希宁等等,他一直为山东一些老画家没有受到国内美术界应有的重视而不平,撰写文章,出版专著,策划展览,为他们鼓与呼,称得上是山东美术的“推广大使”。刘曦林后来在辅导学生时,也注重师道的传承,比如《“不似”的浪漫——张茂材画传》,就是他辅导学生千黛写成的,成为目前屈指可数的张茂材研究专著。
对师道无比尊崇的刘曦林,由学生而成为老师,也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事。
刘曦林早在《喀什日报》工作时,就不断有热爱美术的青年到报社找他求教,其中有不少后来走上了美术创作之路。后来在中国美术馆工作时,学术工作繁忙而无暇他顾,一直到退休后,年届古稀才在荣宝斋画院开设“刘曦林中国画理论与实践研究生工作室”,邀请两位好友——著名画家齐辛民、姜宝林作为特邀导师,连续招收五届,2018年又招收访问学者5名。之后为母校山东艺术学院带硕士研究生,应邀为澳门城市大学带博士、硕士,主要辅导史论研究,理论与实践互通,把自己多年来理论与实践“艺舟双楫”的宝贵经验倾囊相授,培养了一批美术理论研究与创作人才。“师道”展上,刘曦林把他授业的部分,精心地分为“花之魂”“树之恋”“山之境”“仁者心”等几个主题,对学生们取得的成绩津津乐道。不知不觉间,当年的“艺术学徒”也依稀有了恩师们的风范。
“我首次看到有人如此认真地把师道和传承谱系作为展览主体呈现在观众的面前。”展览开幕式上,刘曦林的老师、90岁的单应桂教授深情致辞,表扬了这个81岁的“老学生”:“作为山东艺术学院,能出这样的人才是母校的骄傲。刘曦林是为山东增了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