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怂恿歌女向高僧表白,高僧回敬一首诗,短短28字却流传至今
导语:苏轼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大文人,由于仕途不顺,前后被贬到多地做官,但正因为在多地辗转,苏轼又结交好友,因此苏轼有各种各样的好朋友,僧人道潜就是其中一个。道潜是杭州的诗僧,苏轼在杭州任通判是与他结识成好友。
后来苏轼被调到徐州任职,道潜专门从杭州赶到徐州拜访苏轼。在相聚的宴会上,苏轼玩心大发,怂恿歌女向僧人道歉示爱,但是出家人应该心如止水,远离红尘之事,于是便写下《口占绝句》来拒绝。
一、诗句翻译
这首诗属于七言绝句,全诗只有28个字。前两句是说东山有位面容姣好的姑娘,总喜欢用梦纠缠楚襄王,其实是楚襄王单相思那位姑娘,求爱不得但总是梦见她。
这两句是在说,歌女没有必要费心思在自己身上,只能像楚襄王一样给自己平添烦恼罢了。后两句是写自己修行的禅心如果是柳絮的话,那么早已沾上了泥土,不会再随着春风上下漂浮。
二、手法赏析
这首诗前两句反用典故,在宋玉的《神女赋》中,楚襄王苦苦追求巫山神女,文中的神女有着“只应天上有”的美貌,世间的凡人是不可能追求到的。楚襄王不相信,他费尽心思向神女示爱,但无论怎样,神女都不为所动。
楚襄王只能在梦里与神女相会,来填补现实生活中追爱无果的空缺。诗中说神女用幽梦纠缠楚襄王,其实是表示,楚襄王纠缠神女,其实也是苦了自己,暗示歌女纠缠高僧其实也是在纠缠自己,旨在劝说歌女不要再继续做无用之功了。
与前两句对比起来,后两句就显得直接不同了。“柳絮”在人们印象中都是重量轻,随风乱飞的形象,所以有人用柳絮比喻人心,时常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随意变化。诗中说自己的禅心像沾了泥土的柳絮一样,由于质量的加持再也不能随风飘扬,暗指自己不会沾染红尘中的男女之情,表达出了自己坚定的内心。
这首诗题目中“口占”二字就表明这只是一首口水诗,表达得直接明了。但其实它有很多值得鉴赏的地方,例如反用典故,例如柳絮自比,脱口而出的诗尚能用如此高的手法,可见这位诗僧的作诗功底之深。
三、道潜与苏轼
道潜是心如止水的出家人,可怎么会被歌女表白呢?这就不得不提一下苏轼与道潜的关系。古人把友情看得很重,可以为朋友两肋插刀,遇见志同道合的知己更是倍加珍惜。道潜与苏轼便是一对很亲密的朋友,他们在杭州结识,互相欣赏彼此的才华,后来苏轼的官职又被调动到徐州,道潜不惜路途遥远也要去看望一下老朋友。
在宴会上,正因为两人的友情极其深厚,苏轼才敢开这样大的玩笑。其实在古时候那个通信技术不发达的时代,朋友真的是很重要的人,无论是在低谷时期,还是在仕途得意时期,身边有位朋友都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人们对高僧的印象都是清心寡欲,不入红尘,那是因为他们的修行足够高,才能像沾了泥土的柳絮一样,不会被外界环境影响心境。但清心寡欲并非无情无义,僧人也可以有朋友,也可以与朋友谈诗词歌赋和人生哲学,而且他们可能更加具有哲学思想,思考问题更加深刻。
我们学习古代的诗词文化,不仅是了解到它们背后的历史故事,我们更应该理解它们所蕴藏的思想宝藏,为我们树立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提供参考。
再说苏轼,一位乐观旷达的词人,人们为什么喜欢苏轼?因为他在诸事不顺的时候也能想办法开心起来;因为他即使被贬为小官小吏,他也愿意认真负责地做工作,成为一个心系人民的好官,这是很多人学都学不来的个性。
苏轼对待朋友也很仗义,在朋友遇见苦难时总是毫不犹豫地出手相助,这也是他能广交好友的重要原因之一。喜欢宋词,同时又想了解词人生平的朋友,不妨看看这套词传。
这套词传包括:《李清照词传》、《李煜词传》、《苏轼词传》、《辛弃疾词传》、《纳兰容若词传》和《仓央嘉措诗传》。六本原价238元,限时特惠价,只要89元。点击下方链接即可购买,增加自己的书卷气,成为文艺青年。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