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教育·研修】寻理润德 展示研讨
4月4日,由南通市教师发展学院、江苏教育报刊总社、通州区教育体育局联合举办的“1115 工程”培养对象(小学数学)专业成长专题研修暨“江苏教育报刊总社公益送教——‘寻理润德’”专题教学展示研讨活动在通州区实验小学举办。
专家示范:呈现多维智慧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化错教育”创始人华应龙老师和通州区实验小学四(5)班的学生共同演绎了一堂生动活泼、有趣有味、深度厚重的化错课堂——《中国人的十二生肖》。华老师从“十二生肖,你是怎么读的?”问题出发,巧妙引出中国十二生肖中的中庸之道;随后,带领学生创作手指上的生肖圈,“在生肖圈上数出岁数、从具体岁数倒推出生肖”,学生在有挑战性的情境中,自主探究、积极交流,紧张和喜悦并存、困惑和顿悟相随,获得了鲜活经验,养成了学科素养,领悟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华老师作了《看得破、拿得起、放得下》主旨报告。他从三个视角建议老师们做好跨学科主题学习,读熟、研透课程标准。看得破,新课标“课程理念”要求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学学科要明确应该怎么做。拿得起,一节课最重要的是教学目标,凡是学生要做的,教师必须要了然于胸。放得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转变两个观念:“一定要教给学生知识”“要得到明确的结果或最好的结论”。华老师提出“看得破是前提;拿得起是保证;放得下是境界。”
报告结束后,老师们抓住难得的机会,与华老师积极互动。
南通市教师发展学院副院长、正高级教师、省特级教师冯卫东以“陶情?化错?寻理?润德”为主题,对华老师的课进行了高度评价。他认为,华老师的课有四大特色:陶情——用情来陶育学生;化错——用化错来成全、成长学生;寻理——在化错中寻理,在寻理中化错;润德——用好思政的“盐”,讲出真理的“味”,实现了数学与思政的完美“互哺”。他还倡导大家在华老师的课中“寻理”,追求“精于道者兼物物”的专业发展境界。
课堂教学:彰显学科素养
下午是“寻理润德”课堂教学展示活动,执教老师们聚焦新课标、诠释新理念,教学中凸显学生主体地位,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赢得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
“1115工程”教育家型教师培养对象,通州区教师发展中心研训员张霞老师执教数学阅读课《人和数》。张老师用“人类祖先的识数能力是何时提升的?是怎样提升的?”大问题串联课堂,引导学生在“大胆猜测”“小心求证”中提升阅读力,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问题的裹携里展开关联性地串读,穿越几万年的历史,触摸人类的成长史,领悟人和数的相互塑造关系,领悟人的成长之道。
“1115工程”教育家型教师培养对象,海安市教师发展中心附属小学王玉东老师执教《分数的意义》。王老师引导孩子们逐层抽象,从特殊到一般,自主归纳出分数的意义;寻找联系,从分数单位联系到整数、小数的计数单位,感悟数的一致性。
“1115工程”卓越教师培养对象,南通市紫琅湖实验学校王海霞老师执教《认识质量单位》。课堂上,孩子们充分动手掂,动脑想,张嘴说,争做“一掂准”,把一克秤,十克秤,一百克秤,五百克秤掂在手上,记在心里,带出课堂。
南京江北新区教育发展中心研训员马天红老师执教《折线统计图》。“神枪手的选拔”活动让孩子们自主聚焦统计数据,各种数据在孩子脑海里自动生成折线,孩子们在情境中感受到了数据的力量。
通州区实验小学熊小菊老师执教《数的回顾与梳理》。学生们的提问精妙,出的题目层次丰富、形式多样,大家一起从意义、单位、性质和分类这四个方面回望分数和小数,重构出新内容,生长出新收获。
通州区实验小学顾宁燕老师执教实践活动课《路》。顾老师提出综合实践活动的一般步骤:确定主题、调查研究、数据分析和深度关联。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研究高速公路,发现了数学元素,了解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与高速公路发展的联系紧密,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专家点评:提升课堂高度
南通高等师范学校副校长、二级教授孙国春对展示课例作了系统深入的点评。孙教授提出,区域教研活动的定位应是聚焦课程标准的解读、课程标准实施能力的提升。孙校长建议从新旧课标四大板块的“变与不变、变之原理”中,梳理课堂中的取与舍,得与失。孙教授对照新课标的指向,对每一节课都肯定优点、提出慎思、给予建议,引导教师明确新课标的要义和教学路径。
供稿:市教师发展学院
编校:顾雨
审稿:刘卫锋