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比医院“问诊” 这所学校创新“第七节课”为学生打造个性化辅导
南京市南湖第二中学创新实行“问诊式”教学,启用第七节课堂为学生打造“个性化辅导”。一间教室同时有4、5位老师,哪里不会辅导哪里。南湖二中《“第七节课”:实现“双减”的个别指导教学研究》的课题成功立项为南京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专项课题。
走进南京市南湖第二中学初二(1)班,桌椅被重新摆放成不同区域,数学、语文、英语、物理、历史等学科老师两旁围坐着3、4名学生,黑板的大屏则是实时显示学生所对应的任课老师。
历史老师丁姗姗说,学校是小班化教学,每个班约二十多名学生,师资相对充足。每天下午第七节课,老师们都会走进班级,为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不是所有的学生都需要个别辅导,比如这门学科,我今天有一节历史课,上课的时候如果有学生回答问题等方面表现出没有消化,在课辅课的时候,我把这四个人叫过来进行重点讲解,让他们加深对这节课的理解。”
南湖二中副校长陈莉说,“双减”之后,学校做了问卷调研,发现有家长对作业“限时”的焦虑、学生家庭作业的应付态度、教师个性化辅导时间不能保障等。去年秋季开学,学校在初二部分班级试点第七节课堂“个性化辅导”。“我们发现孩子的作业往往就是某一个环节他可能做不出来,你需要点通,他的效率就会提高,就可以把时间给节省出来,提高作业效率。一个老师个别辅导的时间是有限的,而且是受到限制,我们将第七节课就作为学生作业辅导,多位老师进入课堂进行辅导,孩子们在这节课产生的问题,和老师面对面的交流。”
在试行一段时间后,学校发现老师们“个辅”会出现时间上的碰撞,比如多名老师会同时找到一个学生,时间如何安排?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学校开发“个别指导教学”小程序,老师可以通过手机端锁定需要个别辅导的学生。“比如我上完数学课之后,我发现某些孩子的知识出现了一些漏洞,需要我去查漏补缺,我会在我的手机端把这几个孩子挑出来,其他的老师也可以把这些孩子的名单挑出来,我们会进行一个排序,就像医院的问诊是一样,平台也会自动地避免学生都围着一个老师进行解答。这样既节省了学生等待的时间,老师的个辅更加有效。”陈莉说。
初三(4)班学生姚远说,“个辅”帮助他在学科上查漏补缺。“在所有的学科中我的物理不是那么突出。老师对我多有关注,希望在物理上可以加油。如果我们几个都有这个问题,他就会把我们拉出来讲同一题,针对性地讲,让我们成绩升高得更快。”
如今,个性化辅导推广到全校所有年级。不仅如此,“第七节课”以问诊式、寻诊式的形式,多学科同时个性化指导,“大先生”与“小先生”的联动机制,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师生、生生高效互动,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意识。“‘个辅’中,比如说有孩子很优秀,他已经解答了这部分的问题,老师就会按一下按钮,他就变成一个‘小先生’,他就可以帮老师去给其他的孩子答疑。孩子们也特别愿意看到自己这个名字前面有一个小帽子,他们很愿意去分享。”陈莉说。
(江苏新闻广播/沈杨 通讯员/谢伟 杨圣强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